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诗经中的故事 > 第254章 谏主匡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周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似能滴出水来。周厉王端坐在王座之上,面沉似水,双眼之中隐隐透着不耐与威严。堂下众臣,皆身着朝服,头戴冠冕,却无人敢轻易出声,生怕一个不慎触怒龙颜。

此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名叫尹吉甫,缓缓走出队列。他手持玉笏,恭敬地向厉王行了一礼,而后开口道:“陛下,臣近日听闻民间怨声载道,皆因赋税过重,劳役频繁。陛下,民乃国之根本,若根基不稳,大厦将倾啊。”他的声音虽略显沙哑,却透着一股坚定,在寂静的朝堂上回荡。

厉王微微皱眉,冷哼一声:“朕乃天子,天下皆归朕所有,百姓为朕效力,纳些赋税、服些劳役,有何不可?”言罢,他扫视群臣,眼神中带着一丝警告。

尹吉甫见状,心中一痛,仍继续说道:“陛下,《板》之诗有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陛下当广开言路,倾听民意,莫要使百姓离心啊。如今百姓生活困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厉王听了尹吉甫的话,心中恼怒更甚,他霍然起身,大声呵斥道:“尹吉甫,你莫要在此危言耸听。朕之决策,岂容你等置疑?”

朝堂上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众臣纷纷低下头去,不敢言语。尹吉甫却毫不畏惧,他直视厉王的眼睛,说道:“陛下,臣一片忠心,只为大周的江山社稷着想。若陛下执迷不悟,恐会重蹈夏桀、商纣的覆辙。”

厉王怒极,拂袖而去,只留下一众臣子在朝堂上,面面相觑。尹吉甫望着厉王离去的背影,无奈地叹了口气。

在京城的一个小巷子里,住着一位名叫阿诚的年轻书生。他自幼熟读诗书,心怀报国之志,对当下国家的局势忧心忡忡。阿诚常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谈论国事,皆对厉王的暴政深感忧虑。

这日,阿诚听闻朝堂上尹吉甫进谏之事,心中敬佩不已。他对朋友们说:“尹大人真乃忠义之臣,敢于直言劝谏陛下。只可惜陛下被蒙蔽心智,听不进忠言。”

一位名叫子轩的朋友点头道:“是啊,如今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我们不能坐视不管。阿诚,你才学出众,可有什么良策?”

阿诚沉思片刻,说道:“当务之急,是要让陛下明白百姓的疾苦。我们可以将民间的真实情况写成文章,设法呈递给陛下,或许能让陛下有所触动。”

众人纷纷赞同,于是,阿诚等人开始四处走访,收集百姓的生活状况。他们看到田间荒芜的庄稼,因无人耕种而长满杂草;看到百姓家中一贫如洗,老人孩子饿得面黄肌瘦;看到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农夫,在烈日下苦苦挣扎。

阿诚将这些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言辞恳切的文章。然而,想要将文章呈递给厉王,却并非易事。皇宫守卫森严,他们这些平民百姓,根本无法靠近。

阿诚四处打听,得知尹吉甫大人为人正直,或许能够帮忙。于是,他鼓起勇气,前往尹吉甫的府邸。尹吉甫听闻阿诚的来意,对他的勇气和爱国之心颇为赞赏。他接过阿诚的文章,说道:“年轻人,你放心。我定当找机会将此文章呈递给陛下,哪怕再触怒龙颜,我也在所不惜。”

在尹吉甫的努力下,终于将阿诚的文章送到了厉王手中。厉王起初不屑一顾,但在尹吉甫的再三劝说下,还是勉强看了一眼。这一看,心中不禁微微一动。文章中所描述的百姓生活,让他感到震惊,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统治或许真的出现了问题。

然而,厉王生性高傲,不肯轻易承认错误。他一方面对尹吉甫等人的进谏有所忌惮,另一方面却又不想改变自己的决策。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而在民间,百姓们的不满情绪仍在不断蔓延。阿诚等人见文章呈递上去后,并未有明显的效果,决定再次行动。他们组织了一些百姓,前往王宫前请愿,希望厉王能够减轻赋税,改善民生。

请愿的百姓们手举着写有诉求的牌子,高呼着口号,聚集在王宫前。王宫的守卫们如临大敌,手持武器,将百姓们挡在门外。阿诚站在人群前面,大声说道:“陛下,我们只是想要活下去,请陛下倾听我们的呼声!”

厉王在宫中听到外面的喧闹声,心中烦闷不已。他命令守卫将请愿的百姓驱散,若有违抗者,格杀勿论。守卫们接到命令,开始对百姓们动手。一时间,王宫前乱作一团,百姓们的哭喊声、守卫们的呵斥声交织在一起。

尹吉甫得知此事后,急忙赶往王宫。他挡在百姓们面前,对守卫们说道:“你们不可伤害无辜百姓!”然后,他进宫面见厉王。

“陛下,百姓们只是被逼无奈,才前来请愿。陛下若此时动用武力,只会让百姓们更加离心离德。请陛下三思啊!”尹吉甫苦苦哀求道。

厉王看着尹吉甫,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尹吉甫是为了他好,可他又不想在百姓面前示弱。最终,厉王做出了一些让步,他下令减轻了部分赋税,释放了一些因赋税问题而被关押的百姓。

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欢呼雀跃。他们对尹吉甫充满了感激,也对未来有了一丝希望。阿诚看着这一切,心中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改变国家的命运,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尹吉甫继续在朝堂上劝谏厉王,希望他能够彻底改变统治方式,施行仁政。阿诚则在民间积极传播知识,教导百姓们读书识字,希望能够提高百姓们的素质,让他们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然而,厉王的内心深处,并未真正接受这些改变。他只是在表面上做出了一些让步,暗地里却在谋划着如何重新加强自己的统治。

尹吉甫察觉到了厉王的心思,他深知,若不彻底改变厉王,周王朝迟早会陷入更大的危机。于是,他决定联合朝中的一些忠义之士,共同对厉王进行最后的劝谏。

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治国方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使国家繁荣昌盛,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尹吉甫带着这份方略进宫面见厉王,他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希望能够打动厉王的心。

厉王看着尹吉甫和那份治国方略,心中有所触动。但他的骄傲和固执,让他难以完全放下架子,接受这些建议。他陷入了沉思之中,而周王朝的命运,也在这一刻悬在了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