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开始了。”
这次的音乐前奏是由轻柔的弦乐声悠悠响起,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
如同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古老的村庄。
那温暖而又略带忧伤的音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的心灵瞬间沉静下来。
接着,清脆的钢琴音符如同山间的清泉,一滴一滴地落下,给整个旋律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纯净。
每一个琴键的敲击,都像是在叩问着记忆的大门,引领着听众走进那段遥远的时光。
在弦乐与钢琴的交织中,隐隐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
后台。
“你们说,这次赖多多会唱什么类型的?”
“不知道,不过这名字好奇怪,”
“应该是亲情的吧!看名字就知道了,还有这开头。”
“是吗?不过赖多多现在唱什么都能火!你说我要是去加她wx帮我写歌,她会同意吗?”
“你还没加?”
“什么?你加了?你也是?你们都加了吗?还是不是兄弟了!怎么不告诉我!”
“呵呵,不迟,不迟哈,我们也邀歌了,只是还没回我们呢~进度条差不多!”
这时舞台上突然加入了笛声婉转悠扬,如同一缕清风,轻轻地拂过人们的心田。
它带着一种淡淡的乡愁,整个前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
赖多多:
“儿时我常常 听人说,
裹着小脚的那个,
是困 在深山里的阿嬷”
赖多多开头那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来表达回忆的感觉。
带着回忆的口吻开启,带着听众也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悠远气息。
特别是赖多多现在唱这首歌时很有感情,在“裹着小脚的那个”这句,加重“裹”和“小”字的发音,
还有那句“困在深山里”的“困”字有开始拖长音。
这首歌叫《阿嬷》!
是赖爸爸带着方美丽赖宝宝一起去乡下钓鱼时候在村里听到的故事。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火纷飞,山河破碎。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住着一位裹着小脚的老人家(阿嬷)。
阿嬷年轻时,便经历了包办婚姻,嫁给了憨厚朴实的阿公。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着平淡的幸福。阿嬷和阿公辛勤劳作,共同经营着这个小小的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号角吹响。阿嬷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响应号召,奔赴战场。他们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阿嬷看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担忧,却也有着一份骄傲。她知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她的孩子们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战。
阿嬷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心中充满了担忧和期盼。她站在门口,望着远方,那个孩子们离去的方向。门口的板凳,成了她的守望之地,她从未挪开过,眼神始终坚定地望着远方,期待着孩子们的归来。
山那边,是激烈的战场。阿嬷知道,她的孩子们正在那里为了保卫祖国,为了守护人民,与敌人浴血奋战。她为孩子们感到骄傲,同时也为他们的安危牵肠挂肚。她常常对着山的方向默默祈祷,祈祷国家早日迎来和平,祈祷她的孩子们能够平安归来。
“咱这国家,咱得护着呀。”阿嬷时常喃喃自语,她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心中对国家有着深深的热爱。她知道,没有国哪有家,国家的安宁是百姓幸福的基础。
河那边,是绵延的战火。阿嬷望着那片被硝烟笼罩的土地,泪水一滴滴地落下。她不知道孩子们是否安好,不知道他们何时才能归来。但她坚信,孩子们是为了正义而战,他们一定会平安归来。她会在心里默默为国家加油,为那些奋战在前线的战士们鼓劲。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嬷每天都在祈祷,祈祷战争早日结束,祈祷孩子们能够平安归来。她依然忙碌着家务,照顾着阿公,但心中的那份牵挂却从未减少。
终于,和平的曙光来临。战争结束了,人们欢呼雀跃,庆祝着来之不易的和平。但阿嬷的心却愈发沉重,因为她等的人,却始终没有回来。
她知道,她的孩子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成为了烈士,他们的英魄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阿嬷望着远方,眼中满是泪水。她虽然悲痛,但心中也充满了自豪。她知道,孩子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他们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付出了一切。
“咱国家太平了,孩子们,你们放心吧。”阿嬷经常对着天空轻声说道。她也依然守望着那个门口,守望着孩子们曾经离去的方向。她会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述孩子们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勇敢和奉献。她希望后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她希望如果英雄回来还有人记住他们!记住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英雄们。
岁月流转,阿嬷渐渐老去。但她的故事,却像一颗种子,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这个村里的所有人基本都被阿嬷讲过这个故事,他们记住了阿嬷的坚守,记住了那些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他们大概也知道,了和平来之不易,是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后来这个小山村火了,阿嬷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传承着那份爱国精神,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着。
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赖多多也是听过这里歌词的“听人说”描绘出阿嬷形象的间接性,仿佛阿嬷的故事是从长辈们的讲述中传承而来,先奠定了一种怀旧且略带神秘的情感基调。
“裹着小脚”和“困在深山里”这两个细节,也立刻勾勒出阿嬷所处环境的封闭和传统,能让听众一下子感受到阿嬷那时的命运无奈与局限!
“她和阿公是包办的,
大字也不识几个,
结婚前连面都没见过”
唱到“包办”时,赖多多的带有一点无奈的叹息。
“大字也不识几个”唱得比较平缓,是那种陈述事实习以为常的感觉。但又在“结婚前连面都没见过”这就稍微加快节奏,不知道是不是觉得当时这样的婚姻过程的太仓促了。
赖多多很喜欢周林枫的歌!其中这个“包办”一词直接就体现出阿嬷婚姻的被动性,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还有“大字也不识几个”和“结婚前连面都没见过”一两句话,简单粗暴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在教育和婚姻上的困境,也让听到歌的观众更好的对阿嬷所处的封建礼教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
“炊烟飘过,
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
压弯她不止柴火”
赖多多在唱“炊烟飘过”时,声音非常空灵,在回忆,或者在想念,也仿佛看到炊烟袅袅升起的画面。
“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她故意把“压弯”两个字唱得沉重有力,突出阿嬷的辛苦。最后一句“压弯她不止柴火”也适当提高音调。
原作者周林枫从阿嬷的婚姻生活过渡到日常操劳的场景,描绘出阿嬷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
“炊烟飘过”有一种生活气息浓厚的画面感,而“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则生动地展现了阿嬷身体上的劳累。“压弯她不止柴火”是一种升华,暗示阿嬷被生活的重担全方位地压迫,赖多多在想,这句是不是也包括了对子女的思念等精神上的负担?
“黄昏日落,
阿公敲着碗筷把歌唱着”
但很快,赖多多的声线变了,在唱“黄昏日落”时,声音带着一点温馨的色彩。
“阿公敲着碗筷把歌唱着”这句,身体还有声音也跟着把“敲着”和“歌唱着”唱得有节奏感,阿公的悠然自得,与阿嬷的辛苦形成对比。
那时候的他们男的白天上工,女的也要,回来还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生孩子都可能在地里直接生的。
所以按照赖多多自己的理解,让观众听出了在阿嬷辛苦劳作的背景下,阿公的形象出现,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
但歌声温暖,像是在这黄昏日落的场景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祥和,尽管生活艰难,但夫妻之间仍有简单的生活情趣。这也体现出阿嬷在艰苦生活中的一丝慰藉,让听众感受到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质朴情感。
【晚点会再发两章,但不要忘记点书架和催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