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乾六皇子 > 第67章 收服吐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顺带领着精锐的陷阵营,在文成公主的帮助下,轻松踏破了逻些城的防线。大军所向披靡,吐蕃守军猝不及防,城内局势瞬间陷入混乱。高顺指挥若定,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入王宫,迅速平息了吐蕃的抵抗。吐蕃的士气在城门大开的一刻便彻底崩溃,几乎无力再战。短短数日,吐蕃全境沦陷,逻些城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

文成公主虽为吐蕃王室成员,但在这场战役中,她的立场让吐蕃避免了一场惨烈的战火,也使她赢得了百姓的尊重。随着战事结束,吐蕃的局势逐渐安定,高顺遵守诺言,宽待吐蕃百姓,不但没有进行屠城,还派遣军士协助修复战时损毁的城池,并安置百姓,使得吐蕃局面迅速恢复平静。

高顺平定西北的捷报送至皇宫,震动朝野。皇帝李宪接到捷报时,正与国师瑶光、丞相杨安商议朝政。

李宪展开战报,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笑道:“高顺此番果然不负朕望,一举定吐蕃,西北之地终于尽归我秦国版图。西北安定,大秦疆域再无后顾之忧!”

瑶光微微一笑,目光温和地看向李宪:“陛下雄才大略,得高顺这样的猛将辅佐,实乃国之幸事。如今西北平定,接下来便是如何稳固新领土的治安,确保吐蕃不再反复动荡。”

李宪点头:“正是此理。西北虽然已平,但边境之地民心尚未稳固,需得派一位得力之人全权掌控。”

这时,丞相杨安沉声说道:“陛下,西北地广人稀,民风彪悍。虽吐蕃已降,但若无强有力的镇守之人,恐怕难保其长治久安。臣以为,高顺将军既战功赫赫,又深谙军政之道,可授予他更大的权力,节制西北军马,方能令西北之地彻底归心。”

李宪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深思,随后朗声道:“丞相所言极是,高顺有功,当封。朕决意封高顺为西北王,赐他节制西北一切军马之权,代朕守护西北疆土。”

国师瑶光微笑颔首,轻声附和:“陛下此举英明。高顺素来忠心耿耿,封为西北王,他必能一心为国,继续巩固边疆。而且,他在当地民望颇高,吐蕃人也会对他心生敬畏。”

李宪大笑:“有国师和丞相的鼎力支持,朕心甚慰。即刻传旨,封高顺为西北王,节制西北军马,全权掌管西北事务!”

与此同时,远在西北的高顺接到了皇帝的圣旨。军营内,众将士齐聚,高顺看着传来的圣旨,神情虽平静,心中却难掩激动。他站在营帐中央,朝着传旨太监深深一拜:“臣,高顺,谢陛下隆恩。”

传旨太监见高顺镇定自若,不禁心生敬佩,恭敬地道:“西北王请起,陛下对您寄予厚望。此次封王,乃是对您平定西北的最大嘉奖。”

高顺起身,目光坚定:“此番封赏,不是属于我高顺一人,而是属于这片西北土地的每一位将士。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何谈如今的胜利。”

陷阵营的将士们闻言齐声喝彩:“将军威武!西北之王!”

高顺的副将周康凑到他身边,笑道:“将军,这可真是千古未有的荣耀。陛下对您如此信任,您可是西北的真正掌权者了。”

高顺淡然一笑,神情却依旧冷静:“这是陛下对我的重托,也是极大的责任。西北虽平,但边境的局势依然复杂。吐蕃方降,其他边疆部族也未必会安分。今后只怕会有更多的战事。”

周康闻言神色一肃,点头道:“将军所言极是。虽然吐蕃已定,但边疆部族依然虎视眈眈。我们需得时刻警惕。”

高顺望向远方的城墙,目光深邃:“先安抚民心,再行军备。这片土地已归秦国,接下来便是要如何真正治理好它,避免内乱与外患。我等将士不仅要能征善战,更要懂得治国安民。”

高顺当夜召集将领,展开对吐蕃的安抚计划,准备大力发展当地农业,鼓励秦国移民前往开垦荒地。同时,他计划加强边境防御,以应对其他部族可能的袭扰。

数日后,文成公主也被邀请前来高顺军中议事。她曾在吐蕃王室中享有盛名,如今随着吐蕃投降,她的影响力依然巨大。高顺希望借她之力,进一步稳定吐蕃的局势。

议事帐内,文成公主穿着素雅,气质端庄。她向高顺微微行礼:“将军召见,不知有何吩咐?”

