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激昂的国歌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渐渐消散,这场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圆满落幕。广场上的人群开始有序散去,而在楼顶的两拨学生,此时纷纷来到夏先衍面前,恭敬地向他鞠躬告辞。

众人心里清楚,已经沾了一晚上的光了,借助此地修行获益匪浅,再继续就会惹人厌了,凡事得有个度,要掌握好边界感。

他们这一晚上收获非常大,看到了即使不在灵源之地也能获取大量灵气的可能——沟通星辰之中的力量。

此前,他们也并非没有尝试过从星辰中汲取灵气,只是当时的尝试结果不尽人意,觉得引动星辰之力获取灵气并不划算。

经过这一夜的亲眼所见与亲身感悟,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并非这条路行不通,而是自身修为实在太低。

如今,看着夏部长轻松引动星辰,那磅礴的灵气如汹涌的潮水般涌来,他们才真切地认识到,引动星辰之力,竟能为修行带来如此巨大的助力。

待学生们离去后,夏先衍转身看向雷师文等人,目光中带着关切与期待,开口问道:“你们感觉情况怎么样了?”

雷师文微微揉了揉眉心,片刻后说道:“我觉得印堂位置,莫名多出来一个东西,就好像多出来一个窍穴似的。” 那语气中既有疑惑,又带着一丝惊喜,原来开辟紫府觉醒灵觉是这种感觉,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快要觉醒灵觉成为修行者了。

万云鹤和李武昌听后,也赶忙附和,“我也感觉到了!” 两人的声音中透着兴奋,眼中闪烁着光芒,显然这奇特的感觉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觉醒充满了期待。

夏先衍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接着说道:“看来马上就快觉醒灵觉了,你们其他人呢?”他看向其他人问道。

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也感觉到了印堂之内仿佛有种子在萌发,原来紫府开辟是这种奇妙的感受。

夏先衍听完众人的回答,心中对他们的修行进度有了底,他略作思考后,给大家提供了两个选择:“我这里有两个选择,你们可以再继续坚持一上午,或者先回去休整,晚上回来继续。” 说完,他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等待着大家的回应。

秦剑云感受到几位男士的目光纷纷投向她们,她率先开口,语气坚定而果断:“继续坚持,先衍都说了快觉醒了,那就坚持到中午。如果还没觉醒,我跟邹向禹吃完午饭会回来继续。既然想要借助先衍的力量成为修行者那就要一鼓作气!”

“好,同意!”

“同意!” 众人纷纷响应。

夏先衍看着众人统一的意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点点头,鼓励道:“好,那就继续,加把劲争取都成为修行者!”

众人鱼贯进入结界之中,每个人都带着对成为修行者的急切渴望。夏先衍随后示意众人先静下心来。

随后,夏先衍心神再度进入灵源之地的世界,去找灵源意识借造化之气。

此时的博物馆外,城市的喧嚣声逐渐清晰。馆内的修行者们陆续结束了一晚的修行,有序地离开。

而在博物馆内,工作人员也正在换班,博物馆即将迎来新一天的普通参观者。

一旦博物馆正式开放,大量的普通人涌入,原本还所有富余的造化之气,会因为人群增多而被分散出去。到那时,众人想要再如此高效地吸收造化之气,便会变得难上加难。

当下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必须抓紧时间,让大家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充分吸收造化之气。

在结界之中,众人盘坐成一圈,很快便平静下来,开始进入修行状态。他们的呼吸与造化之气的流动节奏渐渐同步,一呼一吸间,都在快速地吸纳着这珍贵的力量。

时间如细沙般在指缝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夏先衍敏锐地捕捉到楼下传来的阵阵热闹声响。他心中一凛,瞬间明白,博物馆到点开放了。

他加快了借调造化之气的速度,顺手给结界施加了一层隔音,将外界的喧嚣彻底隔绝在外,为众人营造出一个静谧的修行空间。

终于第一个达到破界的人出现了,先是雷师文,只见他周身灵气陡然一阵紊乱,随后缓缓归于平静,他停止了对造化之气的吸收,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吸纳灵气之中。

他已然触摸到了修行世界新的大门。紧接着,毛天泽、李武昌、万云鹤等人相继停止了对造化之气的摄取,开始专注于灵气的吸纳。

夏先衍见状,立刻放出神识,对其他人吸收造化之气的情况进行了一番探查。他发现,众人吸收的速度已然开始减缓,表明这些人也即将完成对造化之气的吸收,即将觉醒灵觉。

他开始有条不紊的吩咐历忱雨等人站好位置,五个人组成了一个以人作为阵基的五行聚灵阵。随着他们的就位,施展阵法口诀五行聚灵阵布置完成。

五个人合力催动阵法,很快阵法运转起来,灵源之地的灵气,受到了召唤开始在阵法中汇聚。之所以需要聚灵阵,因为天亮了,原本在夜空中清晰可见的星官,此刻已然隐匿在明亮的天际之中。

想要沟通星官,难度直线上升。晚上仅凭肉眼就能看到,并且确定星官的位置,如今却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勉强看到,而后还得对照星图,才能勉强感知到。这一番操作下来,不仅繁琐复杂,而且效率极低。

夏先衍内心反复权衡,越想越觉得直接布置聚灵阵,才是当下为众人提供充足灵气、助力修行的上上之选。其实早在筹备帮助大家觉醒灵觉的阶段,他就把诸多可能出现的状况都考虑周全了,甚至提前备好了五行阵法,以防不时之需。

