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家乡美01 > 第160章 五莲县街头镇上芦沟村的历史和传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0章 五莲县街头镇上芦沟村的历史和传说

上芦沟村位于五莲县街头镇,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传说的村庄。以下是关于上芦沟村的一些历史和传说:

1.现代发展

·上芦沟村以农业为主,尤其是果林种植非常发达。村西边和大果园,村的北边也是个大果园,管理经验丰富,品质优良,是村里的一个响亮品牌。

·上芦沟的果园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曾经盖了一座“苹果站”,成为少年儿童活动的场地。

寻梦上芦沟村

上芦沟村宛如一颗镶嵌在中国大地之上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源远流长、深厚凝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在这里,岁月长河中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被一一见证,成为了人们追溯往昔的珍贵记忆。而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富饶丰沛的自然资源,更为这座村庄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自下芦沟至上芦沟,距离恰好五里之遥;从我那魂牵梦绕的老家——打渔场前往上芦沟,同样也是五里行程。下芦沟与上芦沟之间由一条宽阔平坦的公路紧密相连,这条公路犹如蜿蜒盘旋的巨龙,顺着流淌不息的河流延伸而上。对于我的儿子及其小伙伴们来说,这里曾是他们童年时光尽情嬉戏玩闹的欢乐天地。每当回忆起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心中便会涌起无尽的温馨与喜悦之情,因此,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赋予这段路一种别样欢快愉悦的特殊意义。

然而,从打渔场上行至芦沟,则需历经一番艰辛跋涉:翻越层峦叠嶂的山峰,小心翼翼地涉过潺潺流淌的河水,一路上道路崎岖坎坷,充满艰难险阻。正因为如此,我对这条道路饱含着深深的眷恋与牵挂,并将无数特别的乡愁情怀寄托其中。毕竟,这不仅仅是连接两个村落的交通要道,更是世世代代村民们来来往往所必经之路,那上面印刻着数不清的足迹,也承载着他们难以言表的忧愁与怅惘。而这条路的中途站点便是沙安,宛如旅途当中一座温暖的港湾,默默迎接着过往行人的驻足休憩。尽管我对“沙安”这个名字的由来一无所知,但当我伫立于此地时,却能朝北尽情极目远眺。如此一来,上芦沟村的整体风貌便大致能够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了!日后,每当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总会不禁感慨万分:即便某个地方并非巍峨耸立、气势磅礴,但它依然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高度和视野,而这所谓的高度与视野,其实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所在。

顺着沙安周边那蜿蜒曲折的小径一路朝北前行,途中需要小心翼翼地趟过那条被称为“横立沟子”的溪流。这条溪水发源于青山顶村,原本是自西向东流淌,但在此处却突然转向,犹如横着截断一般。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当地,人们对于“横立沟子”的发音别具一格,将其称作“(浑)立沟子”。而在乡村间,如果遇到那些任性妄为、不听管教、爱发脾气或者因生病而调皮捣蛋的孩子们,大人们通常会用“(浑)立 ”来形容他们的种种行为表现。正因如此,“(浑)立沟子”这个名字似乎并不是那么受人待见呢。

然而,只要从“浑”立沟子再往北走上大约 2 里左右的路程,上芦沟村便近在咫尺啦。

上芦沟乃是一个声名远扬的大村落,其地理位置堪称得天独厚。北面、西面以及东面皆耸立着一道道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的山岭,犹如忠诚的卫士般紧紧地围护着这个村庄。而上芦沟村则安然地坐落于这片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

此处地势平坦开阔,进可长驱直入,退能据险而守,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眼中的战略要冲和必争之地。遥想当年汉代,汉高祖刘邦也曾率领大军经略此地,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即便时至今日,那巍峨壮观的大青山之上,依旧传颂着关于他的种种事迹。

时光荏苒,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古老的村庄又成为了国民党第一纵队张里元部队的驻扎之地。1942 年,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在日照烟墩岭上演,英勇无畏的八路军与穷凶极恶的日倭展开殊死搏斗。战斗结束后,众多负伤的战士们正是通过上芦沟这条生命通道被迅速转运至位于石场乡的后方医院——黄山口村,得到及时救治从而重获生机。

