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永乐年。
大殿内,朱棣悠闲的拿着史书研究着,躺在椅子上,一晃一晃的,看见朱高炽进来,头也没回的说道:
“老二走了?”
“走了,父亲。”
朱高炽走到朱棣的身边,语气很是恭敬。
“老三去送了吗?”
“去送了,他似乎也知道自己要离开了。”
“嗯。”
听到这句话,朱棣双脚接触地面,身子坐直。
“等几天让老三也走吧。”
“对了,等段时间,办个军事学院吧。”
“咱这几天一直在想啊,天幕那句话是说的真不错。”
“咱大明不可能一直开国和靖难,但科举每年确实会有的。”
“以后把武举的分量提上来吧。”
“之前虽有武举,但分量太低了,那些粗人,也没什么传承。”
“不像是那些文人,都有师门和老师。”
“长此以往,武将的地位能不低么?”
朱棣招手示意朱高炽坐在自己的旁边,等他坐下后,朱棣又接着说道:
“这办了军事学院,以后有些武将的功劳太高,你不好封的,可以直接让他们来学院教授军事知识。”
“给他们一条退路,也给咱和你,留一点好的名声。”
关于军事学院这个事情,朱棣是认真想过的,弊端他也想到了,但在他看来,这件事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最大的弊端无非是容易让武将抱团,形成军事团体。
但,没有军事学院的时候,他们就不抱团了吗?
怎么可能?都是会抱团的。
更别说,文人抱团形成的团体更加的快速。
而武将抱团了之后,还能更好的与文人进行对抗。
自古以来,文人和武人都是泾渭分明的,对抗才是主流。
“父亲,那些文人反对呢?”
“反对就反对呗,等迁都到了北平,就是咱说了算了。”
“在应天,有些事情确实是不好办的,下面的人阳奉阴违,咱也不知道。”
“但到了应天,咱就能腾开手了。”
朱棣并不在乎那些文人,特别是应天本地以及辐射南方的那些文人。
这些人现在是没有话语权的。
“咱给你说一个事。”
朱棣想到了什么,神色突然严肃了起来。
“父亲,您说。”
“等迁都到了北平之后,把后世科举该用的手段都用出来。”
“咱是不喜欢这些事的,就都交给你了。”
“录取的时候,你要记住,咱的大本营是在北方,是在北平。”
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朱棣深深的看了朱高炽一眼,眼睛里满含深意。
“放心吧,父亲,我以后不会犯错的。”
“殿试的时候,我知道该怎么做的。”
朱高炽知道朱棣在说什么,很是果断的点了点头。
“咱之前是在想的,这样南北对抗到底好不好?”
“天幕好像对这一点一直颇有微词。”
“咱本来是想让他们好好融合一下,不要这么对抗。”
“但咱忽然想到,为啥父亲不这么做呢?”
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真的就没看到这一点吗?而且,宋朝的那些皇帝,他们也没有看到这一点吗?
怎么可能呢?文人的南北之争,打的狗脑子都要出来了,上面的皇帝怎么可能没看见?
“文人,不能团结,必须让他们对抗。”
“老大,这一点你一定要记住!”
“要真是所有文人都抱团不再对抗了,那担心的,就该是咱们了。”
“有时候,你要主动的挑起南北之间的矛盾。”
朱高炽点点头,把朱棣说的话记在心里。
“武将也是一样的,哪怕以后开了军事学院,也不能让他们都抱团在一起。”
“也要主动的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
“武将抱团,比文人抱团的危害更大。”
这段时间,朱棣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诸多的地域矛盾,是不是都是由皇帝主动挑起的?
随后他仔细想了一下,发现还真是。
因为帝王心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衡。
可有了对抗,才有平衡,没有对抗,拿来的平衡?
一个抱团的整体,你怎么去平衡呢?没法去平衡的。
那时候,就是你去对抗整个文人团体了。
就像是朱厚熜。
朱棣想起自己的这个子孙,有些无奈,怎么会自己下场主动的去对抗呢?
