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夭寿!穿成恶毒女配亲哥了 > 第238章 偶见霁白,恍若神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8章 偶见霁白,恍若神祗

想到这,余霁白蓦然一忖。

是了,溪亭姑娘作为叶帧一手托举起来的女官,在叶帧死前,便被以谋逆罪论处。

早便死了。

叶帧或许直到最后一刻,都还以为他已经安排好一切了吧?

可淮安公主一个连亲子都能利用的人,又怎会在意旁人的死活呢?

溪亭姑娘,只有死了,才最有价值。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更何况是曾经切实得到过好处的百姓呢?

现在溪亭与三皇子身死。

她的惠民小改被叫停,人们迟早会想起她来。

届时,溪亭做的筏子,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上。

民心向来不稳,百姓不是傻子,利益在哪儿,民心便在哪儿。

波涛汹涌之下,谁能想到谋逆的三皇子身死,才是这场谋反真正的开端呢?

余霁白来到京郊,看着熟悉的破庙,一时心绪纷杂。

不曾想,便是这么一个破败的小庙,竟承载着他幼时的整个记忆。

他走到一棵长相奇特的小树下,蹲下身,对一旁的遇明道。

“遇明,帮我去佛龛中拿一下那把小钥匙。”

遇明疑惑的道。

“公子,佛龛在哪儿?”

他说着又嘀咕了一句,

“钥匙竟然放在佛龛之中,这可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希望佛祖不要怪罪公子……”

余霁白却骤然一愣,他不可置信的回眸看向遇明。

声音有些不确定。

“遇明?你说什么?”

遇明知道自家公子不信佛,于是忙道。

“没什么,公子,这小庙之中的佛龛置于何处啊?”

余霁白却被遇明的话钉在原地。

在上京,佛龛神圣至极,其中只可放香火,不可放异物,否则佛祖会怪罪。

明明小时候遇明也是不信佛的,而且那把小钥匙,他多年未动。

只他与遇明知道钥匙所在,即便遇明记性再不好,又怎会奇怪他将钥匙放在佛龛之中?

他起身看着遇明,眸色深而沉。

“你是遇明吗?”

遇明猝然一怔,惊慌的看向自家主子。

支支吾吾道。

“公子,我是遇明啊。”

余霁白看着遇明撒谎时微屈的小指,不明显,却像一记重锤砸在他心间。

他不是遇明。

不,他是遇明。但却不是小时候自己所救的遇明。

甚至,他连那人的名字都不知道。

遇明这个名字还是之后他将遇明接进府中时取的。

他不怪遇明冒充那人的身份,因为那人与他也不过一面之缘。

谈不上深厚。

他生气的是,这么多年,遇明一直在骗他。

即便自己知道他不是当初那人,可自己也不会因此将遇明赶出府外。

余霁白像是一夕之间历经狂风暴雨,接二连三的将他心中明亮的灯塔击碎。

他并未再回遇明的话,抬步走向这熟悉的破庙之中。

遇明恐怕还不知道,当初自己便是在此地与他相遇,救下逃荒的他的吧?

他轻车熟路的走到庄严的佛龛面前。

正欲伸手去取钥匙时,却见本该落灰的钥匙光锃如新。

显然有人碰过。

他将钥匙取出,走到方才那棵小树旁,挖开一角。

取出里面泛着檀木香的小方盒子。

他将沾满泥土的小木盒子放在一旁。

将它擦拭干净,用钥匙将锁孔打开。

看着里面增多的纸张,心想果然如此。

‘遇明’果然来过。

也不知阔别多年,他如今过得如何,是否还如幼时一般可怜?

便连衣物都是自己好心给他换的……

余霁白倏而一顿,弥陀寺,寒潭旁,似乎也有一个人对他说他曾经也帮他换过衣衫。

可那时的他不信。

他颤抖着手将小檀木盒中的信件全部翻出。

只留幼时自己存在里面的不起眼的小物件。

从上到下,他一封封的将信件打开。

前面几封都是自己写的。

顺熙六年,冬十月朔。阿爹今日竟然亲自掌厨,甚为难吃,阿爹问我时,如实道出,阿爹不是很开心。

阿娘私下与我说下次阿爹掌厨,要先夸阿爹,我不明白。

顺熙六年,冬十二晦。阿爹又做了饭食,一如既往难以下咽,我先夸了阿爹,后被阿娘训斥,说得先尝了以后再夸。

顺熙七年,春正月既望。外祖父送了我一间上京的铺子作为生辰礼,我不太喜欢,但碍于之前的教训,我已经学会了笑着道谢,之后便将其交给阿娘,一概不理。

顺熙七年,春三月上弦。阿爹自上次后再未下厨,我吃府上的饭食尤为舒心。

顺熙七年,秋八月下弦。与表兄吵了架,没打过他。

顺熙八年,孟春朔。又与堂妹争吵,让我给她当马骑,我不肯,被她挠花了脸,不敢告诉阿爹阿娘,只说自己摔的,爹娘闻之大笑,遂闭门不出半月。

顺熙八年,隆冬下弦。遇一逃荒乞儿,随手救之。

余霁白并不再看自己那些信,将自己的信封放在一旁,看着上面稚嫩的笔迹,恍若隔世。

他看着接下来的几封,很轻薄,甚至还没他幼时随口吐槽的话多。

他打开其中一封,是与他截然不同的字迹。

像是初学者,很是潦草,却又一笔一画,显得握着笔锋的主人极其认真。

顺熙九年,春正月既望。学了字,第一封信便想写与你。

余霁白继续翻看下一封。

信封的主人短短一年,笔锋变得流畅了许多,颇有气贯长虹之势。

他在信中写道。

顺熙十年,春正月既望。他们都说我过得不好,我却觉得尚可。

顺熙十一年,春正月既望。来此偶遇一乞儿,我所处之地实在冷,便将你我相遇细节悉数告知,唤他去寻你,若霁白得知,万望莫要介意,帧谨上。

顺熙十三年,春正月既望。以帧身份与君初识,谨以此为念。

顺熙十六年,春正月既望。今,天降酥雪,不久便新年,谨以此信祝君安。

顺熙十七年,春正月既望。暌违日久,甚念。

余霁白看着手中这最后一封,将其拆开。

这封信不似先前,正式了许多,看墨迹,分明是今年才写下的。

顺熙二十一年,春三月。

霁白,展信佳。

知你甚少看信,故畅抒于此。幼时初见,我骗了你,我并非逃荒而至。是从楚国逃回,途经于此。

天寒地冻,饥寒交织,本以为此生落幕,偶见霁白,恍若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