若从地缘角度来看,上芦沟更是古代一条至关重要的商旅通道。往昔岁月里,由日照前往莒州的马帮商队络绎不绝,清脆悦耳的驼铃声每日都会在此处悠悠响起。那些在乡间百姓间口耳相传的诸多精彩故事,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这方土地起始,并逐渐传播开来。

不仅如此,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追溯,人们还能发现这里曾经有着颇为活跃的宗教活动迹象。尽管如今多处佛家遗址已被繁茂的荒草所掩盖,但各种各样与之相关的神秘传说却始终未曾断绝,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一般,令人心驰神往。

我对芦沟可谓是情有独钟,这其中缘由有二。其一,我的四姑家便坐落于这个村庄;其二,则是因为我在此地足足工作与生活了十三年之久。

提及四姑家所在的这个村子,时至今日仍是我们全家人引以为傲之事。从我的姐姐开始,接着是我的大哥,然后轮到我,最后还有三弟、四弟,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四姑家都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四姑和姑父对待我们那可真是没话说,用当地的俗话来讲,就是“下面”得很!意思是他们待人特别热情,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犹记得儿时,每当我们前往四姑家做客,心中最大的期盼以及最终极的目标便是能够品尝到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

然而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如今四姑和姑父已然年迈,而我们虽然时常怀着一颗想要反哺的心,却也只能在逢年过节之时,如同走马观花一般前去探望一下而已。那时,姑父正在村里的林业队工作呢!由于他学识渊博,不仅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林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在队里担任着管理职务,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各项工作。

要说起上芦沟的林业队啊,那可真是赫赫有名!不论是在整个县里,还是放眼到全省范围,都是声名远扬。这个村子拥有极为广阔的果林面积,分布得又大又广。村西边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果园,里面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而村的北边同样也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果园。这两个果园不仅占地面积辽阔,更令人称赞的是它们超高的管理水平以及丰富多样的经验。

果园中的每一棵果树都被精心呵护着,从施肥浇水到修剪枝叶,再到病虫害防治等等环节,无一不是严格按照科学规范来操作执行。正是因为如此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方式,才使得这些果园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和档次,并成为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方学习借鉴的典范。

在上芦沟村,那些果树技术员们更是备受尊崇,他们凭借着自己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深厚的实践经验,成为了村里当之无愧的科技带头人。他们所培育出来的苹果树硕果累累,产量巨大不说,质量更是上乘。产出的苹果果皮薄如蝉翼,口感鲜美多汁,味道香甜可口。而且,这里的苹果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正因为有着如此出色的品质和口碑,上芦沟村的苹果已经成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响亮品牌。这个品牌曾经为上芦沟村赢来了数不胜数的赞誉和荣誉,极大地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繁荣兴旺的苹果产业也为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随着苹果业的蓬勃发展,村里决定在村西的苹果园里建造一座宏伟壮观的“苹果站”。这座建筑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场所,更是上芦沟村苹果产业日益强大的象征。每年一到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这里便会自然而然地变成那个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会场。犹记得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能够登上舞台,并代表着打渔场小学全体少年儿童发表讲话。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切都还是那么清晰可见,令人难以忘怀。因此,上芦沟的那片果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最初开始放飞心中梦想的摇篮之地。而这座看似普通却又充满特殊意义的苹果站,更是摇身一变,化作了一座别具一格且极具内涵的“少年宫”。

然而,让人感到惋惜不已的是,这座承载着无数美好回忆和珍贵历史的“少年宫”,早在我来到上芦沟参加工作之前,就已然遭到拆除并被夷为平地;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在原本的那片苹果园旧址之上,如雨后春笋般重新矗立起了一片片朝气蓬勃的新生代果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生的果林正逐渐发展壮大,它们所带来的现代化果园管理理念与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并改变着这个地处深山之中、略显古老的小山村长久以来固有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时光回溯至 1992 年那个金风送爽的秋日,我踏上了前往上芦沟工作的征程。一同被分配到此地的,还有一位刚刚从五莲师范院校顺利毕业调过来的年轻女教师。当我们踏入村庄入口之时,前来迎接我们的拖拉机沿着狭窄曲折的胡同缓缓拐了一个大大的弯儿,然后一路向西行驶,最终在一条由众多住户紧密拥挤而成的街道深处,寻觅到了那所我曾有所耳闻并且倍感亲切的上芦沟小学。1982 年那个迷人的秋天,当我们在本村完成四年级学业之后,便满怀期待地踏入了上芦沟小学,开启了五年级的全新篇章。这个陌生的校园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充满了新鲜感与神秘感。然而,孩子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总是超乎想象的迅速,没过多久,我们不仅对这里的每一间教室、每一条走廊都如数家珍,甚至连校园周边的角角落落也都摸得一清二楚。

