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到去年,那时的孙权心中已然明了,前太子孙和其实是清白无辜的。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悄然转动。
十一月间,寒风凛冽,孙权前往南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就在这庄重肃穆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病魔缠上了他的身躯。
原本,孙权在病倒之后心心念念着要将孙和召回京城,但这个想法遭到了来自多方势力的强烈反对。
全公主,这位深得孙权宠爱的女子,联合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等人,坚决地争辩道:“万万不可让孙和归来!”
他们的言辞犀利而决绝,使得孙权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召回孙和。
此后不久,在各方压力之下,孙权不得不忍痛割爱,废除了孙和的太子之位,并册立孙亮为新的储君。
如今,卧病在床的孙权已被病痛折磨得无法起身亲自处理繁杂的政务。
而年纪尚幼的太子孙亮,显然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承担治理国家这一重任。
如此一来,究竟谁能够成为孙权放心托付后事的大臣呢?
这个关键问题,瞬间成为了朝堂之上,众臣们热烈议论的焦点话题。
在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争论和深思熟虑的权衡之后,朝中的众多大臣几乎一致地推荐了诸葛恪。
他们纷纷称赞诸葛恪才华横溢、智谋过人,且对吴国忠心耿耿,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托孤重臣人选。
一时间,朝堂上下对于诸葛恪的呼声此起彼伏,仿佛只有他才能肩负起辅佐幼主、稳定朝局的历史使命。
但是,孙权本人对于诸葛恪那刚愎自用、自视甚高的性格实在是颇为嫌弃,心中始终存有诸多顾虑。
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会决定他行事的风格,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而像诸葛恪这样过于自信且固执己见之人,一旦掌握重权,是否能真正做到为国为民着想呢?
这让孙权不得不深思熟虑。
可就在这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孙峻竟然挺身而出!
这位平日里并不显山露水的大臣,此时却表现出了对诸葛恪超乎寻常的信任和支持。
孙峻言辞恳切地向孙权进言,表示在当今天下的众多朝臣之中,若是单论能力和威望,的确无人能够与诸葛恪相提并论。
不仅如此,孙峻还信誓旦旦地立下誓言,坚决为诸葛恪作保。
他坚信以诸葛恪的才华和智慧,定能在此危难时刻担当起重任,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面对孙峻如此坚定的态度和言辞,孙权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挣扎和反复思量,孙权终于做出了决定——听从孙峻的建议,征召诸葛恪速速赶赴建业。
毕竟,眼下局势紧迫,已容不得他再犹豫不决。
没过多久,诸葛恪便接到诏令,马不停蹄地赶往建业。
一路风尘仆仆的他,丝毫不敢耽搁片刻。
终于,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诸葛恪如期抵达了建业。
孙权得知诸葛恪已经到来,立刻下令将其引入自己的卧室之内。
当诸葛恪踏入房间的那一刻,一股凝重压抑的气氛扑面而来。
他抬眼望去,只见孙权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可言。
那原本炯炯有神的双眼此刻也变得黯淡无光,气若游丝般地躺在床上,仿佛风中残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诸葛恪见状,心中不禁一紧,赶忙快步上前,恭恭敬敬地跪在孙权的病床前。
他低垂着头,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意。
这时,孙权似乎用尽全身力气,艰难地抬起一只手,微微颤抖着,向诸葛恪示意靠近一些。
诸葛恪连忙膝行至床边,贴近孙权的耳畔,垂首屏息,静静聆听着即将从这位病入膏肓的君主口中传出的圣谕。
孙权拼尽全身最后的一丝力气,艰难地张开嘴巴,声音微弱却又坚定地缓缓说道。
“朕如今病入膏肓,病情日益沉重,恐怕所剩时日已经不多了。唉,想来日后怕是再也没有机会能与爱卿再次相见了呀。”
“从今往后,这偌大的吴国里里外外所有的大小事务,朕都将其全权托付给爱卿你来处理......”
然而,话尚未说完,孙权便感到一阵气促,忍不住剧烈地喘息起来,紧接着便是一连串止不住的咳嗽声。
一旁的诸葛恪听到这番话,心中顿时涌起无尽的悲伤,泪水如决堤般奔涌而出,瞬间涕泗横流。
他悲痛欲绝地哽咽着,不停地叩首谢恩道。
“陛下您对微臣的隆恩实在是浩荡无边,我等臣子们都深深感受到了来自陛下的皇恩庇佑。”
“微臣必定会誓死遵循诏书的旨意行事,哪怕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也绝对在所不辞!”
“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再为这些外事而忧心操劳了,务必要安心调养好自己龙体早日康复,才是我们万千子民最大的福祉啊!”
该说不说,此时诸葛恪的表现倒是让孙权非常满意。
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孙权最终郑重地下达了诏令,任命诸葛恪同时兼任太子太傅一职,负责教导和辅佐年幼的太子。
而中书令孙弘则同样身负重任,被委任兼任太子少傅之职,协助诸葛恪共同承担起培养和教导太子的重要使命。
不仅如此,孙权对诸葛恪的信任,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除了那至关重要的生杀大权被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外,其余所有的大小事务,孙权都毫无保留地交予了诸葛恪去处理。
这一举动,充分显示出孙权对诸葛恪能力的高度认可,以及深厚的信任。
而就在此时,为了进一步巩固边境的防御力量,以抵御来自荆州方向如狼似虎般强大的魏军。
孙权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派遣智勇双全的中郎将陆抗,前去接替诸葛恪的原有职务,并率领两万精锐之师屯驻于柴桑之地。
一时间,整个东吴的边境地区呈现出一片戒备森严、军纪严明的景象。
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营帐整齐排列,绵延不绝;军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可以说,此时东吴军队的阵容,几乎堪比鼎盛之时。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八月这个原本应该平静如水的月份里,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吴国朝堂。
负责督造船舶的降臣司马懿,不幸因病逝世于钱塘郡内。
当孙权得知这一噩耗后,出于基本的礼节和尚存的一丝表面情谊,特地命人从国库中拨出一万钱作为抚恤金,派人送到了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手中。
但也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孙权并未再有其他更多的表示或举动。
面对孙权这般看似“微薄”的抚恤之举,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不禁怒火中烧,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他们二人早就对孙权心存不满,如今又遭遇到这样的事情,无疑是火上浇油,使得那份积压已久的怨恨如同火山一般彻底爆发出来。
新仇与旧恨相互交织,在他们的心头不断翻滚、膨胀,最终汇聚成一股汹涌澎湃的复仇之力。
没想到,曾经名噪天下的冢虎司马懿,就这样病死在了他乡之处。
后来,当曹真得知消息后,还好生感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