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廖泽亮道:“就算是给他的一次考验吧,能不能经得住考验就看他了!”

廖老头自然是无条件支持儿子的,郑艳也生气刘家这么欺负女儿,也点头同意。

不一会儿,廖晚秋就挺着大肚子跟徐**一起回来了。

“泽亮,房子修得可真漂亮,整个镇上我还没见过这么好看的房子。”

几人说话间就到了傍晚,廖晚霞一回来,看到怀孕的大姐,不禁一脸欣喜。

她贴着大姐的肚子,听里边小家伙的动静,一脸期待。

徐**则用缝纫机,给即将出生的小家伙做了几身新衣服和小包被。

廖泽亮用旧衣服拆了,跟着老妈学着做尿布,一家人忙得热火朝天,都在期待这个小生命的降临。

廖晚秋心里一阵感动,在刘家她天不亮就起来干活,半夜才能躺到床上休息,一家子人别说把她当孕妇了,就是个没怀孕的也禁不住这么折腾。

接下来几天一家人平平静静的过了一段松快的日子。

石岭村开始种秋季的庄稼了,村民们早出晚归,都在忙着翻地施肥灌溉播种……

廖泽亮依旧没有下地干活,每天就是去地里看看,然后回来看书备考,累了就陪大姐说说话,小日子别提有多惬意了。

村民们没有一个说闲话的,一来个个都在争取加入青年合作社,二来廖泽亮给大家搞来了良种和化肥,还从农机站搞了拖拉机和脱粒机,他可是石岭村的大功臣。

现在桂安镇执行的政策是“超产按比例超购,超购实行加价,减产适当减购”。

也就是说他们的粮食若是超产,超出计划外的粮食能加价,他们就能多赚钱,岂不美哉。

这天早上,廖泽亮正在做早饭,门口响起了一阵清脆悦耳的自行车铃声。

紧接着邮差在门口大喊着:“廖泽亮同志,有你的挂号信。”

徐**立即跑了过去:“肯定是《人民文学》编辑部寄来的样刊,这么大!”

一家人兴奋地围了过去:“上次你们说的那个啥小说发表了?”

“这次的字多,应该稿费也比较多吧!”

“**还发表小说了?这么厉害?”

……

廖泽亮在邮差的本子上签字,徐**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信封拆开了。

“发表了,还是在首页,可见这篇小说是真的很好。”

廖泽亮接过杂志,只见崭新的十月份《人民文学》上,第一篇就是他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人民文学》可是国内第一文学大刊,能发在首页的一般都是老作家的作品。

新人能发在首页,那是前所未有的。

徐**扬了扬手里的汇款单:“两百三十多块钱,按照千字七块的最高标准算的。”

77年颁布的稿费标准,着作稿定位千字两块到七块,再多没有。

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稿费还被当做“资产阶级法权”被取消了,发表作品根本没有稿费,只有编辑部寄来的几句精神鼓励的话。

现在千字七块稿费的,一般都是巴金矛盾那样的大佬才行。

新人一般也就四五块,足见《人民文学》对《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小说的高度肯定。

郑艳看着汇款单,只觉得像是做梦:“就这写字,竟然能赚这么多钱?”

廖晚秋也是一脸不可置信:“难怪人家砸锅卖铁都要送孩子去读书,书中是真的有黄金屋啊,这么多钱,村里人光下地干活得六七年才能赚到这么多呢!”

徐**一脸开心,之前见廖泽亮又能赚钱,又能考大学,她其实是有点自卑的,担心自己配不上他。

可写作,让她重新建立了自信,她也在努力的离他越来越近。

“其实故事是泽亮构思的,我只是负责执笔。”

廖泽亮揉了揉她的头发:“你也很厉害,要不是你文笔这么好,小说不会这么顺利发表。”

“这儿还有《人民文学》小说组组长崔道义老师的信,上面说北影厂文学部的编辑江淮延很喜欢这篇小说,要拍成电影呢!”

廖老头挖了挖耳朵,深怕是自己听岔了:“你说啥,要拍成电影?”

“对,上面说他们最近会来石岭村,正式洽谈剧本改编的事情。”

小院里一片寂静,廖家这是祖坟冒青烟了,儿子写的小说居然要拍成电影了!

这时候的电视普及率低,电影是大众文化中最重要的娱乐方式。

不光城市大建电影院,乡村也经常有露天电影看。

每逢放露天电影,都是十里八村的一场盛会,热闹非常。

所以在廖家人眼里,廖泽亮的小说要被改编成电影,要让全国几亿的百姓看,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

可廖泽亮的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这跟自己设想的不一样啊。

为啥来的是北影厂的,不是沪上影厂的?

这戏原来是沪上电影厂的拍的,让北影厂的来拍会不会搞砸了啊?

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只要能投拍,就算是好事。

一来多了一笔稿费改编费,二来橘子罐头和胚芽粉可以顺便做宣传。

现在是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的传播效率那是非常高的。

他记得前世《高山下的花环》是先拍成了电视剧,后来又拍成了电影,当时那叫一个火。

若是这次也能这么火,电影一上映,广告同时植入,转化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也有一百多万人会买胚芽粉和罐头。

到时候光国营百货公司和供销总社的订单,他就忙不过来。

他想想有点害怕,不会重生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吧!

邮差离开,在村里一宣传,大家都知道廖泽亮的小说发表的事情了。

社员和知青们连忙放下手里的事情,跑来廖家小院。

“你们上次那个小说发表了?”

“一篇小说两百多,顶我五六年的收入了。”

“叫你读书的时候你去偷红薯吃,现在知道读书的好处了吧!”

“泽亮可真厉害,整个桂安镇也没有一个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的人吧!”

“要说还是廖家老爷子英明,当初说啥也要坚持让泽亮去读书。”

“到时候改编成电影,里边可不可以加一个我的名字啊,咱也想出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