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静听诗意入禅心 > 五、《桃花源记》赏析(5)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五、《桃花源记》赏析(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于是向村中人讲了很多外面世界发生的变故,村中人听了之后,“皆叹惋”。这叹惋其实是陶令的叹惋,亦是所有见到了自性桃源的觉醒者的叹惋。叹惋什么呢?叹惋无量无边的在红尘世界中随命运沉浮的生命,在生死苦海中漂流,在烦恼痛苦中轮回,在凄风苦雨中颠沛流离,一直没有安身之处、安心之处,却不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之中本来就有一个无比宁静、安详、芬芳、美丽的自性桃源、清凉乐土。这怎么能不令人深深地感叹与惋惜呢!正是由于这种深深的悲悯之心,使得陶令难以悠然自得地独享自性桃源之乐,而借助精妙的文笔展开了一幅自性桃源图,并将抵达这秘境的方法和路线以艺术的笔法反复勾画之,以待有志于寻觅自性桃源的生命探之、解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自性桃源之中,蕴藏着无量无边的宝藏,如果没有前人带路,只靠自己寻觅,则有些宝藏永远难以发现。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宝藏是你连想都想不到的,何况去寻找、发现?比如自性桃源的世界,如果没有陶令的《桃花源记》,又如何能为世人所知呢?也许有人会说,自性桃源,不就是佛家说的自性净土吗?的确,自性桃源与自性净土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相通性,但仍然有着一些不同。对于自性净土,至少一般而言,是没有类似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说法的。同时自性桃源所呈现出的风格,与自性净土所呈现的风格仍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明显地带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特色,一个则明显地带有佛家看破一切虚幻、斩断一切牵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佛门宗风。两者都非常好,只是志趣与风格有所不同而已。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的话,自性桃源和自性净土,都是自性本心中的宝藏,没有《佛说阿弥陀经》的开示,我们就不知道“自性净土世界”,没有《桃花源记》的指引,我们就不知道“自性桃源世界”。所以想要发现更多的心性智慧宝藏,既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探索、创新,也需要已经找到了各种智慧宝藏的前辈们“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有了他们的指引、帮助和无私的分享、奉献,我们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智慧佳肴、智慧甘露、智慧盛宴。而《桃花源记》就是陶令留给我们的智慧佳酿——产自自性桃源的甘霖玉露——桃花酿。

【停数日,辞去。】停,安住也。安住在自性桃源之中,“若一日,若七日”,其心不移,即可领悟到一种新的境界——“辞”去。何为辞去?彻底消解了语言、概念、名相,“道可道,非常道”,入于大化之境。这才是真正的“桃源”——桃源者,即非桃源,是名桃源。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此,即已然与道完全合一的大化之境。中,亦是此大化之境。此,指代本体。中,则同时可指代本体以及从本体所发之智慧妙用,“极高明而道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与道完全合一的大化之境,即是生命之大本,即是天下之大本,即是宇宙之大本。自性桃源,即是中,即是和,即是中和之道,即是仁和之道,即是保和之道,即是太和之道,即是成圣成贤之道,即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即是生生不息、新新不已、美美与共、乐乐共享的中华文明之道。生活在此自性桃源国度中的人,即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中国人。而关于此自性桃源国度的奥秘与美妙,则“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就是心总是向外寻找、向外寻觅、向外追求的人。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向着自己生命的内在去寻找自性桃源,那么关于自性桃源的奥秘也就很难对其言说,即使说了也不一定相信,反而可能会被斥为“胡说八道”。对待这样的“外人”,还能说什么呢?“沉默是金”是最好的选择。另外,这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同时也再次强调了真正的自性桃源离于语言言说的这一根本特性。“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可是如果什么都不说,又会让自性桃源的秘密从此消隐而不为人知,所以陶令斟酌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得说一说,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流传、有口皆碑的《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