王爷们先放下脸面,诚恳为王九介绍宗室问题的由来、现状,令其实一无所知的王九十分动容。
明代宗室管理沿袭唐宋元,起初设大宗正院,由朱元璋自己担任,后改宗人府,位居诸司之首。
“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适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
玉牒就能记载宗室人口。但是,王九知道,此牒到清朝后就消失!同时出现百万宗室之说。
实际是多少?
禁足于王府的王爷也不清楚!但他们找到有说服力的资料。
徐光启《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载,洪武年间宗室58人,永乐增长至127人;正德2980人;隆庆在籍实存人;万历甲午年(1573)在籍实存人。徐光启推出十年而增三分之一,三十年倍增,认为1604年现存不下8万。
《五杂俎》载1620年录为20万。
这些详实资料,令一直受后世的所谓…百万宗室吃垮明朝误导的王九!暗骂自己是蠢货。
宗室都被追杀,剩下也潜藏民间不敢出声!而东林们跪姿标准、换身马甲,又是大清好狗。
书写历史的他们当然是君子!但明亡原因得有人背锅。万历、天启、崇祯还背不动咋办?这不就有了百万宗室。
那帮世代汉奸……
朱元璋取分封制,多为边塞要地。守边疆,赋军权,固国土,想通过这样牢握军权……
到了英宗时期,宗室禁止上朝,诸王禁止往来,禁止出任官员,之后还一系列削减俸禄,基本架空宗室。形成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圈养。
爵位和俸禄挂钩。
宗室爵位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亲王爵传嫡长子,余为郡王;郡王爵传嫡长子,余为镇国将军。
依次类推,除亲王、郡王爵位固定外,其余爵位每世降级。
至今才八十多位亲王,还被废16绝嗣15位,总共五十多位。
其他为郡王和县尉,俸禄400担以下,到了无爵的宗室,万历开始每月才给两担米,却长年要么拖欠、要么多以宝钞代替。
朱元璋时就已半粮半钞。嘉靖后按爵位不同而四六、三七开,郡王县尉折银才约156两一年!而边境粮价一直很贵。
还得解释下宝钞。
朱元璋刚发宝钞时,与银子能做到等价。玩经济金融的东南懂!不准朝廷形成类似央行的职能。
于是各种蛊惑、挤兑、汇率打击下,宝钞早打成实际价值…不足票面价值三分之一。除了官方,民间用银子铜钱,绝不用宝钞……
对宗室娶妻生子也有规定,有三儿子的俸禄减半,严禁冒领。
灾年…宗室不准离开封地,地方无粮就只能挨饿。直到前几年,才允许无爵宗室…灾年可自谋生路。
而宗禄发放方式分两种:亲王郡王大体为赐予庄田,通过收租获取。郡王之下则和地方官一起,由地方布政使司负责发放。
宗禄取决于地方,那肯定拖欠,或者说你不贿赂就拖欠!逼急了就全给你发宝钞。
而但凡还有口粥喝,宁愿苦苦等着也没人要宝钞!可是,宗室还不准越级上访求情。
这就是鲁王之前…恨透了布政使阴久海的原因!其实宗室都巴不得…有人替他们活剐了那帮畜生。
宗室还有亲疏,比如明宣宗、孝宗肯定对朱棣一系的多照顾,其他人也不能说什么。
特例是福王朱常洵,王庄高达一万多顷。除河南的零星地几被搜刮殆尽!又将湖广不少土地兼并。
但一个人不能辐射所有。万历因朱常洵与东林党斗争十五年!失败了还不能挽回些脸面?
那么,嘉靖四十年,代王府奉国将军朱聪浸血书上奏,说全家老幼好一段时间喝不上粥。
当时,满朝无人愿下去调查!因为这是谁都心知肚明之事。意外的只是这家伙定有人帮助!才逃过严密监视直达天听。
这些大量活不下去的低级宗亲,有个朝堂的俗称:穷宗。无数穷宗都想逃离户籍!去自求生路。
但他们的祖宗朱元璋,却为明朝设计了最严厉的户籍!当黑户意味着作奸犯科、死路一条。
他们被朱重八害了!
看看宗室真实开支:
嘉靖初,实支宗禄银61万6911 两白银。万历初年,实支实禄银约为 120万两,皆含宝钞支付。
到后来“永为定额”后,每年固定实支禄银约 一百五十万两,而地方上多付以积压宝钞。而宝钞?洪武帝首创历代皇帝倡导、朝廷发行!一两银子兑换写着一两的宝钞。
宗室得带头认啊……
朱元璋弄出宝钞这玩意,后来的主要使用对象竟是他的子孙!不知地下的重八做何感想?
我们再对比下清朝。
《校邠庐抗议》:国家经费有常,惟宗禄无定额,会典诸书:奉恩将军以上俸数,皆不录闻,近来岁支三百余万。
意思是:连奉恩将军以上勋贵不计算!都支出三百余万两。
魏源《圣武记》:“顺治初,宗室从龙入关二千余,近日近三万余,岁禄数百万两。”
《会典》、《通考》、《八旗通志》等载:八旗王公宗室庄园,占地一百三十三万三千六百亩。
其实这只是王公庄地小部分!也就是清初圈占的免赋地,根本不是王公庄地的总数。
顺治清算阿极格、多尔衮兄弟时,有这么一句话:
英亲王阿济格,仅仅逼民投充一项,就攫取民田80多万亩,多尔衮则是200多万亩……
这还只是抢夺的,根本不算正常准许的跑马圈地。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一次性给果郡王:马场熟地24万亩……
清朝实行过摊丁入亩,所以土地统计比明朝稍微靠谱点。
有心读者可查下清朝耕地总数!就知宗室抢占了多少土地。
明朝宗室穷成啥样?