与此同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持久战”也在上演着。这场“战争”的对手是来自邻村的同学们,而“战场”则选在了每天放学后我们回家的必经之地——上芦沟村南面那座古老的石桥附近。每当放学铃声一响,仿佛就是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大家便会一窝蜂似地涌向那里,展开激烈的对抗。

每一次“交锋”都是惊心动魄的,双方各显神通,互不相让。有时候是石头、土块在空中乱飞,有时候又是近身肉搏,扭打在一起。在这样的激战中,难免有人挂彩受伤,衣服被撕破更是家常便饭。有的小伙伴甚至惨到裤管被撕开,露出白花花的大腿,只能临时找来一根细细的铁丝,将裤腿紧紧拴住,以免春光乍泄。可即便如此狼狈不堪,第二天回到学校的时候,前一天还打得不可开交的敌我双方却又奇迹般地变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地撞柺(一种游戏)、拾宝古(可能是某种收集类活动),玩得兴高采烈,完全忘记了昨日的恩恩怨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上芦沟村的同学们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因支持某一方而参与对我们的攻击。或许正是因为这份难得的公平与友善,使得我直到今天依然对上芦沟村的人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和好感。毕竟,面对只有区区 13 人的我们,他们能够坚守原则,不恃强凌弱,这种品质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报到的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我的心情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充满了期待、兴奋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紧张。怀揣着这份别样的情绪,我踏入了校园的大门,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刚走进院门,我的目光便如同灵动的鸟儿般四处张望起来。就在这时,一根高耸入云的旗杆猛然闯入我的眼帘,它宛如一把利剑直直地刺破苍穹。这根旗杆实在是太过高耸了,粗略估计竟有将近四层楼那么高!顶端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着微风肆意舞动,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为这座身处山区的小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

仅仅只是看到这根旗杆,我便能深切感受到校方的一片苦心。后来,通过与学校校长的深入交谈,我才了解到这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原来,这根旗杆竟是由上芦沟村的十几位淳朴村民不辞辛劳地从当时的大桂林场砍伐而来。他们沿着从打渔场至上芦沟的崎岖山路,一路艰难跋涉,费尽千辛万苦方才将其成功运抵此处。

此刻,旗杆顶部的红旗在瑟瑟秋风中猎猎作响,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望着那随风飘动的旗帜,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我暗自思忖道:也许,一段专属于上芦沟的精彩人生即将在此刻缓缓拉开帷幕。果不其然,正如我所料想的那样,自此之后,我便隐匿踪迹于此,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片美丽山水之间,开启了长达 13 年倾心奉献于上芦沟的乡村生活之旅。

当我初次踏入上芦沟这片土地时,对这里山水的第一印象便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那是在报到当天,阳光洒落在校园的旗杆前,而吸引住我目光的,正是那块高耸入云、巍峨屹立的大石头。村里的人们赋予了它一个形象的名字——“石脑子”,不过,也有一些人更愿意亲切地称呼它为“石老子”。

这块巨石宛如从天而降般矗立于此,高大而突兀,仿佛超脱于尘世之外。它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姿态傲然挺立,散发出一股桀骜不群的强大气势。站在它面前,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然而,就在我凝视着“石老子”的时候,目光不由自主地朝着西南方向望去。在学校的正北方向,同样有一块石头映入眼帘。与“石老子”不同的是,这块石头的形状略显奇特,其腰肢粗壮宽厚,犹如一位身材丰满的妇人。于是乎,村民们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石婆子”。

