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之前就有,那就不用再挖了,灶肯定得重新砌,之前铺子的主人做的是别的买卖,光景又不好,为了省事,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可能为了省事,只垒了几层砖头就烧火做饭。
沈知霜要做餐饮,不可能糊弄了事。
至于住宿环境,沈知霜的手里的资金有限,当然不会太挑剔,但她还是需要整洁干净的环境。
于是一群人就开始热火朝天地收拾起来。
收拾了几天,沈知霜把该考察的都考察好了,准备好了菜单,就打算开业了。
古代开铺子没那么难。
或者说,李渊的统治地域,开铺子没那么难。
沈知霜给李渊打辅助,推行了很多惠民的政策,她必定要鼓励经济发展,百姓们富起来了,对李渊才会更加崇拜。
所以,某种意义上,沈知霜借了自己的光。
这一次她打算先卖一下早餐试一试。
两个小姑娘她培训了几天,很简单就上手了,他感觉自己捡到了宝。
悦安和悦宁都是十二岁,在穷人家早就当家了,她们更是吃了很多苦头。
沈知霜可不会白用人。
即便她们的卖身契在她这里,她们也表示不要月钱,但沈知霜还是大方地给她们了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银子,才能更有干劲,你们两个人往后若是有婚配的念头,必定要给自己攒些嫁妆。所以我给你们银子,你们就收着,不必推脱。”
沈知霜说的都是实际的方面。
悦宁有些犹豫地看着姐姐,悦安是两姐妹之中的主心骨。
悦安抿抿嘴唇,小心胆怯地点点头:“那我们只要一半。”
“该多少就多少,我需要你们为我付出全部的精力,买的是你们的价值。”
两姐妹只好点头。
把前期的工作做好之后,沈知霜的“沈记餐馆”就开张了。
为了试水,她打算先做早餐,要是效果好,那往后必定要继续开展其他业务。
做餐饮必定很累,尤其是只有三个人,沈知霜不可能再做高枕无忧的贵夫人,但她干劲十足。
沈知霜的早餐主推四种食物:卤货,煎饼果子,手抓饼和豆腐脑。
她手里的银两有限,必定要找付出成本低但收益高的食物进行贩卖。
卤货其实成本就有些高了,但为了能够通过香味散发吸引食客的注意,沈知霜还是咬了咬牙,让它“上架”了。
真到了开业那一天,“沈记”的门口没多久就排满了人。
沈知霜的厨艺是跟李月如学的,后来她又博采众长,也跟其他厨子学了一些真本事,都几年过去了,她的手艺早已大有长进。
尤其是卤味,在现代她很喜欢吃卤味,在古代她更是希望能够复刻曾经的美味,下了很大的功夫去钻研。
这卤肉汤,就是博采众长后精心改良才有的美味。
李渊就特别爱吃卤肉这一口。
这一天,沈知霜和悦安悦宁起得比鸡还要早。
在这几天里,沈知霜定做了许多厨具,如今都派上了用场。
沈知霜负责做卤肉汤,忙个不停。
不过忙碌是有成效的,大大的铁桶里,一掀盖,肉汤的香气可以用香飘十里来形容。
那群人愿意耐心排队,卤肉汤的功劳功不可没。
沈知霜上辈子做舆论那一部分,很擅长饥饿营销,开店之前,她总结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先试行了一条:第一次来铺子消费的客户,免费送一勺卤肉汤。
那可是用新鲜的鸡肉猪肉和珍贵的调料香料熬制多小时才有的秘制浓汤,闻一下都要被香迷糊了,哪怕回去放点青菜涮着吃,都香得不行。
卤肉汤赠送活动时间有限,这么大的优惠,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制作的传单上就是写的。
民众们虽然不知道沈知霜是何方神圣,但没人不喜欢占便宜。
哪怕是再富的人,他们也知道打折。
更何况,卤肉汤是真材实料制成的,能免费领,诱惑力不可谓不大。
所以收到了传单的人,都说要来看看这“沈记”的厉害之处。
怕百姓们被价格吓到,传单上还专门写明了各种食物的售价。
沈知霜制定的售价其实比一般的食铺要高一些,但高有高的好处,高个一文钱两文钱,大多数百姓还是能承担得起的。
一开业,看着那么多人,沈知霜脸上只有笑容,没有紧张。
悦安和悦宁则是紧张也不说,只头也不抬地干活。
两姐妹心灵手巧,她们就负责摊煎饼和做手抓饼。
沈知霜负责打卤汤,顺便收账。
三个人都是麻利的人,培训了几天,默契早就有了,真到了开业这一天,倒也没有出什么乱子。
食客们被沈记贩卖的食物搞得垂涎三尺。
摊好的煎饼薄如蝉翼,金黄的诱人色泽,无声抢夺着大家的视线。
刚出炉的煎饼果子,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狠狠咬上一口,面酱的咸香、生菜的清爽和油条的酥脆,一瞬间刺激味蕾,丰富的口感,让他们连话都来不及说,狼吞虎咽吃下一整个,还得再来一个。
手抓饼其实是试验品,沈知霜得看看这两种饼哪一种卖得更好,再做出筛选。
不过手抓饼的战绩也不弱。
金黄酥脆的手抓饼,麦香与油香完美融合,外层酥脆仿佛一碰就得直掉渣,内层则是既柔软又劲道,沈知霜不吝啬用真材实料,饼里的配菜十分扎实,配菜的鲜味,火腿的咸香、酱料的浓郁,都被金黄的饼紧紧锁住。
丰富的口感又是一绝。
明明手抓饼跟煎饼果子的配菜差不多,可吃起来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今天沈知霜还额外多熬了一锅大骨汤,卤肉汤要是一直添水只会破坏口感,所以先到先得,但大骨汤每个人都可以来一碗。
骨汤鲜美极了,配着香气扑鼻的饼子,一边吃饼一边喝,很多人胃口大开,吃得头都不抬。
铺子里面的桌子有限,他们就去外面找个地方蹲着把汤喝完。
幸好沈知霜发的传单上写了想喝汤的要自带碗,哪怕有一部分人没听,但至少有听的那一部分,碗具还算是充足。
忙碌了整整一个上午,沈记“一战成名”。
古代的食物哪有那么精细,他们只是普通老百姓,很多人都没有接触到美味的机会。
沈记的汤好,饼好,老板人更好,名气引爆整个镇子是自然而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