主要是低级宗亲。他们被拖欠宗禄现象极其严重。
如嘉靖后期,山西拖欠(累计)宗禄一百四十七万石。而又不允许宗室自谋职业养家!大多拿不足宗禄的低级宗亲,是真活不下去。
太穷!太多宗亲年过四十而无法婚嫁。还因拿不出财物贿赂,一些宗亲甚至到死!连名字都无。
名字统一由王府向朝廷“请名”。而文臣眼中的王府都是肥猪!除非在位皇帝儿子才少敲点竹杠。
所以,各王府有个潜规则:宗亲自己先交一半贿赂款!才替下面宗亲请名、请嫁娶、请爵禄……
就不该成皇家人……
为养家糊口,很多宗亲不得不当黑户打黑工,而黑户最适合干强盗买卖“白昼抢夺于郊衢”。
家中男的都饿瘦了!当不了强盗咋办?宗室女血缘好!漂亮。“花巷艳楼、富贵私邸常多贵女”
哪有天家颜面!
怕王九不信,德王府竟集中了近千男女宗亲。
都是二十多岁以上,都是没法嫁娶的穷宗!三位一再强调,王九可任挑宗室女验货。那是她们的造化!是在行善积德。
直看得王九好堵!
……
那又为何难解宗室问题?真是祖制不可违吗?
这就是三位王爷,想告诉王九的第二件事。
宗室“生而有爵”,导致实有爵位数量随人丁滋生而增长,其对应宗禄也同步增长。
随着宗室人口基数逐渐变大,宗禄总量也不可遏制增长,成为本就穷鬼的明廷财政一大负担。
所以财政症结,不在人丁滋生,而是无法抑制宗室爵位膨胀。
嘉靖后期,郎中戚元佐针对此弊上《议处宗藩事宜疏》,提出以“限封爵”为核心的改革方案。
他觉得朝廷与其费时费力,通过“滕妾制度”限制人丁滋生,不如直接限定各代子嗣的封爵数量。
除此之外,还要严格绝嗣除封!不再加恩各宗藩,搞什么兄终弟及、以侄继伯等等。
此方案下无法获取爵位的宗亲,戚元佐建议朝廷:给予一次性补贴后还其“自由”。
对自己“限封爵”方案是否可行?戚元佐本人信心十足。
首先朝堂阻力小。
嘉靖后期,朝廷和地方已穷成啥逼样?只要能省钱……
其次,宗藩内部支持的人很多。毕竟除亲王郡王外,九成宗亲过得不好!半数已快活不下去。
所以,别说无钱贿赂就不能获取爵位!即便能获取爵位,很多宗亲也愿放弃低级爵位,让朝廷放开禁限,他们好自谋生路。
最后,戚元佐不仅认为“祖制”可违,且有大量实例实证……
但戚元佐忽略个问题:宗室为何会成为朝廷“问题”?
自建文登基,明廷和皇帝就开始持续性削藩。
到正统朝,各宗藩既无军权,又无地方财权、行政司法权等。
再加上地域割裂(宗亲不得离开藩地、各宗藩不能互通)、财政上属被支配地位(宗禄)……
宗藩对朝廷、皇帝的威胁,根本不如地方大族(如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土司,如一些东林君子之家)。
按理说这种“无能”阶层!给朝廷带来财政威胁时,可以轻松剪除,而非历代越折腾问题越大。
其实,根源还在士绅官僚坐大。
明朝有前车之鉴。
宋朝和皇家“共天下”的士绅地主,重八早在防范。五国城牵羊、崖山跳海,文儒士绅功劳实在太大。
可皇帝其实最需要支持力量。
为压制士绅官僚,朱元璋和子孙…不仅抬高最难背叛的宦官!还需仰仗家族势力。
因此皇帝对宗亲态度很矛盾。一方面怕他们篡位夺权、拖累财政,因此百般削夺圈限。
一方面又怕自己少个“靠山强援”,不愿打散或驱散他们,以加强其对朝廷、地方府衙的制衡。
如之前楚藩“劫杠案”
三千楚藩宗亲,组团冲入抚院,劫走被拘捕的楚藩宗亲,并当堂打死刁毒的巡抚赵淮。
事后抚署众官员,就因理亏不敢镇压,反而纷纷逃亡躲藏 ……
如正德被害而无后?
后面就有了嘉靖,持之以恒的暗中清算……
皇帝嫌弃宗亲费钱,却又希望宗藩成为朝堂的制衡或底牌。
所以,当戚元佐拿出一个…大幅削弱宗藩势力的方案?朝廷“明白人”和皇帝!又会是什么态度?
礼部尚书高仪复奏:“元佐所奏凿凿可行”,请皇帝定夺。
嘉靖则命礼部:将奏疏下传各王府“虚心评议”,汇总宗藩意见后,再详加商讨。礼部褒赞皇帝圣明后,此议不了了之。
……
中了前世的毒!一直认为劳模朱元璋对子孙的分封,就让宗室从此安逸舒爽、吃垮了明朝。
结果:除亲王郡王郡主等少数锦衣玉食外,大多数人苦不堪言。
锦衣玉食未必就好!鲁王衡王此生头次来济南,摸黑而来不敢出府。
老二设计套以等级为核心,以孩童皆知的常识包装的理论!被同样想世代吸血者奉为圭臬。
令这病态社会人人自危!包括他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