高顺面露敬意,开门见山:“公主,我此次邀请您前来,是想商议吐蕃的未来。如今吐蕃已归秦国,我打算任命您为西北地区的安抚使,协助我安定吐蕃民心。”

文成公主神色平静,却暗含复杂情绪。她沉吟片刻,才轻声说道:“将军厚爱,吐蕃已然臣服于秦国,我愿为我的人民尽最后一分力。只是希望秦国在治理吐蕃之时,能够体恤民情,避免大规模的改制。”

高顺点头:“公主放心,我不会强行改变吐蕃的风俗。吐蕃百姓曾因战争受苦,我希望能通过宽政让他们安居乐业。”

文成公主看着高顺,眼中闪过一丝敬佩:“将军如此深明大义,吐蕃百姓必将拥戴您。我愿意协助您,共同安定此地。”

高顺点头:“有公主相助,西北必将稳固如磐。”

在朝中,李宪、瑶光与杨安继续运筹帷幄;而在西北,高顺正逐步巩固新领土的统治,一个更加稳固的大秦王朝正徐徐展开。

就在文成公主与高顺达成协议之后,吐蕃表面上已归顺秦国,然而暗流涌动。文成公主的丈夫,前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心中并未甘愿屈服。他深知吐蕃的失败令王室蒙羞,而他作为国王,不仅失去了王位,更失去了国家的控制权。松赞干布不能容忍这种耻辱,开始秘密组织王室残余势力,策划一场反叛,以夺回逻些城,恢复吐蕃昔日的荣耀。

松赞干布的余党虽已分散,但吐蕃山脉深处仍有许多忠于王室的贵族和勇士,且这些人对秦国的统治心怀不满。松赞干布利用这些人的不甘与仇恨,暗中召集他们,并承诺若能成功复国,必将重新分封土地,重塑吐蕃的荣光。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松赞干布与心腹将领们聚集在偏远的山寨内,地图铺在他们面前,烛光下的每一个人眼中都燃烧着复仇的怒火。

“王上,”一位年长的将领沉声道,“我们这些残部势单力薄,如何能够与秦军抗衡?如今他们已占领逻些,军队训练有素,我们难以正面对敌。”

松赞干布面色冷峻,目光如鹰般锐利:“正面对抗,我们自然无法胜过秦国的大军。但高顺手下的兵力虽强,驻守的军队却有限。他们若要长久驻守西北,必须分散力量,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另一名年轻的将领点头附和:“高顺此人固然勇猛,但他最大的弱点是对吐蕃风土人情不够了解。我等熟悉这片山川河谷,可利用地形进行突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松赞干布冷笑一声:“对,我们将采用游击战术,袭扰他们的粮道与交通线,迫使他们疲于奔命。等到高顺难以应对之时,我军便可趁机夺回逻些。”

将领们纷纷点头赞同,计划逐渐成形。松赞干布看着地图,目光坚定:“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迅速集结一支精锐力量,第一步,就是要确保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

然而,高顺的军中并非全无准备。自从平定吐蕃后,他一直保持警惕,未曾掉以轻心。高顺深知,吐蕃虽降,但松赞干布心怀不甘是可以预见的。他早已部署探子密切监视吐蕃王室的残余势力,任何异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线。

就在松赞干布的计划逐步展开之时,急报传入高顺的军营。一名斥候满身风雪,飞奔进了军帐,单膝跪地:“将军,吐蕃王松赞干布集结残余部队,意图夺回逻些,叛乱已然发动!”

高顺眉头微皱,眼神瞬间冷冽:“果然,松赞干布不甘失败,叛乱还是爆发了。”他随即转身,对副将周康下令:“立刻召集各部将领,严防叛军袭击,尤其是粮道和城内要害之地。我要亲自统领陷阵营,率军平叛!”

不久,军帐中已集结了各位将领,气氛紧张而严肃。高顺面色冷峻,简短地向众将士说明了松赞干布的动向,并部署平叛计划。

“松赞干布依仗熟悉地形,必会利用山地作战,我们不可贸然追击。首要之务是稳住城防,防止逻些失守。”高顺目光扫过在场的将领,继续说道,“周康,你率一支精锐部队驻守城内,不得松懈半分,若有任何敌情,立刻通报。”

周康抱拳道:“末将领命,定不负将军所托。”

高顺点了点头,转向另一名将领:“赵威,你率骑兵营护住粮道和交通要道,确保补给不被截断。”

赵威沉声应道:“末将明白,必会护好粮道。”

就在此时,文成公主也得到了消息,得知自己的丈夫松赞干布竟然发动了叛乱,她心中十分复杂。她知道松赞干布一心想要复国,但这场叛乱只会让更多的吐蕃百姓再次陷入战火,痛苦加剧。公主决定亲自前往见高顺,与他商议对策。

夜色中,文成公主走进高顺的营帐。高顺见她前来,微微点头:“公主,你来的正好。如今松赞干布发动叛乱,我正计划如何应对。”

文成公主神色凝重,走上前低声说道:“将军,我知松赞的脾性,他这次绝不会轻易罢休。他熟悉吐蕃地形,又拥有一定的民众支持,这场战斗可能会旷日持久。”

高顺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公主既然了解松赞干布的计划,不知是否愿意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协助我军平定此乱?”

