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中年男子和常延龄一起眺望了一阵后轻声道:“我儿在山东,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我儿。”
此人便是现在的成安侯郭祚永,他儿子就是郭世和。
郭祚永也知道自己儿子跟着常经文在做什么,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事。
他更清楚,他和常延龄,其实都是崇祯扣押在京城的人质。
常延龄闻言张张嘴,随后才叹口气道:“也许还能再见到吧!或许,再也见不到了。”
郭祚永抿了一下嘴唇后才说道:“我刚得到消息,常经文亲率两万山东卫所军在通州城外阵斩一万蒙古骑兵,击退了鞑子。
希望他不要犯糊涂,他已经不能再回京城了。
倘若回来,恐怕就再也走不了。
恐怕,他麾下的骑兵,也即将暴露在陛下的面前。
三千多骑兵,两万名全副武装,身披山文锁子甲的主力,堪称精锐中的精锐。
战马还可说是缴获,但两万套山文锁子甲,这是无法解释的事。
一旦陛下知道,我们两人怕是就会被软禁了。”
常延龄听后脸上没有丝毫其他表情。
而是轻声道:“无妨!虽然我并不赞同经文的做法,但既然他想做,那便随他去吧!
就算陛下怀疑,甚至是恨不得杀了我们,但他现在还不敢动手。
现在已经不是几十年前了,朝廷一道诏书唤不回一名统兵大将。”
常延龄并不害怕,他的心中很清楚。
就算崇祯心中恨不得杀了他,但也不敢。
因为山东是江南漕运的核心地带。
如果崇祯杀他们,到时候常经文就真的要举起反旗,切断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饷。
郭祚永听后有些苦涩的笑了。
他的心中有些百感交集,当初常经文来找到他,希望可以把他儿子郭世和带去山东历练。
当时郭祚永可没反对,因为郭世和与常经文玩的好。
他想着,让自己儿子跟着常经文去山东历练一下,混个山东都指挥同知,这也挺不错的。
但谁知道,常经文是要去山东,这特么不是坑爹吗?
只是木已成舟,他能有啥办法?
没办法,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了。
……
西暖阁
作为一名勤政的皇帝,虽然现在京畿地区正在作战,但崇祯每日依旧要批复大量的奏章。
现在崇祯就在看着文书,不过不是奏章,而是来自京畿地区的战报和一些消息。
不过现在崇祯的脸色却是不太好看。
抬头看着站在他面前的首辅温体仁和朱纯臣两人,脸色难看的问道:“你们确定这是真的吗?”
崇祯说着,还伸手扬了扬手中的文书。
朱纯臣闻言非常肯定的说道:“陛下,千真万确。常经文的麾下有三千多名骑兵,此外他此次北上的大军一共两万。
全都身披山文锁子甲,估计有两万套山文锁子甲。
这可非同小可,一套山文锁子甲的造价,起步都是千两白银,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打造完成。
但常经文到了山东后,便能拿出这么多山文锁子甲。
这说明常家早有谋逆之心,并且早就在暗中打造盔甲武器,为的便是谋逆。”
朱纯臣说着,心中不禁有些呼吸急促。
虽然朱纯臣嘴上一直都在说着常家有谋逆之心,但一直以来,他自己心中都认为,常家没有谋逆之心。
就常延龄这人是啥样的,他还不知道吗?
有句话说的好啊!
只有冤枉你的人才知道你到底有多冤枉。
但这次,朱纯臣却是想错了,常延龄没有谋逆之心,但常经文却不想跟着崇祯这样的老板。
或者说,常经文根本就不认为崇祯有能力再造汉文明。
只是崇祯听后却是一把将手中的文书拍在桌上,扭头看着在一旁伺候的王承恩道:“大伴,你马上让杨嗣昌从阁房来西暖阁。”
王承恩没有说话,只是转身出去了。
这个时候首辅温体仁才说道:“陛下,据闻常经文就在通州城外,不若陛下降旨,令其立即回京城述职。
待他入京后,便可立即抓捕,解其兵权,另遣一名将领统率山东卫所军。”
温体仁这人,做首辅的这些年,没啥政绩,也没做过啥,典型的属于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典型。
但他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年,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特点。
那便是会察言观色,崇祯是感觉,温体仁和他志同道合,他俩想法是一样的。
但崇祯哪里知道,温体仁这人,就爱察言观色,揣摩崇祯心中在想什么。
许多事,崇祯没说出来,但温体仁猜到了,然后他就给提出来讲。
崇祯一听,咱俩这想法一样啊!果然是志同道合啊!
所以崇祯对温体仁那是相当的满意。
国家情况越来越差,他不认为是温体仁的锅,而是认为,东林党太可恨了。
现在又不得不靠着东林党。
这不,这次也是一样。
崇祯听了温体仁的这话,顿时满意的点头道:“卿家所言甚是,只是常经文麾下的山东卫所军乃精锐。
若非善御之将,恐会浪费一支精锐之军。”
崇祯说是这样说,但心中却思索开了,眼神时不时的看面前站着的朱纯臣。
温体仁哪能不明白,摆明了,崇祯怕有人拥有这支军队和常经文一样,给他来个阳奉阴违。
“陛下,成国公素有贤明,且知兵事,通大义。
老臣推荐成国公前去统御山东卫所军。”
这话让朱纯臣的眼中顿时露出了贪婪的神色。
常经文的麾下,不说其他,就是那两万套山文锁子甲,那都是一笔天文数字。
就算一套山文锁子甲,他卖一千两银子,两万套,那也是两千万两白银啊!
不过这一次温体仁再一次说到崇祯的心坎里去了。
不禁满意的点头道:“卿家所言甚是。成国公,常经文麾下之军,你能给朕带好吗?”
听到这话,朱纯臣立即拱手道:“请陛下放心,臣定不会辜负陛下所望。”
只是朱纯臣才刚说完,王承恩便带着杨嗣昌走进来了。
“陛下不要想的这么好,还是要做好打一仗的准备。”
杨嗣昌走进来就看着崇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