综合这两块石头的特征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关系,我个人觉得将耸立在上芦沟北部那块格外高大的石头称为“石老子”确实更为贴切。至于为何这一“夫妻”二人虽同住一道岭,却未能相依相伴,而是各自独立存在,也许正应了民间所流传的那种说法——“守望相助”。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仅仅凭借外形就断言它们一定是夫妻关系。说不定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夫妻,而是由异性男女化身而成的石头,默默守护在这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呵护着这方土地的平安与幸福,成为了深受当地百姓敬仰的神秘老人呢!“石老子”与“石婆子”所栖息的那座山岭,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于天地之间,其山势险峻高耸,直插云霄,令人望而生畏。站在山脚下仰头望去,只见朵朵洁白的云彩犹如柔软的手绢,时而高高扬起在山岭的头顶肆意招摇;时而轻轻飘下,如同仙女的衣带般系在山峦的胸前,与山间繁茂的层林相互交织、拉扯着家常琐事。

若想要登上这座高峰之巅,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没有个四五十分种的时间也是难以企及的。而且就算历尽艰辛成功登顶,行走在如此狭窄而陡峭的山脊之上时,仍需要倍加小心谨慎才行。只因两侧皆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仿佛是大地被撕裂开的巨大伤口,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就在这些悬崖之上,却有着一群高傲的雄鹰在此安家落户。

偶尔会有那么一只威猛雄壮的雄鹰突然从你的脚边振翅高飞,那凌厉的风声和矫健的身姿瞬间便会打破周遭的宁静。它如同一道闪电划过天际,直冲向广袤无垠的蓝天。当你目睹这一幕时,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自己也随着那只雄鹰一同翱翔在了九霄云外,进入到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仙境之中。

沿着山峰顶部缓缓地向着东北方向蜿蜒前行,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松树枝条像是好客的主人伸出热情的双手,轻轻地挽住你的手臂,亲昵地蹭着你的双腿,温柔地拂去你身上沾染的尘埃。阵阵浓郁的松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你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此时此刻,你会忘却身处险境的恐惧,全然沉浸在这片宛若仙境般的美妙世界里。仙境中的风能从最遥远的地方带着问候吹落你的汗滴,吹走你的疲倦,吹净你内心深处积淀的世俗污垢,给你带来阵阵凉意和舒适,但是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也时而涌现,不能不让人有所警憟。行不多时,便到了“石老子”的背后,俯首相望,“石老子”倔强的身体顽强地向上挺立着,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丝毫看不出伛偻衰老的气象,那敢于面向苍穹的气概使我一下子想到了远古时候的“刑天”。不过,那时的刑天代表的是与上帝的抗争,而“石老子”应该是安境保民的一方神只所在。审视了良久,在与“石老子”的灵魂倾诉中我伸颈东望,大鸽子崖和小鸽子崖正面向东方,俯视着江北石材重镇的开发基地,诉说着千百年来不尽的梦想和巨变。那时而飞舞的野生鸽子是划破天空的一道风景,更像是先辈传书给我们的那最后一瞥惊鸿。

从大鸽子崖向西,也是一道山岭,但比起“石老子”所居的那道山岭要温柔得多。山岭的南侧有一道梁,状如农户家常用来担水的“钩担”(有别于“扁担”,两端悬有铁钩),村人美其名曰“石钩担梁”,和“石钩担梁”相邻的另一道梁上(以前上大青山都是由此经过),则有几处名胜:石过当、石橱子、石柜子。“石过当”是由几块石头自然垒砌而成,类似于以前农村用石条垒的大门口。由此我臆想到了英国的“石阵”,如果能够有所比较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畅想:英国的石镇是人为的,具备朴素的想象力和科学构想;而上芦沟的这个“过当”,则纯属天意,是自然所为,他不可模仿,也不会被超越,更不可亵渎。

我们的视线从“石过当”缓缓移开,逐渐向下行走,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梯田之上。站在此处朝南望去,可以看到这片地势极为开阔、豪迈奔放。北面的山与西面的山宛如两道天然屏障,将此地环绕其中。如此地形不仅能够藏匿清风、聚拢福气,而且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也极为有利,实在是一片非常适宜居住的好地方。

眼前这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梯田,曾经可是上芦沟村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苹果种植基地呢。想当年我在这里工作的时候,结识了众多淳朴善良的村民。每当他们谈论起昔日果林管理的那些往事时,一个个都神采飞扬、眉飞色舞。那股由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自豪感,绝非如今的人们所能够真正理解得了的啊!

