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宋侠士 > 第9章 宋辽大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熙宁四年秋,北方边境。

\"报!\"斥候飞马而来,\"辽军主力已过幽州,约十万大军,直指燕云!\"

主帅立即召集将领议事。营帐内,火把通明。

\"诸位,\"主帅指着地图,\"这次辽军来势汹汹,但我们已经不是从前的宋军了。这一年来,新政让我们的军队发生了巨大变化。\"

将领们纷纷点头。确实,经过整顿冗兵、实行保甲制,加上严查军需贪腐案,军队的战斗力大增。

\"传令下去,\"主帅下令,\"按新编制列阵,准备迎战!\"

很快,一支崭新的宋军列阵边境。这支军队与以往大不相同:士兵都是本地保甲精壮,装备统一,军纪严明。

就在这时,斥候又报:辽军大将耶律洪基率先锋军抵达,要求单骑对话。

\"有意思,\"主帅冷笑,\"看来他们也察觉到我军的变化了。\"

他翻身上马,来到阵前。远处,耶律洪基正策马而来。

\"宋将军,\"耶律洪基隔空喊道,\"你们的军队,确实不一样了......\"

主帅昂然道:\"这就是新政的成果。我大宋已非吴下阿蒙!\"

双方约定三日后决战。回到营中,主帅立即部署:\"这一战,关系重大。我们要让天下人看看,新政改革后的宋军,究竟有多大变化!\"

三日后,清晨。

辽军主力抵达,十万大军分三路列阵:中军由耶律洪基亲自统领,主要是重装骑兵;左军是轻骑射手,善于游击;右军是步兵方阵,负责稳固阵型。

宋军这边,主帅也完成了部署:中军是新编的保甲精锐,全副盔甲,装备统一的长矛和强弩;左右两翼是老营精兵,训练有素;后方设伏兵两万,准备在关键时刻出击。

\"将军,\"参军指着地图,\"辽军惯用疾风冲锋,我们准备了铁蒺藜和拒马......\"

主帅点头:\"不错。另外,让神臂弓手准备,一旦辽军骑兵冲锋,就用密集箭雨阻击。\"

晨雾渐散,两军对垒。

突然,辽军号角响起!耶律洪基亲率重骑发起冲锋,铁蹄声震天动地。

\"准备!\"主帅高举令旗,\"神臂弓手,放箭!\"

万箭齐发!辽军骑兵阵型微乱,但仍然冲击而来。

\"撒铁蒺藜!\"主帅又是一挥令旗。

无数铁蒺藜抛向辽军骑兵前方,战马中蒺藜,长嘶倒地。辽军第一波冲锋受挫!

但耶律洪基早有准备,立即命令左翼轻骑绕击宋军侧翼。

\"左军听令,\"主帅沉着应对,\"盾阵展开,强弩准备!\"

就在辽军轻骑即将接近时,宋军左翼突然展开盾阵,同时万弩齐发!辽军轻骑大损。

\"好!\"耶律洪基虽惊讶于宋军的战力,但仍不死心,\"右军出击,压制他们!\"

辽军右翼步兵缓缓推进,准备与宋军中军接战。

就在这时,主帅一声令下:\"伏兵出击!\"

两万伏兵突然从侧后杀出,直取辽军右翼!辽军阵型大乱。

\"撤!\"耶律洪基见势不妙,立即下令撤军。

这一战,辽军损失三万余人,宋军伤亡约一万。这是新政以来,宋军首次在正面战场上击退辽军主力!

\"传令下去,\"主帅并未骄傲,\"修整待命,随时准备第二战!\"

战后第三日,辽军再次集结。

这次,耶律洪基改变策略:将剩余七万大军分成五路,准备多点突破。同时,他还派出善于夜战的契丹精骑,准备夜袭宋军大营。

\"报!\"斥候来报,\"辽军分兵五路,似乎要分散我军力量!\"

主帅冷笑:\"果然如此。不过......\"他转向众将,\"我们早有准备。\"

原来,主帅已经在各个要道设置了烽火台,一旦辽军来犯,立即示警。同时,他将兵力集中,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夜幕降临,辽军的契丹精骑摸向宋军大营。

\"将军,\"参军低声道,\"陷阱都布置好了。\"

主帅点头:\"让将士们都做好准备。今晚,要让辽军见识见识我们的夜战本领。\"

果然,半夜时分,契丹精骑发起突袭。但他们刚接近营地,就掉入了早已设置的陷阱:大片火油突然点燃,照亮了整个战场!

\"放箭!\"主帅一声令下。

早已埋伏的神臂弓手齐射,契丹精骑损失惨重。

天亮时分,耶律洪基得知夜袭失败,大为震怒,立即命令五路大军同时进攻。

\"传令下去,\"主帅胸有成竹,\"按计划行事!\"

宋军主力佯装不敌,且战且退,将辽军各路人马引入预设战场。当辽军五路人马失去联系时,宋军突然发起反击!

