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宋侠士 > 第9章 临安之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襄阳城的战火越燃越烈,那惨烈的战报如同一波波汹涌的恶浪,无情地冲击着南宋朝廷所在的临安城。

原本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临安,此刻被一片愁云惨雾所笼罩,大街小巷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恐慌气息。

皇宫之内,气氛凝重得仿若实质,每一寸空气都似乎承载着无尽的忧虑与不安。

太皇太后谢氏端坐在帘后,她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惊恐。皇帝赵显则坐在龙椅上,身体微微颤抖,双手紧紧地抓着扶手,指节泛白。

朝堂之上,众大臣们低垂着头,个个噤若寒蝉,整个大殿寂静得只能听到众人急促的呼吸声。

终于,太皇太后谢氏打破了这令人毛骨悚然的沉默,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诸位爱卿,襄阳战事吃紧,如今蒙古大军兵锋正盛,已对我大宋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事已至此,众卿家可有良策?”

话语落下,大殿内依然是死一般的寂静。

许久之后,主和派的代表、礼部尚书留梦炎缓缓出列,他微微弯着腰,脸上堆满了谄媚与惶恐:

“太皇太后,陛下,臣以为,蒙古军来势汹汹,其兵力之强,我军实难与之抗衡。为今之计,唯有与蒙古求和,许以割地赔款,或许方能平息其怒火,保我大宋一时之安宁。”

此语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议论声。一些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留梦炎的观点。

“留大人所言甚是。如今襄阳城危在旦夕,一旦城破,蒙古大军必将长驱直入,直逼临安。若此时求和,或可避免生灵涂炭啊。”

“是啊,我大宋多年来与蒙古交战,屡战屡败,如今已到了生死存亡之关头,切不可再意气用事。”

然而,陆秀夫闻听此言,不禁怒目圆睁,他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说道:

“留大人,你这是卖国求荣之举!割地赔款,只会让蒙古人得寸进尺,我大宋的江山岂容如此轻易地拱手相让?”

张世杰也抱拳上前,大声道:“陛下,太皇太后,臣等愿率将士们拼死抵抗。我大宋军民众多,只要上下一心,定能与蒙古人决一死战。虽死犹荣,好过屈膝求和,沦为亡国之奴!”

主战派的大臣们纷纷响应,一时间,朝堂上形成了两派对立的局面,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陆大人,你莫要空口白话。如今蒙古铁骑横扫天下,我大宋军队岂是其对手?若一味抵抗,只会让更多的百姓死于战火之中。”留梦炎涨红了脸,反驳道。

“留大人,你身为大宋臣子,却如此怯懦,实乃耻辱!我等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为保卫大宋江山,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陆秀夫毫不退缩,言辞愈发激烈。

皇帝赵显看着朝堂上争吵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们,心中愈发慌乱。他既害怕蒙古大军的强大,又不忍割地赔款,辱没祖宗。一时间,竟不知所措,只能无助地望着太皇太后谢氏。

太皇太后谢氏眉头紧锁,内心陷入了极度的纠结之中。她深知求和乃是下策,但又担心若继续抵抗,会导致南宋彻底灭亡。

犹豫再三,她缓缓说道:“此事关系重大,容本宫与陛下再仔细商议。众卿家先退下吧。”

大臣们纷纷行礼,退出朝堂。但这场争论并未就此平息,反而在朝堂内外引发了更为激烈的讨论。

临安城中的百姓们听闻朝廷有意求和,顿时群情激愤。大街小巷里,人们纷纷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

“朝廷怎能如此软弱?难道要我们都成为蒙古人的奴隶吗?”一位老者愤怒地捶打着拐杖。

“我们要抵抗!宁死不屈!”一群年轻人挥舞着拳头,高呼着口号。

而在一些富贵人家的府邸中,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支持者们也在激烈地辩论着。

“你们这些主战派,不过是为了一己之名,不顾全城百姓的死活。求和才是明智之举。”一位富商对着主战派的友人说道。

“你这贪生怕死之徒!若人人都像你这般,大宋早就亡了!”友人愤怒地反驳道。

随着争论的不断升级,临安城的局势愈发混乱。物价飞涨,粮食短缺,许多百姓开始纷纷逃离临安,寻找安全的避难之所。城中的治安也逐渐恶化,盗贼横行,人心惶惶。

与此同时,蒙古军队在伯颜的率领下,继续对襄阳城展开猛烈的进攻。襄阳城的军民们在吕文焕的指挥下,拼死抵抗,但由于长期被围困,城中的物资越来越匮乏,伤亡也越来越惨重。

吕文焕多次派人向朝廷求援,但都如石沉大海,音信全无。他深知,朝廷内部的纷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援军的派遣。在绝望与无奈之中,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襄阳城的防线一步步被蒙古军队攻破,心中充满了对朝廷的失望与愤怒。

