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旬月之间,雪花般的急报送至了满清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案牍之前,这些急报都是事关南方战情的要件。

这次伪明的长沙小朝廷派遣二十万大军攻东南,着实让多尔衮意外,在他的固有观念里,明军将领都是暗弱无能的尼堪,却没想到在明朝灭亡后的第三年(多尔衮和清廷并不承认崇祯帝以后的南明诸帝为明朝正统),居然还有敢于逆流而上,主动出击清军的明将,让多尔衮对伪明这位所谓的楚国公孙稷侠,生起了不小的兴趣。

早在半年前,湖北林天擎就将伪明长沙小朝廷的很多情报送到过多尔衮的案前,其中就有这位楚国公的档牍,那时候他还只是个提督,手底下管着几千没上过战场的兵马,这点兵马还不够满洲八旗塞牙缝。可是半年之后,再听到孙稷侠这个名字之时,他已经拥兵十多万,成为了南方那个隆武朝廷的擎天柱石。

多尔衮为人素来高傲,他和绝大多数满洲贵族一样,根本看不起汉人。在大清崛起的路上,他见证了太多明朝名臣大将的倒下,上百万的明军都被满洲八旗打败了,孙稷侠的这十多万兵马根本不被他放在眼里,让他担心的是孙稷侠这个人。

历朝历代有很多璀璨夺目的名将,一开始都是寂籍无名之辈,多尔衮担心孙稷侠也如此一样,成为大清的心腹之患。

在湖北送来的很多有关孙稷侠的情报里,让多尔衮看到了他身上的发光点,勇毅而又善于治军,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收买人心,往往这样的人,不是大成就是大败。

另外东南局势的恶化,也让多尔衮忧患不已。想到这里,他就想一刀枭了刘良佐那厮的首级,擅启边衅,而且还打了败仗,真是个废物。

牵一发而动全身,凤庐绿营在江西打了败仗,又导致了江北丢城失地,使得明军直接威胁南京。

东南富裕,从前明以来,便是中央朝廷的赋税重地,南京更是明朝的陪都之一,明太祖的孝陵也在此处,其经济政治地位超然。明军若是收复南京,那明朝便有死灰复燃之危险,事关他统一中国的大业,这是多尔衮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经过反复思量后,多尔衮最终决定选派能臣前往南京,稳住东南局势,并从北京调集大军,以雷霆之势予以镇压。

清顺治三年五月,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洪承畴为江南总督,招抚江南各省地方;另命豫亲王多铎再次挂帅南征,由于杭州还有征南大将军博洛的五万大军,正在钱塘江沿岸与鲁藩朱以海的绍兴小朝廷隔江对峙,多尔衮考虑到清军的后勤补给压力,这次只给了多铎五万兵马。其中满洲镶白旗、正蓝旗各五千人马,蒙八旗一万人,汉军旗孔有德部三万人,都是去岁南征弘光朝廷的主力,对东南水土环境有一定适应。

算上江苏的李成栋部绿营三万人马,清军在整个东南地区的兵力将超过十三万人,明清双方三十余万兵马鏖战大江南北。

天下大势发于东南!

......

在清军厉兵秣马,准备再次南征明军之时,南昌城内也迎来了一场重要的会晤。

在面朝大江、举世闻名的大楼,滕王阁下。大明朝的两位大佬,内阁次辅、江西督师黄道周与楚国公孙稷侠会面于此,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年逾六旬的黄阁老身着道袍,头戴网巾,看起来仙风道骨,一双眼睛更是炯炯有神,甫一见面,就双目凝视着孙稷侠,仿佛要将其看穿似的。

孙稷侠内心之中,极其尊重敬佩黄道周。这位老人以六旬高龄,苦苦坚守于大明朝的抗清前线,其行止、高度和格局早已超越了大明朝绝大多数所谓的文臣名士矣,所以孙稷侠对这位黄阁老的态度远重于首辅何腾蛟。

刚一会面,孙稷侠就率先向黄道周躬身行礼,宛如后学晚辈向先进前辈那般止乎礼也。

黄道周已是耳顺之年,在他数十年的宦海生涯里,他见过太多的军阀悍将了,也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品行知之甚深。

黄阁老在长京中有许多门生故吏和同僚,来往之中,都跟他提起过孙稷侠,不少朝中大员都讲其拥兵自重,跋扈不堪,所以黄道周先入为主的将孙稷侠归入了粗鄙无礼的军阀形象之中。这次来和孙稷侠会面,他还做好了被孙稷侠欺辱的打算,反正这个年纪了,听什么对他来说都已经是耳顺之言,只要能哄着孙稷侠抗清保明,黄道周可以付出任何牺牲。

结果很是出乎黄阁老意料,孙稷侠反倒对他执礼甚恭,言辞之间也不似朝中大员们描述的那般粗鄙,让黄道周对孙稷侠的印象为之一清。

他急忙上前扶起孙稷侠两臂,说道:“楚国公折煞吾也,按照礼制,吾该向国公行礼才对”。

孙稷侠不以为意,他恭敬的向黄道周说道:“阁老以年迈之躯,还在为中兴我皇明奔波劳碌,晚辈向阁老行礼,理所当然也。”

黄道周听完后,对孙稷侠的印象更好,他笑容满面的拉着孙稷侠的手,携手共上滕王阁。

上得滕王阁中,孙稷侠望向广阔的江面,凛冽的江风吹起他的鬓发,让他思绪良多。前世他也曾上过滕王阁,虽然后世楼阁乃是重修过的,但位置大差不差,他记得自己当时也是站在了这个位置面朝大江。当时的他又岂能想到,自己再站在滕王阁上之时,竟然已是数百年之前。

百年时光,不过斗转星移,唯有江河东流,不舍昼夜!

触景生情之下,孙稷侠凭栏吟诵起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但听身后有人接道:“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孙稷侠转过身来,见接口之人正是黄道周,才发觉真情外露,顿觉尴尬。

黄道周却抚着长须笑道:“楚国公,吾研学《易经》已有数十年,对于相面和卜卦之术,偶有小得。但今日吾无礼之下,观察国公面相许久,却见您面相晦涩不明,国公真乃奇人也。”

眼见黄道周懂得《易经》这等玄妙之学,孙稷侠急不可耐的从贴身内衣中,取出那块玄武之玉。

“黄阁老,在下偶得一块宝玉,却不知其出处,您老博闻强识,可识得此玉?”

孙稷侠将手中玉佩交到黄道周手上,满怀期望。

黄道周拿过玉后,左右摩挲,观察纹理。

“此玉......此玉.......材质甚好”

孙稷侠大喜过望,只等下文。

“但老夫一时还未认出,玉石出自何处......”

孙稷侠顿时笑容僵硬,眼见黄道周神情尴尬,他只好出言道:“那在下拜托阁老,帮我寻访查阅一下,此玉究竟来自哪里。”

黄道周疑惑的询问道:“此玉的出处对国公很重要吗?”

孙稷侠却转身望向滔滔大江言道:“关山之客,何时归家?”

黄道周不解其言,回答孙稷侠的只有涌起来的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