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宝听后,觉得此计可行。他立刻挑选了一批英勇无畏的士兵,由一位名叫王猛的猛将带领,趁着匈奴联军全力攻城,后方防御相对薄弱之时,悄悄出城,绕道突袭匈奴单于的营帐。
王猛带领敢死队,如鬼魅般穿梭在匈奴营帐之间。他们行动迅速,一路上斩杀了不少匈奴的巡逻兵,顺利接近了匈奴单于的营帐。就在他们准备发动突袭时,却被匈奴的一名将领发现。这名将领大声呼喊,引来了大批匈奴士兵。
王猛见状,毫无惧色,他大喝一声:“兄弟们,为了大秦,杀!”敢死队的士兵们士气大振,与匈奴士兵展开了殊死搏斗。王猛武艺高强,他挥舞着手中的长枪,左冲右突,无人能挡。在他的带领下,敢死队成功冲进了匈奴单于的营帐。
匈奴单于没想到大秦军队竟敢突袭他的营帐,仓促之间,他拿起武器,与王猛等人展开战斗。王猛一心想要擒住匈奴单于,为大秦立下大功,他不顾自身安危,全力攻击匈奴单于。匈奴单于虽奋力抵抗,但渐渐落入下风。
就在王猛即将刺中匈奴单于时,一支冷箭从侧面射来,王猛躲避不及,中箭倒地。匈奴单于趁机逃脱,在大批匈奴士兵的保护下,离开了营帐。
敢死队虽然没有成功擒住匈奴单于,但他们的突袭打乱了匈奴联军的指挥系统。攻城的匈奴士兵得知单于营帐遇袭,顿时军心大乱。孙大宝等人抓住这个机会,下令全线反击。
大秦军队如猛虎下山,从城门和两侧城墙杀出。匈奴联军阵脚大乱,开始节节败退。孙大宝、苏小宝、孙建和扶苏亲自率军追击,一路追杀匈奴联军。匈奴联军死伤惨重,不得不狼狈逃窜。
此役,大秦军队再次取得了胜利,成功击退了匈奴联军的入侵。边境的百姓得知喜讯,欢呼雀跃,对孙大宝等人感恩戴德。孙大宝等人望着远去的匈奴联军,知道虽然此次击退了敌人,但匈奴必定不会就此放弃,未来的局势依旧严峻,他们还需继续守护好大秦的疆土。
在击退匈奴联军后,大秦帝国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孙大宝、苏小宝、孙建和扶苏在朝堂上的地位愈发稳固,他们凭借卓越的才能与对大秦的忠诚,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与管理,成为了秦始皇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
一日,朝堂之上讨论的议题是关于如何进一步促进大秦的经济发展。各地郡守纷纷上奏,诉说着当地在经济建设方面遇到的难题与困境。
孙大宝率先站出,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向秦始皇行礼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大秦地域广袤,各地物产丰富,然交通不便,阻碍了贸易往来。当务之急,应大力修建驰道,连通各郡县。如此一来,不仅货物运输更为便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将更加频繁,于经济、文化皆有裨益。”
秦始皇微微点头,示意孙大宝继续说下去。孙大宝接着说道:“此外,可设立专门的贸易机构,规范市场交易,统一度量衡,消除贸易壁垒。如此,商贾往来将更加顺畅,商业繁荣,国家税收也将随之增加。”
苏小宝紧接着站出,补充道:“陛下,除了加强交通与贸易管理,农业乃国家之根本,亦不可忽视。如今虽天下初定,但仍有许多荒地未被开垦。臣建议,鼓励百姓垦荒,对于新开垦的土地,给予一定期限的赋税减免。同时,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如此,百姓富足,国家根基方能稳固。”
孙建捋着胡须,神情庄重地说:“陛下,军事力量乃是国家繁荣的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军备。臣以为,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青壮年,充实军队。加强军事训练,研制更为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外敌入侵。如此,大秦方能长治久安。”
扶苏也上前一步,说道:“父王,几位大人所言极是。但治理国家,不仅要注重经济与军事,文化教育同样重要。可在各地兴办学校,广招贤师,教授百姓诗书礼仪、律法算术。如此,方能提升百姓的素养,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大秦效力,使我大秦文化昌盛,万民归心。”
秦始皇听着四人的谏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诸位爱卿皆有治国良策,实乃大秦之幸。就依卿等所言,着令各地郡守依计施行。”
然而,并非所有大臣都认同他们的观点。一位名为张平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微微躬身,语气略带质疑地说:“陛下,修建驰道、兴办学校皆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今百姓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如此大规模的举措,恐百姓难以承受,引发民怨。”
孙大宝不慌不忙地回应道:“张大人此言差矣。修建驰道虽短期内耗费人力物力,但长远来看,它将带动商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百姓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兴办学校亦是如此,培养出的人才将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大秦的根基更加稳固。这些举措看似耗费,但实则是对大秦未来的投资。”
苏小宝也接口道:“张大人,如今大秦统一六国,百废待兴,正是需要我们做出长远规划之时。若因一时之困难而放弃,大秦如何能实现长治久安,如何能开创万世之基业?况且,我们在推行这些举措时,会充分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循序渐进,不会给百姓带来过重的负担。”
孙建则严肃地说:“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若我们此刻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日后大秦必将面临更多的困境。我们不能因眼前的一点困难,而忽视了国家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