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晴阳照行旅 > 第169章 大幕拉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今早朝会,李祯让张孜公布一个消息,“皇上、太后分别下旨,授楚国公曹穆西北四路军都统制一职,授曲昌侯曾乐行西北四路军副都统制一职,统一指挥西北四路军进攻元迁老巢天庆府。”

这则消息一出,文武群臣脸色大变,兵部尚书尚善治首先出班奏道:“皇上、太后,天庆府地处沙漠地带易守难攻。”

“如令四路西军攻击天庆府,一路需攻克黑水城、渡难两座坚城,其难度极大。”

“而元迁叛军多是骑兵,在沙漠里来去如风,以我步兵为主的西军,如进入沙漠必时时处于被攻击状态。”

“面对这一局面,攻击天庆府对我不利,请皇上、太后三思。”

尚善治说的不错,可攻击曹穆、曾乐行作战不利的群臣里也有他一个。

但李祯和刘太后不想与他计较,李祯轻轻点头,对其言表示肯定。

见李祯这个态度,其他文臣纷纷出班奏请取消圣命,而王钦更是说道:“臣请去西北担任监军。”

他们不要西北四路经略使的职位了,监军一职代表皇上,却无需多大的品级,一个文官或者一个太监均可担任,由此可知王钦的表现确实忠君爱国。

但李祯不会答应他,而是郑重说道:“既要停止攻击天庆府,无需派出监军。”

又沉吟一下问道:“元迁叛乱已有三月,至今无法解决,诸卿可有良策?”

这个问题让群臣安静下来。

而包拯出班奏道:“涉及元迁叛乱,应由有司衙门来为皇上、太后赞画,臣请恢复枢密使、副使的职位。”

这份奏请让众臣愕然,而林毅之则出班奏道:“臣附议。”

听林毅之附议,杨国斌正要出班反对,却听李祯朗声说道:“包卿、林卿所言极是,元迁叛乱牵扯了诸卿的太多精力,以后由枢密使、枢密副使为朕和太后谋划即可。”

听李祯肯定,众臣的思路立刻集中在谁来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的问题上来。

在这个衙门的主官设置上,一般都是设置一名枢密使,正二品品级,两到三名枢密副使,从二品品级。

他们等于军事上的参谋总长,但也经常为皇上参谋政事。

可这么重要的职位,文宗临终前却被撤销了。

文宗这么做是为刘太后垂帘听政消除障碍,在稳固皇权的信任程度上,文宗皇帝更相信老婆而不是枢密使。

先皇的心思众臣心里明白,也在等恢复这几个职位的时机,这时听李祯同意包拯的奏请,立刻明白刘太后有归政李祯的意思。

他们不会阻止刘太后归政,将心思放在这几个职位的人选上。

范泰出班奏道:“臣请由御史中丞杨国斌担任枢密使一职。”

而包拯立刻出班反对,“杨中丞不懂军事,枢密使、副枢密使应由精通军事的大人担任。”

见他反对,林毅之立刻出班附议。

而谭远忠出班奏道:“枢密使一职非楚国公莫属,可他在西北指挥军事。”

他会拍马屁,曹穆即将成为国丈。

而李祯欣然说道:“楚国公确是合适人选,待西北局势缓和,招他回京担任此职。”

众臣一听泄气了,杨国斌没法与曹穆比,李祯还没成为女婿就向着自己的老丈人啊!

而在这时,长兴侯刘艺出班奏道:“臣推荐巩昌侯张勇担任枢密副使。”

刘艺说话就不能不让人想到刘太后了,巩昌侯因病而被剥夺右武卫军大将军之职,刘太后要补偿他。

这个人选众臣还是没话说。

而李祯在肯定刘艺推荐后,朗声说道:“吉安侯郭昌精通军事,可为枢密副使。”