而临安城,在蒙古军队的威胁和朝廷内部的纷争双重压力下,已经陷入了绝境。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如同风雨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可能被汹涌的波涛所吞没。

朝堂上的争论无疾而终,太皇太后谢氏与皇帝赵显虽未明确表态,但求和之意已在二人心中悄然滋生。而此时的襄阳城,在蒙古军队的猛烈攻击下,已然摇摇欲坠。

吕文焕望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蒙古大军,心中满是悲愤与绝望。他深知,襄阳城的沦陷只是时间问题,而朝廷的援军却迟迟未到。

城内的守军经过多日的激战,早已疲惫不堪,粮草也所剩无几。但即便如此,将士们依旧没有放弃抵抗,他们凭借着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大宋的忠诚,坚守着每一寸城墙。

与此同时,临安城的局势愈发混乱。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斗争逐渐白热化,两派官员在街头巷尾相互攻讦,甚至大打出手。

百姓们人心惶惶,对朝廷的信任也逐渐瓦解。物价飞涨,粮食短缺的问题愈发严重,许多人饿死街头,而富人们则趁机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一些江湖义士和爱国志士纷纷挺身而出。他们组织起一支支义军,准备前往襄阳城支援。

其中,以武林高手杨成为首的一支义军最为引人注目。杨成曾在襄阳城与蒙古军队有过多次交锋,对蒙古人的战术了如指掌。他带领着义军日夜兼程,一路上不断招募志同道合的人加入,队伍逐渐壮大。

而在蒙古军队的大营中,伯颜望着襄阳城,心中也充满了忧虑。

虽然襄阳城已被围困多日,但城中军民的顽强抵抗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深知,若不能尽快攻下襄阳城,一旦南宋朝廷的援军赶到,战局将对蒙古军队极为不利。

于是,他下令加大攻城力度,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襄阳。

蒙古军队的攻势愈发猛烈,他们使用了投石车、云梯等各种攻城器械,对襄阳城展开了全方位的攻击。襄阳城的城墙在蒙古军队的猛烈撞击下,出现了多处裂缝和缺口。

守军们则用石块、滚木等物奋力抵抗,一次次击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守军的伤亡越来越大,形势愈发危急。

在这关键时刻,杨成率领的义军终于赶到了襄阳城。他们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城中军民的士气。

杨成凭借着高强的武功,在城墙上与蒙古士兵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的剑法如电,所到之处,蒙古士兵纷纷倒下。在他的带领下,守军们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击,暂时稳住了战局。

然而,蒙古军队的数量实在太多,他们不断地发起冲锋,丝毫没有退缩之意。襄阳城的守军在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后,体力已经严重透支。

杨成深知,若继续这样下去,襄阳城迟早会被攻破。于是,他决定冒险出城,袭击蒙古军队的后方。

在一个深夜,杨成带领着一支精锐部队,悄悄地打开城门,向蒙古军队的大营杀去。

他们如鬼魅一般,在蒙古军队的营中穿梭自如,四处放火。蒙古军队顿时大乱,伯颜连忙调集兵力围剿杨成等人。

杨成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智慧,带领着部队在蒙古军队的包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返回襄阳城。

这次夜袭,虽然没有给蒙古军队造成太大的损失,但却打乱了他们的攻城计划,为襄阳城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城内的军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欢呼声震天动地。他们对杨成等人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之情,视他们为襄阳城的救星。

而在临安城,太皇太后谢氏和皇帝赵显在得知杨成等人的义举后,也深受触动。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求和与抵抗的利弊,心中的天平逐渐向抵抗倾斜。

主战派的大臣们趁机再次进谏,请求朝廷派遣援军支援襄阳城。在众人的劝说下,太皇太后谢氏终于下定决心,任命张世杰为统帅,率领大军前往襄阳城救援。

张世杰接到命令后,立即整顿兵马,准备出征。他深知此次救援任务的艰巨性,但他毫不退缩,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在出发前,他向将士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诸位将士,襄阳城是我大宋的咽喉要地,如今正遭受蒙古人的围攻。我们身为大宋的军人,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此次出征,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解救襄阳城之围,让蒙古人知道我大宋军民的厉害!”

随着张世杰率领的援军缓缓出城,临安城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为他们送行。

人们眼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他们相信,在张世杰的带领下,援军一定能够成功解救襄阳城,挽救大宋的危局。

而此时的襄阳城,依然在蒙古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

但经过杨成等人的鼓舞和城内军民的顽强抵抗,城墙上的守军们士气高昂,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援军一定会到来,襄阳城一定能够守住。

在这黎明前的黑暗中,襄阳城的军民们与蒙古军队展开了最后的生死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