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先衍白日里忙碌于对外合作交流事务,与各方人士洽谈商议。而晚上则是去调查燕京的灵源之地。

若要探查哪座灵源,通常会在当天工作结束后,依据时间进行安排。这一日工作结束得较早,于是他带领众人前往长城灵源之地。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长城像一条巨龙跨越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横卧在华夏北方的土地上。

长城是华夏历代王朝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7世纪在国家北部边境持续修建的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达甘肃嘉峪关,总长度2万多公里,其主体包括由墙体、马道、敌台、铺舍等构成的城墙,以及沿线配置的城堡、关塞等相关军事设施。

长城见证了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国修筑长城以阻挡来自草原上的袭扰;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万里长城的雏形;再到汉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出击匈奴,长城作为后方防御和物资转运的重要依托;以及明清时期对长城的不断修缮和加固。长城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它记录了华夏古代王朝的兴衰更迭、军事战略的演变以及民族融合的进程。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在激昂雄壮的国歌声中,长城完成了从物理上到精神上的转变。

此时此刻,长城已不再仅仅是那座矗立在大地上的古代军事设施,它已然成为了华夏民族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精神的伟大象征。无论华夏民族身在何方,长城就如同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信仰,永远屹立不倒。

长城在华夏人心中的含义超越了其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实际功能,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华夏民族在哪里,长城就在哪里!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洒向大地。八达岭长城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地横卧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间。

凛冽的寒风吹拂而过,吹得山间猎猎作响。夏先衍站在长城之上,衣袂飘飘,脚下是古老而厚重的砖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

极目远眺,夜色下的群山连绵起伏,长城在黯淡的光线中蜿蜒伸向远方,不见尽头。夏先衍的目光随着长城的走势延伸,心中却似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一颗火热的心激情澎湃。

他清晰地看到,一条由无数坚定的信仰,铸成的新的长城,横亘于天地之间。

他看到了这条长城之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只为扞卫那片共同生活的乐土。

这是华夏民族团结协作的力量彰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看到了当面对强敌压境之时,他们毫不退缩,那种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就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能够焚烧一切艰难险阻,越烧越旺,永不熄灭。

这是华夏民族无畏勇敢的最佳诠释。

信仰的长城,是一种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力量凝聚,是华夏民族在漫长岁月中不屈意志的体现,是民族信念的长存!

夏先衍静静地感受着灵源之地的变化,神识感知到了灵源之中,建筑实体与精神象征深度融合的脉搏,那是历史与文化的深沉回响,也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源泉。

在这寒夜的长城之上,他的灵魂也得到了一次洗礼与升华,对这片土地和民族的热爱愈发深沉而炽热。

三天后的清晨,阳光洒在了蟒山学宫那宏伟庄重的大门上。第一批国外的修行者入学蟒山学宫。

这一批修行者都是精挑细选精通汉语的,因此他们得以直接跨越语言学习的阶段,迅速投身于对华夏文化深入学习之中。

学宫最开始的这段课程是可以旁听的,有不少旁听名额,许多没有离开华夏的各国代表团申请了旁听名额。

当第一堂课开始时,一座可容纳数百人的宽敞讲堂内早已座无虚席,除了正常上课的学生,其他旁听者占据了讲堂一半空余的区域。不仅如此,就连走廊都挤满了前来旁听的人们。

这第一节课的主题并不复杂,但对于来学宫的学生却至关重要——系统地梳理华夏的历史脉络。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再到秦汉帝国的崛起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荣辱,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大家眼前。

紧接着的第二节课,则聚焦于华夏各个朝代的独特特点。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还是文化艺术成就,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印记。例如唐朝的繁荣昌盛、宋朝的文学巅峰以及明朝的科技进步等等。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朝代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让学生们对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有了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

寥寥数语,便道尽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一上午的时间讲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当然不够,但概述历史的脉络足够了。就像“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短短十三个字道尽秦朝建立的历史。

上午的课程就像是一部书中的索引,将华夏每一段历史的概况介绍给学生,之后再由学生自己选择所喜欢的文化,继续深造。

下午的课程则是讲华夏从古至今对外贸易的历史,其中穿插着讲述了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与节点城市的历史。

第一节课刚开始没多久,就已经有旁听者开始打起瞌睡,显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个人心中暗自思忖道:“这到底讲的是什么玩意儿啊?居然跑来给我们普及历史知识!难不成是华夏故意忽悠人呢?”

然而,当他环顾四周时,却发现那些真正的学生们一个个都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仿佛完全沉浸在了老师所讲述的历史故事之中。

于是,他不禁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打盹的时候遗漏了重要的内容,可跟其他旁听者一聊明白了整整一节课下来,始终都是围绕着华夏历史展开讲解,没有任何其他额外的话题或内容。

事实上,许多前来旁听的人都有着类似的感受,他们纷纷觉得华夏就是在忽悠大家,怎么可能把真正重要的课程开放给外人旁听呢?

这些人还真的冤枉华夏了,这就是真正的课程,学宫的授课确实就是如此。

只不过,听课的效果往往因人而异。那些坐在教室里的正式学生们,无一不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华夏文化,因此对于这样的课程,他们自然能够全神贯注地聆听,并且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养分。

可反观这些旁听者呢,他们中的大多数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汉语罢了,更有甚者,对华夏文化抱有一种否定或者轻视的态度。如此一来,对于他们而言,这堂原本精彩纷呈的历史课简直如同嚼蜡一般,毫无趣味可言。

学宫的教学体系乃是依据《法华心经》制定出来的。

《法华心经》的开篇序言就是介绍的如何为修行功法打好基础。

首先就是认同华夏文化,然后通过学习华夏文化,尤其是丝绸之路文化,逐步深入理解《法华心经》之中的文化内涵,最后通晓《法华心经》的修行要义。

最终,这些学生将通过潜心参悟卷写着功法字帖,从而掌握《法华心经》的真谛。

原本是有人牺牲自己的修行来为这些国外的学生传授修行功法,但是被领导否决了,而夏先衍也不赞同。

他认为此举实无必要,毕竟最多不过是耗费些许时光,多挥毫泼墨书写几幅字帖罢了。只需耐心等待,待到这批学生中的佼佼者成长至足以胜任教学之职时,再委以传授功法的重任即可。

毕竟,华夏与这些外国友人之间乃是一种相互协作、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既然讲究的是利益的等价交换,又怎能轻易让自己一方的人员因为此事而耽搁宝贵的修行进程。

无论如何他们也只是传授功法的老师,谈不上师承,因为华夏文明才是《法华心经》的真正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