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作为中国动力工业的摇篮和全球知名的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其辉煌的历史与辉煌的未来紧密相连。从1902年上海大隆机器厂的成立,到如今的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不仅见证了中国工业从萌芽到壮大的过程,更在全球工业舞台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 早期发展:工业萌芽与崛起
上海电气的故事始于1902年,那时的上海大隆机器厂是新机器工业在上海的开端。这家工厂不仅承担了各种机器设备的生产,更为中国早期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上海电气的前身逐渐在机电工业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推动中国工业进步的重要力量。到了1949年后,上海的主要机器工业形态归为上海市重工业局(后称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管理,并逐渐实现了从私营到国营的转变,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显着提升。
在1958年,机电工业局被分为机械工业局和电机工业局,这两者在1960年合并成立第一机电工业局。随后的1961年,上海市政府组成了以上海电气联合公司命名的新的大型企业,从第一机电工业局划出,直接由市经委领导。此时,上海电气联合公司主要以制造电站设备为主,包括机、电、炉、辅等企业。这一系列的重组和改革,为上海电气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改革开放:迎接机遇与变革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电气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85年,上海电气联合公司更名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标志其向现代化企业集团的转型迈出重要一步。1995年,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完成了改制,并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资产联合重组。整合后的集团继续沿用了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的名称。
到了2004年,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了现今的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同年4月,上海电气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并更名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一里程碑事件为上海电气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并显着提升了这家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 业务板块与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上海电气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业务聚焦在以下三大板块:
1. **能源装备业务板块**:涉及设计、制造和销售核电设备、储能设备、燃煤发电及配套设备、燃气发电设备、风电设备、氢能设备、光伏设备、高端化工设备。同时,提供电网及工业智能供电系统解决方案。上海电气在新能源领域布局深远,建立了包括氢能、光热发电、绿色甲醇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研发示范中心,为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在氢能的开发使用方面,上海电气依托其在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构建了应用于工业园区的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
2. **工业装备业务板块**:涵盖设计、制造和销售电梯、大中型电机、智能制造设备、工业基础件、建筑工业化设备等。这些设备和技术在发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环保设备等领域拥有显着的技术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电气诞生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创新产品,如首套百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三代四代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大型海上风电设备等。
3. **集成服务业务板块**:提供能源、环保及自动化工程与服务,包括各类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烟气处理、轨道交通等。此外,还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金融服务(包括融资租赁、保险经纪)以及以产业地产为主的园区及物业管理服务等。
#### 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在快速发展中,上海电气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公司响应国家关于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号召,积极推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近年来,上海电气已自主研发了电解水制储氢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等,并初步建成power to x试验示范基地,致力于产业全流程低碳改造。
上海电气的产品创新不仅体现在新能源领域,也表现在传统的发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等多个方面。中国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第一套核电机组、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以及世界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创新技术,都源自上海电气。这些创新成就不仅巩固了上海电气在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也提升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 财务状况
尽管上海电气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但其财务状况在过去几年遇到了一些挑战。根据2024年发布的上半年报告,上海电气在面临行业不确定因素和订单不足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均呈现下滑趋势。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营业收入为495.54亿元,同比下降6.25%;并且可以用净利润同比增长1.93%来形容,但这与公司数年前的业绩相比,仍然处于缓慢爬坡阶段。财务压力的增加表现在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经营性现金流长期为负。特别是对于高资本性支出的管理,以及低效的运营管理,使得公司在扩大规模与提升资产效率之间的平衡变得更具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