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114章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4章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

华夏守护之灵就像是给夏先衍开了一次的会员体验,半天后会员到期了,一切又回归到了原本的轨道。夏先衍又重新恢复了之前的方式来进行灵源的调查工作。

他还意犹未尽,可是华夏守护之灵就是掐着时间给他的体验卡,刚好帮他解决完梦境留下的隐患。

在这之后守护之灵又重新恢复了之前的状态没事就隐匿于识海之中,华夏守护之灵这段时间的活跃仿佛是在测试着什么,又像在躲避着什么。

夏先衍知道这不是他能够参与的,只是白高兴了,于是无奈的叹气道:看来这个工具人还得做下去,就是不知道守护之灵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恢复。

这一次体验对于夏心衍来说收获很大,也很新奇。对于其他人来说是相当的震撼,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很明显的是调查灵源的方式改变了。

直到夏先衍通知众人准备离开闽都,其他人还是一脸懵,但并未向队长夏先衍问其中的原由。

不该问的别问,这是他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毕竟,他们来到这里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夏先衍的安全,其次才是自身的修行。李风禾更是习以为常,有时候知道的太多并不好。

厉忱雨等五人负责保护夏先衍的安全,他们属于贴身护卫,时刻陪伴在他身边。而在他们之外,还有一支专门的便衣队伍负责守卫,以确保夏先衍的安全。

这支便衣队伍由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特种兵组成,他们隐蔽在人群之中,默默守护着夏先衍。

夏先衍小队的所有通讯设备都是部队特制的,具备高度保密性和稳定性。这些设备不仅可以实现高效沟通,还能实时传输数据,让指挥中心随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同时,部队也会对他们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支援。一旦发生意外,他们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保障夏先衍的生命安全。

离开闽都后,下一站是泉州。

泉州古城古称温陵、刺桐、鲤城。位于华夏东南沿海闽省泉州市鲤城区。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开始兴建,五代及宋、元、明,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兴盛不断扩大。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帆樯林立,梯航万国,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

华夏宋元时期,随南宋政权迁都临安,闽省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达到历史顶峰。考古发现和发掘的窑址遍布各县市,青釉、青白釉、黑釉等瓷器异彩纷呈,以建窑系为代表的黑釉瓷名满天下。

闽省各地窑址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联,许多窑场生产的产品走出华夏,销往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建窑系黑釉兔毫盏和金彩盏文物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和水下沉船遗址发现的主要文物。

泉州后渚港发现的宋代沉船文物,连接起了福建与西亚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纽带,让人领略了海上丝绸之路上闽地海船的风采,同时也感受到开拓海外市场的航海风险。

泉州的历史遗迹不仅反映了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还展现了宋元时期海洋商贸的繁荣景象。

泉州:宋元华夏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文兴码头遗址)、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姑嫂塔)。

这些遗址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重要港口城市的辉煌历史。

泉州孕育而生的灵源特别好找,大多数都分布在泉州古城区域之内了,核心区古城仍保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较完好的古城肌理等,这些“活记忆”是文化的见证,更是孕育灵源的源泉。

灵源的出现让泉州古城焕发生机,古建筑仿佛活了过来,让世人能够回望曾经灿烂的岁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除了古城之中的历史遗迹之外,其他历史遗址分布在泉州古城四面八方,或近或远共托着泉州古城,使得整座泉州古城壮大成为了一座宏大的灵源。

这些移动的灵源,不是都在离开诞生之地就会消失,考古之地建立起了考古遗址公园的,那么诞生在这里的灵源就不会消失,它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会重新回到这里。尤其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所孕育而生的灵源最后必定会回到原址。

泉州的灵源们以一种神秘而又和谐的方式存在于这座城市之中。它们与城市的古老建筑、街道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泉州独特的魅力。每一个灵源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见证了泉州的兴衰荣辱。

目前已知的所有横跨多个区域的灵源,其实都是由数个灵源发展而来的,而泉州古城灵源之地自然也是如此,它也是由众多灵源汇聚发展而成的。李风禾在帮助夏先衍整理行程的时候,还特地将这些孕育出灵源的遗迹分为了好几类。

?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等,这些遗址见证了泉州作为重要港口城市的行政管理及对外贸易活动。

?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九日山祈风石刻、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这些宗教建筑和造像反映了泉州多元文化的交融。

?文化纪念地史迹?: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等,这些文化纪念地史迹展现了泉州的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

?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等,这些遗址展示了泉州在陶瓷和冶铁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水陆交通网络?: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等,这些交通设施促进了泉州与海外各地的贸易往来。

?九日山祈风石刻?:位于南安市,保存了大量宋代以来的石刻,记录了当时航海祈风的仪式,反映了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

德济门遗址?:作为泉州古城的南门,德济门展示了宋、元、明、清各时期的遗存,是了解泉州古城发展的重要窗口。

?市舶司遗址?:设立于宋元时期,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对当时的海洋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后宫是位于闽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的一座古建筑,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真武庙,又称上帝宫,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石头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始建于南宋时期,真武庙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北极玄天上帝),是宋元时期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

