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刘季真有那般命数?能登上帝王之位,受万民敬仰?”
他忍不住喃喃自语道,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此刻,他不再是那个只想着在田野间肆意玩耍、在溪边抓鱼嬉闹的顽童。
往昔的不羁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思索。他的眼神中,开始透露出一丝迷茫,却又带着隐隐的期待。
他回想起秦臻白日曾说过的那些话,再与这个奇特的梦交织在一起。
竟让他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想,他莫名感觉秦臻的话里,似乎藏着对他未来的某种预言,虽模糊,却让他对未来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
刘季再次躺倒在榻上,却依旧辗转反侧。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白天与秦臻的交谈。
秦臻口中的法家之道,起初他满心抵触,他认为那是一种束缚自由的枷锁,会让人失去天性和个性。
人活于世,怎能被这般规矩死死捆绑,失去自由随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想法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尤其是当他想到那个奇怪的梦境时,更是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
若真如梦中那般,他成为了主宰一方的人物,要想让这片土地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似乎唯有律法,才能稳稳维持秩序,让一切步入正轨。
刘季不禁陷入了沉思,他开始重新审视秦臻的话语。
或许,这并不是他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和束缚,而是乱世中,拨乱反正、安邦定国的必要手段。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渐渐泛起鱼肚白,刘季终于在疲惫与思索中迷迷糊糊睡去。
.........
数日后,秦臻的车队已行至秦魏边境,距秦国国境已不过半日之程。
车队首尾相连,在归秦的漫漫征途上平稳前行。
车内的秦臻起初静静坐在窗边,目光透过车窗,望着窗外不断向后移动的景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臻的内心却渐渐泛起了涟漪。
归秦之路渐近,可他心中对师傅鬼谷子的思念,却愈发浓烈。
曾经鬼谷子的谆谆教诲,仿佛在耳畔回响。
鬼谷子是秦臻来到这个世界后,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他不仅传授给秦臻无尽的知识和智慧,从经史子集到兵法谋略,从阴阳五行到纵横捭阖之术,倾囊相授;
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指引秦臻在乱世中找寻自己的方向。
“涉英。” 秦臻突然开口,声音打破了车内的宁静。
正在驾驭马车的涉英听到呼喊,微微侧身,恭敬回应:“先生,有何吩咐?”
秦臻目光望向远方,神色凝重:“调转马车方向,先行奔赴朝歌,前往云梦山。”
“喏。”
涉英虽心中有些疑惑,但他跟随秦臻多年,深知秦臻行事必有深意,并没有多问。
言罢,他轻轻一抖缰绳,口中吆喝一声,调转了方向。
而后方的车队依照他的指引,缓缓转向,朝着朝歌的方向驶去。
坐在一旁的若离,眼神中带着些许疑惑与担忧,轻声问道:“良人,为何突然要去云梦山?行程突然更改,会不会耽误要事?
且路途这般遥远,听闻那云梦山山势更是险峻,你此去......”
秦臻见状,伸手轻轻握住若离的手,安抚道:“夫人,我自咸阳外出,难得有此机会。
咸阳之事,稍缓几日无妨。
云梦山乃恩师鬼谷子隐居之地,我已多年未曾前去拜祭,心中实在愧疚。
此去,也算是了却我一桩心愿。你与其余护卫在山下等候,我带着涉英和几个护卫上山,不会有危险的。”
若离微微点头,眼中满是理解:“既如此,夫君定要多加小心。”
两日后,一行人抵达云梦山脚下。
秦臻吩咐剩余护卫在山下安营扎寨,好好照顾若离,安排妥当后,他便带着涉英以及几个护卫,踏上了上山之路。
抬眼望去,云梦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仿若人间仙境。
秦臻一行人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徐徐前行,山上树木随风摇曳,发出沙沙声响,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秦臻手持祭品,带着众人沿着这条再熟悉不过的山路缓缓而上。
每一步落下,都唤起他对往昔的回忆。
涉英跟在秦臻身后,看着他凝重的神情,忍不住问道:“先生,这云梦山于先生而言,定有着非凡意义吧?”
秦臻脚步顿了顿,声音中带着一丝怅惘与怀念:“是啊,涉英。
曾经,我在此处日日聆听吾师的谆谆教诲,学习纵横捭阖之术、洞察世事之能。
那些时光,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亦是奠定我一生之路的基石。”
约莫一个时辰后,众人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眼前景致豁然开朗,几间茅草屋静静坐落于此。
茅草屋虽显得有些破旧,部分屋顶已微微塌陷。但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却透着一股别样的宁静。
步入院子,石桌上刻痕斑驳,似乎还残留着昔日师徒三人围坐于此,热烈研讨学问时的痕迹。
秦臻快步走向茅草屋,推开门,屋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但陈设依旧如往昔一般,简单而整洁。
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缓缓走到屋内的案几前,手指轻轻抚过,感觉似是有人过来打扫过。
“看来,师兄也曾回来过。”秦臻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
走出茅草屋,秦臻带着一行人朝着不远处的一片幽静之地走去,待走到近前,那里便是鬼谷子的墓地所在。
当秦臻看到墓地时,心中更是笃定了徐福来过的想法。
墓地四周土地平整,没有一丝杂草肆意生长,显然有人精心清理维护过。
“师兄想必也同我一样,心中挂念着恩师。”
他缓缓走到墓前,整理了一下衣衫,将祭品摆放整齐,神情庄重地跪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口中默默念道:“恩师,弟子多年未来看望,实在不孝。
岁月匆匆,尘世纷扰,弟子忙于奔波,竟疏忽了对恩师的祭拜,愧疚之感,日夜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