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主要的职责是审核各地上报的案件,并不直接负责民诉,而眼前的场面,很显然是平头百姓在寻求官府帮助的样子,因此几个门卫都很为难,一方面不能让这妇人进去,另一方面直接赶她走也对大理寺名声不好。
这如果是在地方上也就罢了,现在是在长安,天子脚下,多少急于给自己填充业绩的御史在对百官各府虎视眈眈,他们这些小人物可犯不起错。
消极怠工的风险,比做错事的风险要小得多。因此直到苏令瑜出现之前,都没有任何人出面打破僵局,就这么一直不像样地堆在大理寺门前。
“哎,都告诉你了,如今这大过年的,我们大理寺哪有人呢?只有我们这种扫扫地的还在,你有什么事啊,过完年再来!”
虽然年关中大理寺确实许多人都休沐未到,但要说完全没有在职管事的人,是不可能的,门卫这话只是一种推脱和糊弄。他们看到苏令瑜从门内出来,纷纷愣了一下,面面相觑,不知该作何反应。
苏令瑜今日刚刚到任,如今又在休沐时间,并不曾穿着公服,看不出个高低大小来,那妇人只顾低头哭泣,也不曾觉得苏令瑜会是什么能帮到她的人。
门卫们也保持沉默,他们觉得苏令瑜应该是听见动静出来看了一眼,并不准备掺和这事,要是这会儿开口打招呼,苏令瑜则多半会被缠上。
苏令瑜看了看周围,这妇人应该来了不久,街上没有人围观,门卫们也还暂时没有动用武力。她直接问了一句,“这怎么回事?”
她一说话,那妇人才抬头看了她一眼。
除了没穿公服以外,苏令瑜如今也没做任何伪装,光是看着就斯文秀气,一开口更明显是个女人。现在女子多有着男装打扮的,算是长安一大风尚,女子也有在内庭中掌管内务的,但像男子一样担任衙门里正常的官职,对老百姓来说仍然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那妇人便也不觉得她是大理寺里供职的人,只以为是哪家的官小姐出来遛闲。
门卫们讷讷地叫了一声苏少卿,简单答道:“这妇人丢了孩子,上门来哭诉,我们让她按流程去报官,她不肯。”
妇人听了这话,才知道苏令瑜竟然真是做官的,当下也没空惊讶,连忙反驳道:“不是我不去,是他们找不到!我但凡还有办法,我都不敢来大理寺叫屈呀!”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苏令瑜道:“你先起来说话,这么趴在地上像什么样子。”
妇人原本也只是担心被他们拉走才坐下了,眼见苏令瑜能说得上话,又是什么“少卿”,立刻就起身了。苏令瑜又简单问了几句,大致知道妇人诉上门来是为了什么事。
她有一个九岁的孩子,除夕夜的时候忽然不见了,报官以后官府着人上门查访一番,仍然没什么动静。但其实除夕夜也不过是昨天的事,只是妇人丢了孩子毕竟着急,生怕官府不作为,这才来了大理寺。
“大理寺是断案的,不是查案的,昨日案发报官,今日闹到大理寺,若非时候特殊,你也是要被问罚的。”苏令瑜没考虑安慰她,一番话让妇人面如土色,她却又话锋一转,“我今日休沐,且跟你去看看。”
妇人立时喜形于色,几个门卫虽则不解,却也并不敢拦。
苏令瑜没想太多,除夕夜,再调皮的孩子也会待在家里,四邻八舍人也多,这种丢了孩子的案子发在这个特殊的时候,会比平时好查。
衙门一来人手有限,每日要面对整个县区的案件,二来忽然丢个孩子这种案子,在他们眼里或许并不重要,不见得会多尽心力,苏令瑜想着她现在横竖没有要紧事,跟着去看看也罢,或许能找到什么蛛丝马迹,尽快把案子破了。
唯一需要顾及的,就是一个人去不太妥当,苏令瑜目光在那几个门卫里扫了一眼,在考虑带谁走,便听见有人叫了她一声,转头一看,刘宝伤。
苏令瑜一看她怀里抱着的汤碗,就知道是刘兰娘让她来送饭的,倒是来得正好。苏令瑜捧过碗随便塞给一个门卫,“你们分了吃吧。”便牵起刘宝伤,“走。”
刘宝伤也不知道要走去干嘛,但也不问,乐呵呵跟着走了。两人一前一后被妇人带到她居住的民坊。
现在正在过年,街巷里舍本该是喜气洋洋的,但或许是因为这里丢了个孩子的缘故,苏令瑜去时,四下竟很冷清,也没看见遍地疯跑的孩子。
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此地居民戒备心来得很不错,别人家丢了个孩子,一发案,各家就都自发把孩子管束起来了。
刘宝伤挠了挠头,“总感觉这里怪怪的…”
这孩子至今连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除了那妇人哭得又红又肿的一双眼睛,这种对异常氛围的感知或许是一种直觉。苏令瑜仍然没有向她解释情况,倒是环视周遭以后,饶有兴趣地问道:“你觉得哪里怪怪的?”
直觉这种东西,你能感觉到,但未必可以准确描述出来,刘宝伤没能说出个所以然,苏令瑜有心教她,“对异常的环境有察觉的能力,非常好,但如果你说不出异常的地方在哪儿,就有力无处打了。设想一下,你见过的类似的、正常的样子的是什么样的,对比一下,看看这里究竟是有什么地方不对。”
刘宝伤认真地想了想,把能回忆起来的其它地方过年的样子、民坊生活的样子,在脑中与此地重叠,对比良久,忽然眼睛一亮,道:“这里没有小孩儿!”
这倒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她们没看见小孩,但苏令瑜觉得刘宝伤想到的应该不会这么浅,于是紧接着问道:“怎么看出来的?”
“孩子多的地方,哪里有这么干净的墙?”
刘宝伤指了指四周粉白的墙面,这是连苏令瑜也没立刻注意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