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地里面劳作的中年妇女听了悠然的话,不禁感叹道:“原来是这样啊!我们家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一直以来都是汉人。真没想到后世不同民族竟然能够融合在一起。”

这时,正在弯腰干活的中年男子,也就是她的丈夫站起身来,插言道:“我觉得这个应该很难实现吧,毕竟我们一个村子里不同姓氏之间都会存在隔阂。后世之人有如此众多的不同民族,这其中的摩擦肯定也不会少。”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秦始皇看到天幕上面说他们现在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对这些其余几国的百姓还是可以的,这也是因为他们这些人都是一样的人,之前每个国家都和其他的国家有过联姻,所以他们血脉中也不能够说出来是纯正的秦人,楚人,等等,但是这是因为他们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由一个地方繁衍而来的,都是大周分封而来,所以他们可以说在源头上是一样的,但是要让他去想这五十六个民族,后世之人相处的像是一家人,很不可思议。

汉武帝看着天幕,心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他虽然知道天幕所言应该属实,但这一切实在太过艰难,其中所经历的苦难与折磨难以想象。然而,他一直秉持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信念,对于周围的异族,尤其是与大汉有血海深仇的匈奴,他决心要将其彻底击败并征服,以保护边境百姓不再受其侵扰。此刻,汉武帝的眼中燃烧着野心和野望,他渴望实现这个目标,让大汉成为真正的霸主。

与此同时,李世民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天幕上的民族融合画面,心头涌起一股复杂的感慨。如今的大唐国力昌盛,威震四方,无惧任何挑战。然而,他深知这种表面上的和睦并非如天幕所展示的那般和谐。事实上,这些异族之所以向大唐屈服,乃是因为大唐的强大武力。一旦大唐稍有衰弱之态,他们必定会立刻露出狰狞的爪牙,对大唐虎视眈眈。

“后世居然还有蒙古族?这真让人意想不到啊!如今我们还在互相厮杀,而到了后世却能和睦共处。”朱标不禁好奇地感叹道。

朱元璋听闻此言,面色一沉,冷冷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严肃地说道:“你所想的情景,在现在根本不可能实现。大明与元人之间存在着深仇大恨,不可忘却他们曾经对汉人肆意欺压、虐待的历史。”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似乎要将这段仇恨铭记于心。

“爹,我记住了。”朱标知道现在是不可能的,蒙古人在这片土地上面犯下的错误,还有他们是在赶走蒙古人建立的大明,他们更奉行的是异族不可信。

“老大,你看上面的民族融合,这是要靠打下江山,将蒙古那边的地方打下来,才能够去想这些事情,不然当心这些人反过头来咬你一口。”朱元璋提醒道。

而在康熙这边,他们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民族融合。他们仰望着上方的天幕,心中感慨万千。如今,康熙皇帝虽然积极推动满汉之间的交流,并对汉族文化情有独钟,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依然对汉人充满了忌惮。这种复杂的情感源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

在康熙的眼中,汉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尽管他个人对汉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深知汉族与满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上,还体现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因此,即使在表面上推行满汉一家亲的政策,康熙仍然保持警惕,担心汉族可能会对满族统治构成威胁。

此外,康熙也意识到,满汉之间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满族作为统治者,对汉族采取了一系列的压制措施,导致满汉之间的隔阂加深。虽然康熙试图通过促进民族融合来缓解这种紧张关系,但他明白,要真正实现满汉一家亲,需要时间和努力。同时,他也要时刻提防那些心怀不满的汉族人士,防止他们借机生事,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

总之,康熙对于满汉之间的关系持有一种谨慎而复杂的态度。他既希望促进民族融合,又担心汉族会对满族统治产生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康熙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好满汉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清朝的稳定和繁荣。

“好了,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内容,各个诸侯之间有了纷争,既然如此每个诸侯为了自保或者去吞并其他小的中小诸侯国,自然他们经济得到了发展,而战争的出现也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因为这个贴纸农具也得到发展,各国也开始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发展和效率,而因为这个推进了社会的分工,也间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悠然继续讲道。

“而在这一期间,各国之间的战争日渐强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都在寻求一种办法能够提高统治效率,提升军队战斗力。于是乎,各国君主开始变法图强,其中最着名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等,使得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同时,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秦国,进行变法改革,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这些变法改革不仅增强了各国的实力,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悠然详细地解释道。

“除了这些方面的,在春秋战国这样特殊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思想画卷。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那就是孔子和老子。”悠然老师缓缓说道。

“想必大家都对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吧?”悠然老师微笑着问。

“至圣先师”“太上老君”“万世师表”……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对这两个人的认识。

“既然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那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他出生于春秋后期鲁国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局面,孔子致力于伦理和政治重建,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深刻的理论。”悠然详细地介绍着。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它代表着关爱他人、尊重和包容。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关心他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尤其是统治者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此外,孔子还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他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如果统治者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他提倡统治者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孔子也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的垄断,推动了私学的发展。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仁’的精神。最后,孔子主张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认为,统治者的行为榜样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统治者能够以身作则,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道德风范,那么人民自然会效仿他们,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涵盖了人际关系、政治统治和个人修养等方面。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基石。”悠然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