他前面的皇帝,都把案例摆在了他的面前,任用宦官去对抗文人。
可他倒好,用的宦官,竟然比较能自我约束,“不敢大肆”。
《明史》记载,宦官黄锦还经常为文人说话,史书记载还颇为优秀。
朱厚熜这个皇帝,也还被海瑞这种人拿捏住了。
“老大,你觉得海瑞这个人怎么样?”
“海瑞?”
朱高炽瞟了一眼朱棣手中的史书,这本史书,他也是看过的。
“是一个好官,也是百姓眼中的清官。”
“但...”
说到这,朱高炽没说话,因为他的身份是太子,以后的身份是皇帝。
海瑞虽然是一个好官,一个清官。
但这种人能在地方做事,却不能提拔到朝廷高位。
政治这东西,是很复杂的,可以说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事情。
海瑞这种人,清廉的不像话,做事也非常的认真,从不贪污,但实在是没法提拔到朝廷上做事。
因为很简单一个问题,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高位之上必须是面临着对抗的。
而最高位之人,也会使用平衡的手段来抑制几方的势力。
海瑞这种人,提拔上来了,对抗谁?对抗皇帝吗?还是对抗其他的几方势力?
“海瑞啊,就像是一滴油,如果把他提拔到了朝廷的高位,就像是水入沸油,那所有的一切都将会被打破。”
朱棣轻声说了这么一句,随后摇了摇头说道:
“烈火烹油,越是局势复杂的时候,就越不能让他上来。”
“于谦也是...”
朱棣想起这个此时永乐六年年龄还非常小的于谦,也摇了摇头。
也是一个好官,一个清官。
但朝堂之上,很难容的下这种人。
所以于谦最后死的时候,没有任何人为他说话,绝大部分的官员都盼着他早点去死。
“咱的孙儿怎么样了?”
“挺好,能吃能喝。”
“嗯...那就是好事,咱等几天去看一看他。”
“等他的年龄大一些,就先跟在你的身旁随你处理政务吧。”
“之后咱会带着他去军中锻炼锻炼。”
话音落下,朱棣拿起史书,又准备看了起来,但忽然想到了什么,转头说道:
“等军事学院开学了之后,让他也一起去,跟那些人同吃同住。”
“好,父亲。”
...
大明。
嘉靖年。
“黄锦。”
“陛下。”
朱厚熜坐在高位之上,看着黄锦,没有说话。
而黄锦,似乎也知道了什么,头低着,小声说道:
“陛下,让奴去吧。”
朱厚熜没有直接答应,只是带着回忆的神色说道:
“正德三年,你就来到了朕的身边,之后朕到了皇宫坐上了皇帝,你也一直跟随在朕的身边。”
“从那地方到这里,也就只有你一人现在还跟在朕的身旁。”
朱厚熜轻声叹了一口气,缓缓的说道:
“以前朕舍不得让你去跟那人斗,因为看着你,朕还能想起小时候的一些日子。”
“这皇宫,也越来越冷清了...”
说到这,朱厚熜抬起头看着黄锦说道:
“你认的有干儿子吧?”
黄锦默默地点了点头,似乎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了。
“让你的干儿子接替你的位置,以后你还是跟在朕的身边吧。”
“奴知道了,陛下。”
黄锦轻声应答,随后缓缓的走出了大殿。
十几分钟后。
司礼监,黄锦看着面前的一个小太监。
“陛下天恩,以后,你就在殿外候着,知道了吗?”
“啊?”
小太监听着这个消息,先是懵了一下,随后狂喜了起来。
“谢谢干爹!谢谢干爹!”
“嗯,去吧,现在就去候着。”
黄锦挥了挥手,示意他快去殿外候着。
随后,小太监立马朝着朱厚熜所在的宫殿狂奔而去。
看着背影,黄锦在内心里默默地说道:
“本想让你给咱养老送终的。”
“可既然陛下发话了,那就一定要贯彻到底的。”
黄锦摇了摇头,忽然觉得自己这残缺的太监有些太感性了。
“陛下既然都不让咱亲自下场了,那要不要养老送终的人,也就无所谓了。”
...
