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可汗李世民的精印盖下时,从波斯湾到日本海的128国君主,俯首称臣。突厥可汗在太极宫跳起胡旋舞,波斯王子在大明宫献上鸵鸟,李世民创造的不仅是“天可可汗”的尊号,更是人类历史上首个跨文明治理模板。】
李世民清清嗓子“咳咳”,面上一派威严,底下的臣子也很有眼色的恭贺着。
只听一声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这金碧辉煌的大殿内回荡,声音雄浑有力,满是崇敬之意。
把一旁前来朝拜的使臣吓一激灵,他们不知这些臣子怎么了,咱也不敢说话,只是跟着一起高呼“万岁”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如炬般扫视着众人,心下有些可惜,哎这些人也看不到天幕,根本不知道朕的大唐有多好。
【这种文化兼容的智慧,让长安西市同时存仙教寺庙,景教教堂和佛寺道观,堪称古代版联合国总部。唐朝地图最盛时,横跨一千两百三十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日种花加阿三加中亚五国的总和。】
一众疆域很大的皇帝有些不满:怎的国土这般少,就算土地再怎么丢失也不至于后世华夏还需要加上六个国家才能和唐朝时期的版图一样大啊,难不成清朝丢失的土地一直没回来吗?
【历尽3000轻骑,雪夜灭dtZ,苏定方万里远征生擒西突厥可汗。这些战役背后是古代军事体系的巅峰进化,唐军标配的明光凯造价相当于现代主战坦克,磨刀阵堪称人形绞肉机,更配有当时射程最远的复合弓。
安西都护府靠“一汉抵五胡”的战斗力,用2.4万驻军,控制400万平方公里疆域,而文官王玄策借尼泊尔骑兵横扫古印度,灭国宪府却进不了凌烟阁,因为当时的大唐战神榜实在太过拥挤。】
(凌烟阁是在贞观十七年由李世民亲自选定上的,王玄策借兵灭国发生在贞观十七年之后)
王玄策有些心虚,后世人把他的功绩夸的有些大了,他自知是没有能力进入凌烟阁的。不说他的官职在他们之下,就连功绩和他们相比也没有多耀眼。
【当安史叛军的铁蹄踏碎华清宫的温泉,这个帝国用最惨烈的方式证明,能打败巨唐的只有他自己。长安陷落时,西域唐军仍控制着帕米尔高原,即便蕃镇割据的晚唐,张议潮仍能率归义军光复河西十一州。
盛世的魂从未真正熄灭,长安城的月光,曾照亮整个亚洲的文明进程,这种开放自信的基因,才是我们仍需重温的大唐真谛,正如李白在《古风》中预言“盛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或许就是盛世,留给未来最珍贵的密码。】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他知道唐朝的结局,可安史之乱一直是他的心结。仅从天幕中得知的只言片语,就足以让他心痛,内部斗争导致的盛世崩塌,那才是最令他难以释怀的。
“朕曾以为,盛世的魂从未真正熄灭,长安城的月光,曾照亮整个亚洲的文明进程。”他望着殿外的景色,声音低沉而有力,“可如今看来,这盛世之光,终究敌不过人心的暗潮。”
他突然想起李白的诗句:“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或许才是盛世的真谛——清真与本源,而非表面的繁华。
评论[唐朝的乞丐都不要外国人的钱,因为看不起他们]
[香积寺一战,双方都是大唐精锐,他们双方到死都以为自己才是正确的,整整血拼一天,大唐精锐十不存一。]
[ 1:1战损啊,哪怕一方弱一点都达不到这个比例]
刚刚还一片欣喜的朝堂,这下鸦雀无声。搞的来朝拜的使臣摸不清他们是什么意思,刚刚有人说错话了?
李世民注意到使臣的表情,迅速调整状态,大臣们也配合着说说笑笑,好似诡异的气氛是错觉。
[唐玄宗如果和李世民一样,死的恰到好处唐也不会衰落了,可惜,盛极而衰好像华夏的魔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安史之乱的爆发主因还是社会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即使没有唐玄宗,过上几十年还是会发生内战乱,王朝由盛而衰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年轻的李隆基正是奋发图强想要做一番事业的时候,几次三番提起的安史之乱已经是他心中的一级警报了。如果一定要发生内乱,至少不能是在他的登基生涯中。
从天上摔下来的感觉他并不想体验,更不想被后世人追着骂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