文成公主神情复杂,缓缓说道:“将军,我虽然是松赞的妻子,但我不愿意看到更多的吐蕃百姓陷入痛苦。叛乱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我愿意协助将军平定此事,但我请求将军在战后宽待那些被胁迫参战的百姓。”

高顺望着文成公主,眼中闪过一丝敬意:“公主的大义让人钦佩。你放心,平叛之后,凡是被迫参与的吐蕃百姓,我绝不会加以为难。”

文成公主点了点头,随即开始将她所知的松赞干布的计划和行军路线详细告知高顺。两人商议良久,制定了应对叛军的计划。

高顺随即命令各部队严加防范,全面布防,以应对松赞干布即将发动的袭击。西北的夜空下,一场关系吐蕃与秦国命运的决战悄然逼近。

叛乱的风暴终于席卷而来。松赞干布的残余势力如同困兽般,借助吐蕃复杂的山地环境展开游击战,四处袭扰秦军的补给线与哨站。高顺与他的将领们按兵不动,依靠文成公主的情报,精确判断松赞干布的动向,逐步收紧包围圈。

夜深时分,周康带领的守城军队守护着逻些的城墙。寒风凛冽,城外寂静无声,唯有远处的山脉黑影隐约可见。周康的眉头紧锁,心中明白,此刻的安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突然,一声长啸自城外传来,紧接着,战鼓声骤然响起。叛军的火把如星火般从山谷中燃起,黑夜瞬间被映亮,吐蕃叛军如潮水般向城墙涌来。松赞干布亲自率领大军,打算突袭逻些城,趁秦军立足未稳时,迅速夺回要地。

“敌袭!敌袭!”城墙上的士兵纷纷大喊。

周康眼神一凛,拔剑大喝:“全军戒备!绝不能让他们攻进城内!”

随着他的命令,秦军立刻行动起来,弓箭手们站在城墙上,拉弓如满月,瞄准了正在攀爬城墙的吐蕃士兵。火光映照下,叛军疯狂进攻,而秦军却依托城防,稳稳占据上风。

与此同时,远处的高顺也接到了叛军进攻的消息。他立刻率领陷阵营主力,向逻些城快速推进。他骑在战马上,身披黑甲,目光如炬,心中已暗自决定——这是终结松赞干布叛乱的时刻。

“将士们,速战速决!”高顺的声音如雷霆般在夜空中回荡,“今晚,便是平定西北之时!”

陷阵营的士兵们个个面容严肃,他们知道,每一场战斗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死考验。而此刻,距离他们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战马疾驰,铁蹄声震天动地,陷阵营如同一柄利刃,直插敌军心脏。

城外的战况愈发激烈。松赞干布立于后方,目光紧盯着逻些城墙,双拳紧握。他的心中满怀怒火和不甘,曾经的辉煌已被高顺的秦军碾碎,如今他只剩下孤注一掷的机会。

“给我冲!”松赞干布怒吼,催动着身边的士兵疯狂冲锋。

就在此时,高顺的陷阵营终于抵达战场。沉重的战鼓声再次响起,陷阵营如猛虎出山,猛然冲入叛军队伍中。铁甲交鸣,刀剑相击,喊杀声震耳欲聋。

高顺高举长枪,亲自冲锋在前。他的枪如同一条银龙,所到之处,叛军纷纷倒下。松赞干布目睹秦军的猛烈攻势,脸色大变。他没想到,高顺的反应如此迅速,陷阵营的冲击力如此惊人。

眼看着己方士气渐失,松赞干布不由得心生惶恐。他望向周围的叛军,发现他们已开始逐渐崩溃。心知大势已去的他,咬牙发出最后的命令:“撤退!全军撤退!”

叛军四散奔逃,但陷阵营士兵追击迅猛,几乎没有给松赞干布留下任何逃生的机会。在混乱的战场上,松赞干布被陷阵营包围。高顺亲自策马赶到,一眼锁定了他。

两人隔着滚滚尘土对视,松赞干布的眼中充满了绝望与愤怒。

“高顺!”松赞干布怒吼,“你我今日便做个了断!”

高顺面无表情,手中长枪轻轻一抖:“松赞干布,你不该背叛你的人民,更不该发动这场毫无意义的叛乱。放下武器,我可以让你活命。”

松赞干布冷笑:“放下武器?我宁死也不会向你屈服!”