大明。
崇祯四年。
“承恩啊...朕现在真的好后悔,后悔为什么会杀了魏忠贤。”
阴暗的殿内,朱由检低着头坐在椅子上,旁边的太监王承恩默默地看着他。
“才刚上位的时候,朕是无比的信任他们,信任那些文人。”
“可让朕没想到的是,朕竟然是大明的最后一位皇帝。”
“大明,就在朕的手中灭亡。”
王承恩还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站在朱由检的身边,听着他的诉说。
“你知道吗?在最后,朕自缢于煤山之上,身旁,也就只有你一人随朕。”
“那些口口声声忠心大明,为了大明的文人。”
“大多数都投降了叛军和异族。”
“连朕的那位国丈,皇后的父亲,也投降了叛军。”
“好像,还把自己的亲孙子出卖给了叛军。”
“他把太子,出卖给了叛军!!!”
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朱由检满脸狰狞。
随后,殿内气氛忽然就沉默了下来,朱由检一直盯着地上的黑暗。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
朱由检的声音忽然又响了起来。
“承恩,朕需要你,需要你做朕的刀。”
“陛下,奴愿意。”
王承恩直接跪下身子,头埋在地上,语气很是坚定的说着。
“先去东厂,朕要你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权力。”
“然后,朕会给你下旨,肃清锦衣卫所有的人。”
“特别是骆养性,朕要你以最快的速度抓住他的把柄。”
说到骆养性这个名字,朱由检回想起史书上的记载,咬牙切齿的说着。
“陛下,奴知道了。”
“嗯,去吧,以最快的速度。”
“大明的时间不多了,这大明最后的命运,就掌握在你和我的手中了。”
王承恩站起身,头也不回的朝外面快速走去。
“这是你们逼朕的!!!”
“天幕出现了这么久,朕一直以为你们会来向朕认错。”
“可你们所有人,都只是看着,没一人来朕这里。”
“那么,就别怪朕了。”
朱由检以前很在乎名声,在乎自己做皇帝时候后人对自己的评价。
可,在知道大明灭亡在了自己的手中后,他就知道,他的希望破灭了。
“暴君,至少也比亡国之君好听,不是么?”
黑暗的殿内,朱由检突然神经似的笑了两声,身后的阴影,渐渐的笼罩了他的整体。
此时朱由检似乎整个人都处于黑暗之内。
而阳光,从大门处照射了进来,照射到朱由检脚下前方一米远的时候,就再也照射不进去了。
“呵呵,这是你们逼朕的。”
“是你们逼朕的!!!”
...
大汉。
东汉末年。
“大哥,真要这么做么?”
“曹操已经很有诚意了。”
小道上,刘备骑着马走在前方,身后张飞和关羽两人护着他在两旁。
“可我还是讨厌曹贼。”
张飞一脸的嫌弃,语气也不怎么好。
“曹操虽然以前做了许多恶事,但有一点,他在信中说的没错。”
“世家,是一块顽疾。”
“不管以后是他还是我,都还是被世家掌控着。”
刘备从怀里掏出一些绢布,上面写着一些史料。
“看看这些吧,这是曹操派人送过来的。”
说完,刘备把几块绢布一一递给张飞和关羽。
十几分钟后。
“大哥,这是真的?!
关羽愕然的抬起头看着刘备。
“嗯,是真的,曹操没有必要骗我们。”
“而且从天幕之前的几位皇帝看,他们也都是早有史书的。”
“而且这史书,不是在皇帝的手中。”
“据我猜测,应该是在最大权力之人的手中。”
关羽轻叹了一口气,把绢布还给了刘备。
“所以,你们还有什么疑问么?”
“没有了,大哥。”
关羽和张飞虽然早就从天幕知道了最后获胜的是司马家。
可不知道的是,最后他们三人都死得无比的凄惨。
这其中,只有大哥刘备好一些。
关羽和张飞两人,都被割去了头颅。
“唉...”
刘备把绢布收好,放回怀里,沉默的骑着马慢慢的走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