他打算以符篆构建阵法,利用符篆来驱动阵法运转。可历忱雨她们几个却兴致勃勃地提出,想要尝试以自身作为阵基,亲自组成阵法。夏先衍听后,略作思索,觉得这对她们而言,不失为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便点头应允。

李风禾的天灵属木,原本的五行阵法之中,由她作为五行之木阵基,而王言与石韫玉轮流作为五行之火阵基。

她刚想走过去,夏先衍立刻传音过去,“风禾,这次就让他们锻炼锻炼吧,试着不依赖天灵属性去组成五行阵法。咱们本就五行俱全,这天灵属性并非是让大家过度依赖的,而是要借助擅长的天灵属性,切入规则之中,进而完善其他五行属性。”

李风禾听完,她用力地点点头,轻声回应:“好,明白了,我以后也会多多注意其他属性的修行。” 说完,她便转身走向石韫玉,悉心指导她,让她来替代自己在阵法中的位置。

昨晚,整整一夜的时间,其他人都在修行,这五个人还在不断的练习阵法,经过不断的适应,石韫玉成功由五行之火阵基转变为五行之木阵基。

说起这符篆成阵,其中还有着一段颇为曲折的渊源。

起初,是风少君传授给夏先衍以物成阵的奇妙法门,这仿佛一颗种子,在夏先衍的脑海中种下了创新的灵感,让他一下子联想到了华夏符篆文化。

夏先衍越想越觉得可行,便赶忙行动起来。他四处搜罗道教符篆的相关资料,试图从中探寻符篆的奥秘。

不仅如此,他还不辞辛劳地去拜访请教那些擅长符篆的道士,虚心向他们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夏先衍倒也学会了画符篆,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从道教所学的符篆,有着其自身的用途和局限,它们仅仅适用于道教的一些传统仪式或理念之中,大家的能力都有限,没办法将其融入到更为宏大的修行体系里,这让夏先衍陷入了短暂的困境。

华夏守护之灵了解后直接接过担子,继续沿着夏先衍的思路创作起来。

在后续的日子里,华夏守护之灵投入其中,不断地创作、改良、验证。从构思阵法的整体架构,到细化每一个符篆的功能与排列组合。华夏守护之灵对于规则之力的理解很是深刻,这就让他很快就解构了符篆的原理,并加以改进,成功找到了把符篆赋予灵力的办法,并成功把符篆其组成了阵法。

最后就是夏先衍只提供了思路,而所有的创作与验证都是华夏守护之灵完成的。在华夏守护之灵的指导下,夏先衍也终于学会了给符篆赋灵,并利用符篆搭建阵法。

符篆,作为道教中一种重要的法术与信仰载体,其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且充满神秘色彩。符篆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巫觋之术,始见于东汉时期。

符箓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巫祝文化,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神灵充满敬畏,巫祝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通过特定的符号、咒语和仪式来祈求神灵的庇佑、祛除灾祸,这些符号可视为符箓的雏形。

战国时期,方士文化兴起,方士们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在其活动中开始使用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和图谶,被认为有通神、辟邪等功效,这为符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谶纬之学盛行,大量的谶语和符图被创造出来,与政治、宗教等活动紧密结合,符箓的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同时,道教的前身黄老道也开始借鉴和吸收这些符图,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信仰和仪式中。

东汉道教正式创立,符箓成为道教重要的法术之一。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以符箓为人治病、驱邪,传教四方,他所传的符箓被称为 “正一盟威符箓”,被认为具有召神劾鬼、治病救灾等神奇功效,在民间广泛传播,符箓也成为道教与民众沟通、传教的重要手段。

魏晋南北朝道教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符箓也随之演变。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了多种符箓,强调符箓在修仙、辟邪、治病等方面的作用,使符箓的理论和应用更加系统。

同时,上清派、灵宝派等道教流派兴起,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符箓体系,如上清派的《大洞真经》等经文中包含了大量的符箓,灵宝派则以传授灵宝五符等符箓而闻名,符箓的种类和功能更加多样化。

隋唐道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符箓发展达到鼎盛。许多道士以擅长符箓之术而闻名,如王远知、潘师正等,他们与皇室关系密切,常为皇室举行祈福、禳灾等仪式,使用符箓来祈求国家安宁、风调雨顺。

这一时期的符箓在制作和使用上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出现了专门研究和传授符箓的道教学者和道观,符箓的理论也更加完善,与道教的教义、哲学思想等紧密结合。

在唐末宋初,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了着名的“三山符篆”。这一时期,符篆术在天师道、正一道等教派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主要的修行方术。

宋朝,元新的道教流派如神霄派、清微派等兴起,它们以雷法为核心,将符箓与雷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 “雷符”。

雷符被认为具有强大的法力,能够召唤雷电,驱使鬼神,在民间和道教内部都有广泛的影响。同时,道教的符箓还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出现了许多用于驱邪、保平安、求子嗣等的民间符箓,符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宋元以前,符篆道法是道教的主流。然而,金元之际全真道内丹的兴起,使得道教内部形成了重符篆的正一道和主内丹的全真道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一直分统着道教,直至明清时期。

明清随着道教的逐渐衰落,符箓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仍然在民间和道教仪式中广泛流传。这一时期的符箓在形式和内容上基本延续了前代的传统,同时更加注重与民间文化、民俗活动的结合,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符箓。

明清以后,符箓在道教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一些道教仪式和民间信仰活动中被使用。

在符篆的发展过程中,其形式和用途逐渐丰富多样。符篆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木符、纸符、布符等;按笔画结构和特点的不同又可分为文字符、图画符以及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