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方春听苏怀月这么一说,瞬间更是敬佩。
现在这是个临时地点,而且放眼整座幽州城,不会再有别的地方能容纳这么多人了,这里还紧挨着留置点,这些人学完手艺也算是有地方住,这要是全都涌进幽州城,怕是又要产生些负担。
“卫家在此件事上的功劳我已上书朝廷,卫家今日之功,不会白做的。”景方春信誓旦旦地说着。
苏怀月却不以为然,她一个熟知这里历史的人,自然是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卫家被诬陷流放,男丁五人只留下一个卫彻。
可见这朝中上下有不少人盯着卫家,又怎么会让他们这么容易就洗清罪名。
不过这些苏怀月谁都不能说,她只能微笑道:“景大人有心了,卫家也很感谢您。”
“苏姑娘说这客气话,若是没有你们一家,如今这些难民更是不知道怎么处置了,你们来到幽州后,为幽州百姓做的这些都是有目共睹,我说的不仅仅是我的心声,更是幽州百姓的心声。”
景方春这些都是肺腑之言,他行走官场这些年,说了不少场面话,但这次的确是真心的。
苏怀月一届女流能做到如此地步,真是举国之幸。
若是这些才赋能用在治国理政上,也定会出一番作为。
只是这世道对女眷的条件极为苛刻,开朝以来就从未有过女官的出现。
她要走的路,还很长啊。
苏怀月看着正忙碌的难民,嘱咐道:“现已进入十月,天气逐渐转凉了,这一场秋雨估计晚上会冷,大家要注意保暖,若是有缺东西的,大家一定要及时和我们沟通。”
难民们对着苏怀月又是一顿感谢。
紧接着,就是忙培训班开班的事情。
手艺培训班如期开班,简陋的棚子里,工匠、绣娘和厨子们开始了授课。
难民们满怀热忱,学得全神贯注,尽管一开始手法生疏,可在老师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一些基础技巧。
苏怀月穿梭在各个“教室”之间,时而驻足观看难民们学习,时而和授课老师交流,了解他们的教学需求和难民们的学习进度。
她发现,有些难民虽然学习态度积极,但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疲惫。
于是,她决定每天额外为这些难民准备一些营养补充品,从空间中拿出一些珍贵的滋补食材,让卫老夫人帮忙熬制成药膳。
手艺培训班在众人的努力下有序开展,难民们的手艺日益精进,可麻烦事接踵而至。
城内不少商户嗅到危机,担心难民掌握手艺后,会分走他们的“蛋糕”,于是联合起来向景方春施压,要求停办培训班。
景方春无奈,匆匆赶到安置点,找到苏怀月,满脸愁容道:“苏姑娘,如今商户们联合施压,这事儿棘手得很呐,你可有什么主意?”
苏怀月思索片刻,沉稳说道:“景大人,商户们的担忧能理解,但绝不能因为他们就放弃难民。咱们可以办一场展示会,让难民展示成果,邀请商户来参观,再和他们商量合作,互利共赢。”
景方春眼前一亮,拍手叫好:“苏姑娘果然聪慧,就按你说的办,咱们赶紧筹备!”
按照苏怀月的办法,景方春带人在安置点的空地上搭建展示台,用彩布和灯笼装饰,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接着,大家开始收集难民的手工艺品和美食,从精致的刺绣手帕、精巧的木工摆件,到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小吃,每一样都承载着难民们的心血与希望。
卫彻负责邀请商户,他挨家拜访,耐心解释展示会的意义,言辞恳切:“各位老板,这次展示会是为了给难民们一个机会,他们学成手艺后,既能自食其力,也能为咱们幽州城的发展出力,说不定还能和各位合作,一起把生意做大做强。”
不少商户听后,态度有所缓和,愿意来看看。
展示会当天,安置点热闹非凡。
商户们陆续到场,一开始还带着怀疑和观望的神色。
苏怀月走上前,微笑着欢迎:“各位老板,感谢大家拨冗前来,希望今天的展示能让大家看到难民们的努力和潜力。”
展示会正式开始,现场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
苏怀月带着一众商户,首先来到木工区。
一位年轻难民站在工作台前,深吸一口气,眼神专注而坚定。
他熟练地拿起斧头、凿子等工具,开始制作一个木盒。
只见他挥斧有力,木屑飞溅,不一会儿,木盒的雏形便显现出来。
接着,他拿起凿子,开始精心雕琢榫卯结构。
一位商户忍不住惊叹道:“这小伙子手法可真娴熟啊,这才多大一会儿,木盒就有模有样了。”
另一位商户附和道:“是啊,看这凿榫卯的功夫,一点都不含糊,这要是成品出来,指定差不了。”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年轻难民已经完成了榫卯的制作,开始拼接木盒。
他轻轻一推一拉,严丝合缝,木盒完美拼接在一起,没有一丝缝隙。
“哇,这榫卯结构,简直绝了!”一位商户瞪大了眼睛,忍不住拍手称赞,“这手艺,拿到城里的木匠铺子,那也是数一数二的。”
“是啊,没想到这些难民里,竟藏着这般高手。”其他商户也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惊叹。
苏怀月微笑着介绍:“这位小兄弟学习木工不过短短半月,如今便能有这般成就,可见大家学习的热情和努力。”
随后,众人来到绣品区。
只见五彩丝线在难民们的手中上下翻飞,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鸟图便逐渐呈现在众人眼前。
一位穿着华丽的女商户忍不住凑近,仔细欣赏着绣品,惊叹道:“这针法也太细腻了吧,这鸟儿的羽毛,根根分明,这色彩搭配,明艳又不俗气,简直比我店里那些绣品还要精美。”
旁边一位商户也说道:“是啊,这要是做成手帕、屏风,肯定不愁卖。”
绣娘们听到商户们的夸赞,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手上的动作却没有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