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之上,庄严肃穆,却又隐隐透着一股压抑紧张的气息。雕龙画栋在烛光的映照下,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也在静静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事情。
皇帝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那至高无上的龙椅之上,脸上带着一丝自得的神情,正准备宣布镇国公府的莫须有罪名。他微微抬起下巴,眼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光芒,似乎已经胜券在握。
就在这时,大殿的门“吱呀”一声被猛地推开,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传来。太后身姿挺拔,气场强大,带着东方婉儿大步踏入大殿。众人纷纷侧目,原本安静的大殿瞬间泛起一阵小小的骚动。
皇帝看到太后的那一刻,脸上的得意瞬间僵住,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如同见了鬼魅一般。他下意识地坐直身子,双手不自觉地抓紧了龙椅的扶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太后神色冷峻,眼神中满是愤怒与威严。她径直走到大殿中央,手中紧紧握着一叠证据,随后重重地将证据摔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巨响。这声响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震得众人心里一颤。太后怒声道:“皇帝,你看看这是什么!你竟为了一己私利,诬陷忠良!”她的声音高亢而有力,充满了对皇帝行为的斥责与不满。
皇帝心中一惊,但仍强装镇定,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一些:“母后,这或许是有人故意伪造的证据。”他试图为自己开脱,眼神中却闪过一丝慌乱。
太后冷笑一声,那笑声中满是嘲讽:“哼,哀家早已派人查过,这证据千真万确。你如此行事,置朝廷律法于何地,置天下百姓于何地!”太后的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狠狠地砸在皇帝的心头。
皇帝被问得无言以对,额头上开始冒出细密的冷汗。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干涩,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此时的他,心中满是懊悔与慌乱,却又无计可施。
东方婉儿见状,向前踏出一步,身姿挺拔,声音清脆而坚定:“皇上,镇国公府忠心为国,多年来南征北战,守护边疆,从未有过不轨之举,还望皇上明察!”她的话语掷地有声,在大殿中回响,许多大臣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那些原本附和皇帝,想要落井下石的大臣们,见形势突然发生逆转,心中暗自思量。他们深知太后的威严和手段,此刻见皇帝似乎理亏,纷纷倒戈。一位年迈的大臣率先站出来,摇头叹息道:“陛下,此事确实应当慎重啊,如此轻易地给镇国公府定罪,恐寒了天下忠臣之心。”紧接着,其他大臣也纷纷开口,指责皇帝的行为莽撞,有失一国之君的风范。
皇帝环顾四周,看着那些曾经对自己唯命是从的大臣们此刻纷纷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孤立无援之感。他握紧了拳头,心中的愤怒和不甘几乎要将他吞噬,但此刻他却无力反驳。
在众人的压力之下,皇帝只得咬了咬牙,灰溜溜地撤销了对镇国公府的罪名。他的声音低沉而无奈,仿佛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一般。
镇国公府的危机就此解除,整个府邸上下一片欢腾。东方婉儿也因在这场风波中的机智勇敢,得到了太后的嘉奖。太后看着东方婉儿,眼中满是赞赏:“婉儿,此次多亏了你,你为朝廷保住了一位忠臣,实乃大功一件。”
而皇帝则在这场风波中颜面尽失,他回到寝宫后,狠狠地将桌上的物件扫落在地。他心中对东方婉儿和太后的怨恨更深了,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回这场失去的颜面。一场新的较量,似乎正在黑暗中悄然酝酿,整个朝廷也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未知的阴霾之下,让人隐隐感到不安。
几日后,原本还算太平的朝堂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一位传讯士兵满头大汗,连滚带爬地冲进大殿,“扑通”一声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一封用火漆严密封存的加急信件,声音颤抖地喊道:“陛下,边疆急报!”
这一声呼喊,瞬间让大殿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皇帝原本还悠闲地端坐在龙椅之上,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故作惊讶的神情,实则心底却暗喜,觉得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急忙接过信件,展开匆匆一看,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大声说道:“敌军来势汹汹,边关将士竟连连败退,这还了得!”实则内心早已盘算好了下一步的计划。紧接着,他毫不犹豫地立刻下旨,高声道:“镇国公乃我朝猛将,此次出征,非他莫属!朕命镇国公即刻挂帅出征,不得有误!”
下了旨意后,皇帝又趁众人不注意,悄悄将随行的军医唤至跟前,眼神中闪过一丝阴狠,低声对军医交代了几句,隐晦地暗示军医暗中使坏,言语中满是对镇国公的算计。
镇国公接到圣旨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边疆战事紧急,关乎国家安危和百姓存亡。尽管心中清楚这可能是皇帝的阴谋,但依然以大局为重,没有半句怨言。回到府中,他立刻着手整顿兵马,亲自挑选精锐士兵,检查武器装备,忙得不可开交。每一件兵器他都亲自查看,确保锋利可用;每一匹战马他都仔细端详,保证体力充沛。
一切准备妥当后,镇国公身披战甲,骑上一匹矫健的黑马,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奔赴前线。那飘扬的军旗,整齐的步伐,彰显着镇国公军队的威严与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