我的目光顺着沟谷向东移动,没走多远就发现,在上芦沟北山和东山交界之处的一块巨大岩石当中,竟然隐藏着两个紧紧相依偎在一起的“石罐子”。这两个“石罐子”并非向外凸起,反倒是向内凹陷进了岩石内部。它们的罐口狭窄紧凑,而罐腹的内壁则光滑润泽且十分充实,全然不见丝毫人工雕琢留下的痕迹。轻轻地敲击这些“石罐子”,会发出一阵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能听见山谷之间回荡着的美妙回音。这种空灵的声音,比起普通的陶罐之声可要胜出不少呢!

抬眼望去,那映入眼帘的景象简直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只见山间的树木密密麻麻地生长着,错落有致、参差不齐。它们各自凭借独特的姿态展现出别样的风采,仿佛每一棵树木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情感,让人不禁为之沉醉。

自从在这上芦沟村落脚生活以来,日子一天天过去,对这里的熟悉程度也日益加深。有些地方我已多次游览,但仍然乐此不疲;还有些地方只能远远观望一番,心向往之却未能亲身前往;更有些地方仅仅是有所耳闻,尚未抽出时间去探寻其中奥秘。

就在刚刚,我的目光依依不舍地与那被称为“石老子”的奇景作别之时,心中陡然涌起一股无限的感慨和深深的眷恋之情。随后,我沿着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继续朝北前行,一路上山花烂漫,娇艳欲滴,像是在夹道欢迎我的到来。微风轻拂,云朵飘逸,与我一路相随。原本那种山势险峻带来的紧张感,也随着脚下草地的逐渐铺开而慢慢消散。

终于,当我彻底踏入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地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从上芦沟村通往大青山的关键隘口——山神庙。站在这里向北眺望,可以看到那正在如火如荼开发中的太极圣地——大青山风景区。而如果选择朝南方向,顺着山间公路盘旋而下,在“石老子”饱含深情的注视之下,便能再次步入宁静祥和的上芦沟村庄。近年来,上芦沟村一直致力于推动小米产业的蓬勃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如今这里年均种植面积已然超过 200 余亩,而令人欣喜的是,年产量更是高达 20 多万斤!正因如此,上芦沟村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且至关重要的小米集散地之一。

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独特的口感与浓郁的香气,得益于当地肥沃的土壤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而那丰润的米脂仿佛蕴含着上芦沟人民与生俱来的豪爽气质与重情重义的品格,使得这金黄的小米愈发显得珍贵无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质的小米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它们不仅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代表着上芦沟村全新打造出的一张响亮名片,彰显着这个村庄独有的魅力与风采。

在上芦沟村里,宣传小米、推介小米已经成为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总是离不开那金黄诱人的小米。甚至连芦沟人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之中,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广自家小米也是津津乐道。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村子里的泉水。那清澈透明的泉水从山间潺潺流出,不仅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而且口感甘甜清爽。我在这里生活的时候,整整饮用了 13 年之久,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厌倦之感。

然而,自从离开了上芦沟之后,尽管每年都会抽空回去探望一两次,但每次行程都显得格外匆忙急促。当面对着那些熟悉亲切的乡亲们时,他们眼中依旧流露出的热情目光以及口中关切的问候话语,总会让我心生愧疚。因为不知为何,自己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如此行色匆匆,如今已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悠然自得地与他们欢聚一堂、畅所欲言了。这种悄然发生且日益显着的变化,就如同一场无声无息却威力巨大的风暴,不断搅动着我的内心世界,常常让我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慌乱与不安。然而,尽管我苦思冥想,至今依然未能寻觅到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可以完美地诠释这所有的一切究竟因何而起。

回首过往的 13 个春夏秋冬,他们始终如一地向我伸出援手,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那些温暖人心的点点滴滴,即便时至今日,依旧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头,成为我此生都无法忘却的珍贵记忆。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我的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而上芦沟那片钟灵毓秀的山水,则宛如一位慷慨无私的慈母,赐予了我重获新生的宝贵机遇。她对于我而言,意义非凡,其地位丝毫不逊色于那个赋予我初次生命的打渔场。无论是上芦沟还是打渔场,它们皆是我内心深处永恒不变的追寻目标和前进方向。

石老子、石婆子、石钩担、石过当以及石罐子……这些或古老沧桑、或青春焕发的地标性事物,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更承载着新时代的蓬勃朝气与无限希望。在上芦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它们正以独特的方式,生动地演绎着村庄美好的未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