李祯想到了吉安侯郭昌,这个侯爷够倒霉,想当左武卫大将军没当上,想成为国丈也没成。

李祯也要给他补偿,不想让其着急上火。

难怪吉安侯着急,他的爵位只是三品衔,在朝中却无任何职位,仅仅属于勋贵系列。

就像长兴侯,虽是刘太后的亲弟弟,又享有侯爵待遇,但非大朝会却没机会上朝,更没事可干。

兴文宗想让刘太后垂帘听政,给自己的儿子留下学习理政的时间,却不想让刘太后的弟弟掌握军权,助长刘太后的权欲之心。

这是帝王之术,若不是李祯推荐,刘太后也不好让刘艺担任左武卫大将军。

如今刘艺掌握了军权,并在朝堂上发声有力,让李祯知道陈恪所言是对的,刘艺替他母子说话,让自己在朝堂上掌握了主动权。

但这么做的结果却也让文官们提高了警惕,枢密院的正副枢密使都是军人出身,这是军政分离的前兆。

范泰明白,但他身为左相却不能出声反对。

而身为右相的谭远忠却公开表示赞成,林毅之和包拯附议,就在文官集团中出现了不同声音。

这时反对者就尴尬了,范泰不说话,杨国斌没法说话,曹中襄出班奏道:“枢密院的主官不能全由武将组成,臣推荐林毅之担任枢密副使。”

曹中襄的想法挺特别,既然不能反对,就让林毅之去枢密院,倒出一个户部尚书的职位。

可李祯否定,“林卿正在推行农业合作社制度,不能离开户部...”

说到这李祯沉吟一下,然后继续说道:“杨卿担任御史中丞已有五年,这些年也够累的,就去枢密院担任枢密副使吧,御史台暂由范卿负责。”

这项任命让众人讶异,而杨国斌却觉得不错,他该动动了,去枢密院担任副使,虽然品级仍是从二品,但挪个位置就给自己争取了时间。

他不在意范泰等人的想法,也不去考虑副手范仲淹刚从地方调到朝堂来。

范仲淹当过御史,熟悉御史台的业务,他不用交接什么,拍拍屁股就能走人了。

而范泰等人却感觉不妙,这段时间上来的几个官员都在重要岗位上。

秘阁学士苏林担任吏部左侍郎,青州知府范仲淹进京担任御史台少丞,曾毅担任御龙卫都虞候,还有一个王安石进入兴国府衙担任推官。

这些安排都未与他商量,他被边缘化了。

想到这范泰转脸看看谭远忠,见他一脸漠然,立刻认定李祯和刘太后与他商量过,顿时升起一股黯然之气。

他该考虑自己的退路了,如能得个太师头衔也是颜面有光。

就在范泰思索这个问题时,一名太监急急忙忙地走进大殿,高声禀报,“禀皇上、太后,延州知府庞凯奏报,元迁有降书报上。”

这个突发消息让大殿里沸腾起来,元迁投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文官集团可以抓住这个良机扳回一局。

杨国斌立刻出班奏道:“臣愿去西北接受元迁投降,请皇上、太后示下具体章程。”

而曹中襄和王钦也先后出班表示附议。

林毅之却出班奏道:“皇上、太后,谨防元迁有诈。”

包拯立刻跟上,“臣附议。”

而刘艺和常继祖支持他俩的态度,“这里一定有诈。”

尚善治则说,“是否有诈暂时不去议他,请皇上、太后下令调回西军严守边境,派出使臣前往西北一试便知。”

他的意见比较稳妥,得到众臣的支持。

可李祯和刘太后却知大战即将爆发,陈恪曾说过,“元迁若要进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麻痹我们,送一张降书是最好的诈术。”

陈恪知道那个世界的李元昊就是这么干的,提前提醒李祯和刘太后。

而李祯和刘太后接受他的提醒,计算一下时间就知大战就在这两天爆发。

从延州到京城快马也需三天的时间,这个时间足够元迁秘密调兵行动了,就等大兴王朝的朝堂准备受降时,一举攻击延州一线,而麟州和府州首当其冲。

他俩知道陈恪的战略部署,还知道如何配合他,李祯征得刘太后的同意,决定接受元迁投降,下令西军停止攻击布防边境,并派出杨国斌前往西北受降。

得到旨意,一队人马在太监的带领下立刻奉旨奔出京城,而杨国斌却要前往枢密院,与张勇、郭昌具体商量受降的细节,还要上报皇上、太后批准执行。

这个时间需要两三天,但接受元迁投降的消息却不需要这个时间,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