\"中军出击!\"主帅亲自率军,直取辽军主力。

经过一天激战,辽军再损两万余人,不得不全线撤退。

这场大战,宋军共歼敌五万余,自损两万,取得了自新政以来最大的胜利。

\"传令下去,\"主帅对将领们说,\"这次胜利,要归功于新政改革。没有这一年来的整军备战,我们不可能取得如此战果!\"

将领们都深以为然。这场大战,不仅打出了宋军的威风,更证明了新政改革的正确性。

而在汴梁城,当完整的战报送达,朝野震动。

辽军大营,耶律洪基面色铁青。

\"大帅,\"一位辽将说,\"这支宋军,确实与以往不同。他们的军纪、装备、战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耶律洪基点头:\"不错。看来宋人的新政,确实让他们的军队强大了。\"

就在这时,斥候来报:宋军主力正在向这边推进!

\"撤!\"耶律洪基当机立断,\"但要有序撤退,不能让宋军得寸进尺!\"

辽军开始有序撤退。但这次撤退,与以往的骄傲姿态大不相同。

宋军大营内,主帅正在研究战局。

\"将军,\"参军说,\"要不要趁胜追击?\"

主帅摇头:\"不可。辽军虽败,但还有五万精锐。我们虽胜,但也损耗不小。适可而止,才是上策。\"

他走到地图前:\"况且,这次胜利的意义,不在于多杀伤敌军,而在于证明我军的实力。让辽国知道,我大宋已经不是澶渊之盟那样可以随意欺凌的了!\"

正说着,斥候来报:辽军主力已经撤过幽州,但留下了精锐断后。

\"聪明,\"主帅赞道,\"耶律洪基果然是名将,知道该如何全身而退。\"

他立即下令:\"派轻骑跟踪监视,但不要贸然接战。让辽军体面地撤退。\"

一位年轻将领不解:\"为何要让他们体面撤退?\"

主帅解释:\"打仗不是儿戏。适当给对手留些颜面,反而更有利于日后的边境安定。\"

就这样,辽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撤出了宋境。这次大战,不仅改变了宋辽力量对比,更重要的是让辽国认识到:经过新政改革的宋军,已经今非昔比。

而在汴梁城,神宗皇帝看完战报,龙颜大悦。他转向王安石:\"卿家的新政,果然让我大宋强大了!\"

王安石却说:\"陛下,这才是开始。军队改革要持续推进,不能因为一时胜利就骄傲自满。\"

神宗点头:\"爱卿说得对。朕要让这支新军,成为真正能保卫大宋的钢铁长城!\"

边境上,主帅站在城头,望着辽军撤退的方向,陷入沉思。

熙宁四年冬,汴梁城。

沈括正在书房中研读边境战报。作为一位精通军事、科技的学者,他对这次大捷格外关注。

\"有趣,\"他提笔在书中记录,\"新政之效,于军中可见一斑。保甲之制得士,转运之法济军,皆为制胜之要。\"

正写着,一位故友来访:\"沈先生,听说您对新政颇有见地?\"

\"不敢,\"沈括放下笔,\"只是以道观之,王相公的新政确有其理。\"

他走到沙盘前,这是他新发明的军事沙盘,可以模拟地形战势:

\"你看,此次大捷,正是得益于新式武器的改良。我们改进了神臂弓的设计,增强了其威力;还改良了铁蒺藜的形状,使其更易伤马......\"

\"原来如此,\"故友恍然,\"难怪辽军骑兵吃了大亏。\"

沈括继续道:\"不仅是军器,新政在农田水利、天文历法等方面也有创新。比如......\"

他打开《梦溪笔谈》,指着其中关于农业改良的记载:

\"王相公推行的农田水利新法,与我们的技艺之学相符。土地经过合理规划,确实能提高产量。\"

\"那您认为新政......\"

\"新政虽有阵痛,但方向是对的,\"沈括说,\"任何改革都需要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他继续在随笔中写道:\"变法之道,当如观星测天,需有格物致知之心,更需有知行合一之志......\"

在这场大战结束后不久,年轻的沈括正在失意中离开汴梁。

虽然他为新政出过力,也为军改提供过建议,但在官场上却始终不得志。朝中的明争暗斗,让这位心系科学的才子感到厌倦。

\"不如远离官场,周游天下。\"沈括收拾行装,准备开始他的考察之旅。

他要记录下自己看到的一切:天文、地理、医药、数学、工艺......这些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

这些见闻,都将汇集成《梦溪笔谈》,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而此时的沈括,正踏上他的求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