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到三个小时,夏先衍带着一队人,从庐山就到了金陵。

金陵,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是华夏四大古都之一,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其历史可追溯至35万年前的“南京猿人”,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金陵有着近 2500 年的建城史。春秋时期,吴国在今金陵高淳区一带筑固城,开启了金陵的建城篇章。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城。

战国时期,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筑金陵邑,金陵之名由此而来。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将政治中心迁至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金陵首次成为都城。此后,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金陵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被称为 “六朝古都”。

这一时期,金陵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蓬勃发展,文学上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和文学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时期更是佛教文化的繁荣之地,如南朝时期的鸡鸣寺、栖霞寺等古刹至今仍香火鼎盛。

进入隋唐时期,金陵虽不再是都城,但仍是东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宋代以后,金陵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到了明朝,朱元璋定都金陵,改称应天府,并大规模修建城墙、宫殿等建筑,使金陵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明城墙至今仍是金陵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其宏伟的规模彰显着古代金陵的辉煌与威严。

后永乐大帝朱棣迁都燕京,金陵作为留都。明清两代作为南直隶的省会,与燕京遥相呼应,成为华夏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金陵史迹遗存众多。现存着名的古文化遗址有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遗址、神仙洞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薛城古文化遗址、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牛头岗古文化遗址、点将台古文化遗址、湖熟古文化遗址,其中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遗址是华夏长江下游东南地区唯一发现古人类化石的地点,把金陵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推溯到50万年前。

留存至今的有:石头城遗址,为六朝城防设施遗址,是六朝时期建康外围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城池。

六朝都城遗址,城池的构造、布局、营建理念以及防御体系都具时代和地域特色,在华夏古都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六朝宫城遗址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城制度及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金陵明城墙以及明代京城城垣13个城门,不仅为全国城墙之最长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砖城之一。

金陵地区的古墓葬有数百座,其中最着名的明孝陵,开启一代帝陵新制,是华夏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

千佛岩石窟是六朝时期南方佛教艺术的珍品,享有“小云岗”之称;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是华夏古代石雕艺术杰作;阳山碑材气势非凡,堪称世界第一大碑;天发神谶是东吴四大名碑之一。

金陵近现代历史纪念地在华夏有影响、有重大意义的为数众多,如静海寺、太平天国天王府、中华民国总统府、中山陵、梅园新村、雨花台烈士陵园、渡江胜利纪念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

夏先衍选择的第一处要探查的灵源就是牛首山灵源之地。

巍巍天阙,幽幽山岚。

牛首山位于金陵市南郊风景区江宁区境内,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东晋宰相王导曾劝谏初创政权的晋元帝司马睿打消在皇宫外兴建象征皇权的双阙的念头,请晋元帝乘舆出宣阳门,南眺牛首,两峰对峙,十分壮观,趁机劝喻元帝:“此天阙也,岂烦改作!”,故得名“天阙山”。

军区的车直接把夏先衍一行人送到了山顶。

透过车窗外,夏先衍看到的是一幅绚烂多彩的油画,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现得淋漓尽致。秋风轻拂,山林间仿佛被点燃了一般,枫叶如火,银杏叶金黄。

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宛如调色盘上的颜料倾泻而下,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秋日图景。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斑驳的树叶上,光影交错,更添几分温馨与诗意。

夏先衍穿过佛顶寺来到岳飞抗金故垒。

《南史·岳飞传》载:“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

沿韩府山至牛首山山脊。岳飞大战牛首山距今已有8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石块堆垒的军事防御工事,蜿蜒起伏,达数千公尺之多,此为岳飞抗金之遗迹。

夏先衍在这里驻足片刻后,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路过明代摩崖石刻,很快就来到了牛头禅宗,这里是华夏禅宗牛头禅宗的开教处与发祥地。

不远处就是佛顶宫静静地矗立在西峰之上,这座建基于历史遗留矿坑之上的建筑,气势恢宏,巧夺天工。

外部的大穹顶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小穹顶精致典雅,与大穹顶相互呼应。

夏先衍看了几眼后,就顺着山路回到了天阙路上,到了约定的地点乘车继续西行,终于来到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郑和墓史料陈列馆。

郑和墓史料陈列馆里陈列有郑和宝船及郑和《航海图》等有关史料。这里孕育出了牛首山最大的灵源。

这座灵源经过扩张与融合了牛首山的其他灵源,这才形成了牛首山灵源之地。

郑和(1371年-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从永乐三年(1405 年)至宣德八年(1433 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船队拥有众多的船只和庞大的随行人员,船只规模巨大,其中最大的宝船堪称当时的 “海上巨无霸”。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人)、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