昨晚夏先衍就想着要不要在泉州古城逛一逛,自从灵源之地出现之后,他还一次也没有去人多的地方逛过,就是因为他对于华夏来说太重要了,为了他的安全华夏国庆节的时候御灵部特意交待了他要避开人多的地方。

夏先衍原本并不喜欢人多热闹的场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怀念起那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景象。人间烟火气总是能让人感到温暖和安慰。

如今,他的修为有所提升,再加上华夏守护之灵的协助,他并没有太大的危险了。因此,这段时间里对他的限制也减少了许多,他可以自由地去人多的地方,而无需事先报备。

这天清晨,夏先衍起床后询问其他人:“好久都没有好好地逛逛了,要不我们今天在泉州古城放松半天吧?”

石韫玉兴奋地拍手叫好:“好啊!只要不影响工作就行。”

李风禾则轻松地说:“我只是个跟班,你们决定就好。”

夏先衍笑着说:“那就一个上午,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那行,收拾一下等会就出发。”

吃完早饭夏先衍就带着众人跟着人来到了泉州古城之中,一直以来都是紧张忙碌之中,现在就当是放松一下。

也许是因为灵源的存在,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环境特别舒适,整个古城在尽情舒展生机盎然。尽管并非旅游旺季,但街道上仍然人头攒动,充满了欢声笑语。

泉州古城内有173条街巷,其中包括西街、裴巷、金鱼巷等36条一类历史街巷,台魁巷、通政巷、米仓巷等104条二类历史街巷,以及东街、涂门街、讲武巷等33条与历史格局相似的街巷。纵横交错的老街巷,就像从历史延伸至今的脉络,较完好地保留泉州古城的格局风貌,见证了“刺桐城”的繁忙与富庶,也在烟火气中传承着千年历史文脉。

逛街的过程整夏先衍顺便调查了这里诞生灵源的历史遗迹,其中着重逛了两处特殊的历史遗址,泉州府文庙与泉州元妙观。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构成一个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较为完整的府文庙建筑群,建筑规模为华夏东南七省之冠。

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学右庙,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府文庙组群和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两组群均呈中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此外,两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乡贤名宦祠。较好地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

西边的院落是祭奠孔子的庙宇,包括大成门、泮池、泮桥和大成殿等建筑。作为府文庙建筑群核心的大成殿,始建于10世纪,1137年重建,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龙纹柱身、殿内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

泉州府文庙建筑群东面的一组建筑,是泉州古代官方学校,包括照壁、育英门、学池、学桥、东西书斋、明伦堂。

泉州府文庙内还有一组特色建筑,即奉祀当地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和本地出身的着名官员和地方绅士、知识界等社会名流的乡贤、名宦祠,现存蔡清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状元祠三座。

泉州元妙观

泉州元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初名白云庙,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历代以来几经修葺、扩建,数易其名,先后有中兴观、龙兴观、天庆观、元妙观、元妙观。历史上元妙观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有照壁、山门、玄坛祠、康王祠、三清殿、老君祠、南天门、灵霄殿、文昌府、长廊、七星井、戏台等建筑。

元妙观历来是闽南道教的活动中心,明、清两代管理道教事务的道纪司均设在观内,闽南地区道士授箓升职和道教徒皈依传度也在观内举行,是泉州道教传播海外的祖庭之一。

说一上午还真是一上午,吃完午饭他们一行人就去了泉州博物馆和华夏闽台缘博物馆。将这两处灵源中的信息收录完成后,闽省之行也即将到了尾声。

好在德化文化孕育的灵源在博物馆里有所记录,不用再跑一趟德化了。

“一眼千年”的德化窑遗址

制瓷技术是古代华夏的一项伟大发明。在历年考古调查发掘中,泉州出土了一批批古代陶瓷器,它们中既有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原始青瓷,也有从唐代延续到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陶瓷器,尤以宋元时期的最多。

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繁盛,大大推动陶瓷业发展,这也是德化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

10-14世纪,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现已发现的外销陶瓷窑址有150多处,其中着名的有德化窑、磁灶窑等。

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窑就迅速崛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生产的青白瓷、白瓷技艺高超、造型丰富、装饰精美,加上先进的分室龙窑筑造技术、庞大的生产规模,德化窑生产的大量带着东方美的瓷器,从泉州港起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座分室龙窑遗迹,全长57.1米,共有17间窑室。窑炉遗迹结构较为完整,除窑顶坍塌外,保存下火膛、窑室、窑门、隔墙、出烟室、护窑墙等结构。这次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标本6793件、生产工具800多件,出土物皆为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其中,白釉细腻温润,有的呈乳白色,已开明代建白瓷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感强,清雅美观。

屈斗宫窑址证明了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不仅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的空白,也是研究华夏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