话音刚落,松赞干布抽出长剑,向高顺猛然扑来。高顺轻松躲开,手中长枪如闪电般刺出,松赞干布猝不及防,瞬间中枪,身体一僵,倒在地上。

高顺望着倒地的松赞干布,神色平静:“这场战争本可避免,可惜你选错了路。”

战斗随着松赞干布的死亡很快结束,叛军彻底溃散,西北局势终于安定下来。高顺策马站在逻些城下,看着满地的残垣断壁,心中复杂。

战后,文成公主来到高顺面前,神情平静却带着一丝哀伤。她知道,松赞干布的结局已无可避免,但这一刻还是让她感到悲恸。

“将军,他终究走到了这一步。”文成公主低声道,目光遥望远方的山脉。

高顺沉声回应:“公主放心,我会尽力善后,妥善安置吐蕃的百姓,不会让他们再受战乱之苦。”

文成公主点头,目光透出一丝释然:“谢谢你,将军。希望从今以后,这片土地能够真正迎来和平。”

高顺望着她,眼神坚定:“这是我对你的承诺,也是对这片土地的承诺。”

随着松赞干布的叛乱被平定,西北的风雨终于平息。秦国在高顺的领导下,彻底掌控了西北,吐蕃的百姓也开始逐步接受新的统治。高顺作为西北王,继续在这片边疆之地上巩固秦国的统治,而文成公主则用她的智慧与影响力,帮助高顺安抚吐蕃的民心。

文成公主的声音如同涓涓细流,带着一丝柔情与渴望:“我本秦朝人,故土长安已经好多年没回去了,想回去看看,希望皇帝陛下能够准许。”

高顺听后,心中一震。他能感受到文成公主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心想:即使她已身为吐蕃的公主,但她的根仍在长安,秦国是她的家。而此时的她,更是为了将来能为百姓谋求安宁而做出的努力。

“公主的愿望我必定会向皇帝陛下转达。”高顺认真地说道,“您对故土的牵挂,正是我所尊重与理解的。”

文成公主微微一笑,眼中却掠过一丝忧伤:“我知道,朝堂之事复杂,我不想为自己的愿望增加更多的负担。只是……在我心中,长安的那片土地永远是我灵魂的归宿。”

高顺点头,心中暗自思量。他知道文成公主的处境,身为吐蕃的公主,内心深处必有许多无奈与纠结。为了确保她能够顺利返回长安,他决定去找李宪,请求皇帝为她的愿望开个绿灯。

“我会在朝堂上为您争取这个机会,公主,请您放心。”高顺坚定地说道。

文成公主轻轻叹了口气:“谢谢你,将军。如果能够回去,我希望能亲眼看看曾经熟悉的街道,听到那熟悉的声音。虽说我已身为吐蕃公主,但心中那份对长安的热爱始终未变。”

“我会尽快向皇帝陛下请示,您的愿望绝不能被辜负。”高顺语气坚定,似乎已决心为她铺平道路。

数日后,高顺终于在朝堂上觐见了李宪。高顺向皇帝汇报了最近平叛的战果以及文成公主的愿望,表示她希望能回长安看看。

李宪静静听着,脸上浮现出一抹思索的神情。终于,他微微点头:“文成公主身为秦朝之女,她的愿望我会考虑。若能让她返回长安,也未尝不是一桩善事。”

高顺心中一喜,立刻抓住机会补充道:“陛下,文成公主不仅是我军攻克吐蕃的重要人物,更是连接秦吐两国的纽带。让她回长安,必能加强两国的情感联系,促进未来的和平。”

李宪听后,目光深邃:“既然如此,我会下旨准许文成公主返回长安。但在此之前,她仍需留在逻些,帮助我们稳固局势,安抚吐蕃百姓。”

“臣遵命!”高顺恭敬应声,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文成公主的愿望得以成真,正是秦国在这场战争后重建的开始。

不久后,文成公主收到了高顺的消息,得知她的请求已得到皇帝的批准,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她深知,自己能够回到故土,不仅是为了追寻那段儿时的回忆,更是为了向长安的百姓展现吐蕃的变化。

“将军,真是太感谢你了。”文成公主含泪道,心中的感激无以言表,“我会珍惜这次机会,带着我对长安的祝福回去。”

高顺微微一笑:“公主,您对长安的热爱将会是推动两国未来和解与繁荣的动力。期待您回到长安后,能够继续为和平而努力。”

文成公主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一定会的。无论身在何方,我都会为这片土地奉献我的力量。”

几日后,文成公主终于踏上了返回长安的旅程。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暖意融融,似乎是故土在召唤她的灵魂。此刻的她心中充满期待,愿意用自己的经历与故事,去连接那片土地与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