郑和的船队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贯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所实行的是王道外交?。郑和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的君主或首领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大量的礼品,表达明朝希望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发展贸易的愿望。

郑和的船队将华夏的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印刷术等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沿途各国。

郑和船队在长期航海活动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航海经验,完善和发展了古代航海技术。他们综合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导航、物标导航、地文导航、标准行数等多种航海技术,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郑和船队绘制了《郑和航海图》,这是华夏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远洋航海用图。海图中记载了 530 多个地名,其中外域的地名有 300 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 16 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的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为后来的航海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郑和的七下西洋是华夏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对华夏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夏先衍一行人穿过郑和广场,进入郑和墓史料陈列馆。仿明代建筑的风格便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五开间的建筑,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庄重。

步入馆内,灯光柔和地打在展陈的文物和史料上,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郑和的传奇一生。

眼前的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以及详尽的文献资料,无不生动地展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那精致的航海图,详细地标注着船队的航行路线,让人仿佛能看到数百年前,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乘风破浪,驶向遥远的异国他乡。

这里孕育而生的灵源记录下了郑和的一生。

感受着这里关于郑和的一切,夏先衍突然记起了在闽都感受到的郑和史迹陈列馆灵源,当时匆匆一瞥,却深深的印记在了识海之中。

一直在探查其他灵源,夏先衍一时间忘记了闽都的这座灵源,现在正好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期间多次驻扎在闽都长乐太平港。他不仅在这里祭祀妈祖,建造了数座“天妃行宫”,还亲自撰文并刊立《天妃灵应之记》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高162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全碑阴刻,碑额篆书“天妃灵应之记”,周边饰以祥云捧月(日)图案,碑身饰一周缠枝花卉纹。碑文楷书,清晰可读,凡1177字,语言精练。为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命人所刻,因此也被称为“郑和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前一部分记载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不畏艰险、乘风破浪的远航历程,以及郑和等人修建长乐南山宫殿群的过程,并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

后一部分主要记载郑和船队七次(疑应为前六次)奉使西洋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所到国家进行贸易及友好往来情况。

按照碑文记载,郑和下西洋旨在“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天妃灵应之记》碑载“大小凡三十余国”,郑和足迹遍及亚非,形成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网。

郑和船队一般以金陵港为启航点,通过长江,经刘家港入海航至太平港驻泊,再由长乐闽江入海。

郑和下西洋曾驻泊的国外港口,如占城、满剌加、苏门答剌、古里、忽鲁谟斯等,均是重要的贸易港。

在夏先衍来到这里后,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悄然运作,这两座原本各自独立的灵源,就如同两颗相互吸引的星辰,在冥冥之中隔空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联系。

夏先衍探寻丝绸之路文化之行画上了句号。

夏先衍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灵源之中的气息。

就在他沉浸其中的时候,突然之间,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守护之灵给他打了声招呼,告诉夏先衍他回来了。

华夏守护之灵回到夏先衍识海后,径直走向了《人文经》,然后翻开丝绸之路那一章。

随着灵源的信息补充完毕,贯穿古今的丝绸之路主线任务,宣告完成。

接下来,他只需要耐心地等待守护之灵将修行功法《法华心经》完善即可。

于是夏先衍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开始闭目养神,他开始等着《法华心经》的功法完善。

夏先衍犹记得当初看到这部功法时候的惊喜,它不是佛教的《妙法莲华经》,而是字面上的意思。

效,拟也,摹仿之态。

法,规度也,矩范之式。

效法者,乃效其行,法其则之谓也。乃以法为鉴,依其式而从之,效其行而为之。

华,华夏也,这里代指华夏修行之道。

《法华心经》就是效法华夏的修行之道,它的开篇就这样写道:

慕华夏修行之道,效而从之,以正身心。

乃潜心研习经典,悟先哲之智慧。日省吾身,察过而改之,务使行止合于礼义。居则静思,动则敏行,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私欲所蔽。

恒以勤勉自励,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与善者交,闻善言而从之,见善行而效之。遇困厄而不屈,临艰难而勇进,以坚韧之心克之。

习文武之艺,强身健体以御外侮,修心养性以安内志。

且观天地之变化,悟阴阳之理,明盛衰之道。

守中正之德,处卑而不馁,居尊而不骄。

吐纳调息,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欲使元气充盛,经脉畅达。

这部功法正是,以那浩瀚无垠、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作为坚实根基,凭借着华夏文化所独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如同广阔的海洋一般,能够海纳百川,将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一一容纳其中。

然后构建起来的修行功法,这样就拥有了足以承载那灵气之中神秘莫测的规则之力的能力。

从灵源之中所创生出的修行功法,在这个世界当中,华夏文明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然而,却唯有华夏是能够创作出适合人类修行完整体系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