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有风 心情 顺势而为
决议向南拓疆土,
山中行军遇瘴气。
进军迟缓粮难运,
原地驻军建兵城。
因为开疆拓土的国策对文武大臣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好事,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所以在这点上大家的意见出奇的一致。
唯一的争论就是向南还是向北扩张的问题。
俞法晨和刘文海主张向南,目的有二:其一,不与大宋交恶;其二,可以获得出海口。
以林墨为首主张向北的大臣多为各族部落的首领,而他们主张向北的原因也有二:其一,大宋的富庶给了他们很大的冲击,认为每一片大宋的土地都是流金淌玉的;其二,部族的首领对南边的资源没有清楚的认识,认为和大理一样没有什么新奇的。
其实这个问题我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向南。
我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也很直白:其一,我不想和宋孝宗交恶,毕竟我曾经是大宋朝的四朝元老,也是大宋朝为数不多还活着就被封王的异姓。和宋朝和平相处对大理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其二,一旦玉宋朝交恶,如果宋朝从广南西路出兵善阐府一旦失手,我大理国将失去大半的领土。
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所有人都确定向南才是我们大理国最好的选择。
这日我在御花园设宴,主要的文武大臣和部族首领都来了。酒过三巡之后,我让俞家兵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西派人给抬了上来。
俞家兵打开箱子后,众人的目光齐刷刷的看向箱子里的东西。看上去只是一块普通的大石头。
我的老丈人乌蛮族的首领乌达,还走到了箱子前仔细的打量了起来。
“这是紫玉,是紫玉,是能联通神明的紫玉。”乌达大声的喊了起来。一边喊还一边指着石头裂缝处。
这一喊把所有人的好奇心都勾起来了,尤其是那些部族的首领。果然那道裂缝里隐隐的透出一股子紫色。
“还真是紫玉啊,看来我大理国这是深受上天的眷顾啊。”另一个部族的首领说道。
“诸位,稍安勿躁。”我缓缓的站起身来,身旁的乌白凤也随我一同走了过去。
“这块紫玉是交趾国西边的玉矿中所出。朕知道各部族都有用紫玉沟通献祭神明的风俗,今日特意拿出来交于各位首领。望大家都能都到上天的庇佑。”我说完还特意拍了拍箱子里的石头。
“陛下准备如何分?”乌达心直口快直接问出了所有部族首领最关心的问题。
我微微一笑,看来把这东西拿出来是拿对了。我转头看了一眼乌白凤说道“先看能有多少,在看如何分吧?”
“陛下有所不知,紫玉是神物自然稀有。这块石头虽大,但真要切割出来怕只够做上一两件器物用来祭祀啊。”乌达很积极,看着有点像势在必得的样子。
“那乌首领认为应该如何分配呢?”我转头看向乌达,余光中也发现其他的部族首领也在摩拳擦掌了。
“紫玉神物自然是那个部族最强大就归那个部族了啊,我乌蛮族现在是大理国第一族,自然该归我乌蛮族了。”乌达说完后还扫视了一眼其他的部族首领。
“你乌蛮族还是先把自己的屁股擦干净再来争吧。”另一个首领不屑的说道。
一时之间这些部族首领便吵了起来。
我坐在龙椅上放任着这群部族首领争吵,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后我看向了一旁冷眼旁观的刘文海和俞法晨。
两人也是对视一眼后,刘文海站了出来。
“各位,听在下一言。”刘文海的话打断了首领们的争吵。
“丞相有何高见啊。”乌达有些不悦的看向刘文海。
刘文海不急不慢的向前走了几步后说道“各位可知陛下的真实用意?”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齐齐看向我,就连我身旁的乌白凤也好奇的看着我。
“我们是直肠子,丞相有话快说。”乌达脸上也出现了疑惑的表情。
“以陛下之圣明怎么不知这块石头所产出的紫玉不能满足在座各位的需求?陛下是想告诉各位,想要紫玉交趾国有。”刘文海说完后还看了我一眼,好像在说:你看我猜中你的小心思了吧。
“那这块紫玉交给那个部族?”另一个首领问道。
刘文海这下也被问住了,尴尬的看了我一眼。
“在下认为,既然是独一份的东西自然要给陛下。天佑陛下,才能福泽各位。”俞法晨出来救场了。
“法晨不要妄言,此物还是交于一家部族为好。”我推脱起来了。
俞法晨看了看,有些愣住了。随后说道“乌才人既是陛下的妃子,又是乌蛮族人,陛下可赐给乌才人。至于给为首领嘛?再有紫玉的话就按需分配好了,或者。。。。。。”
“或者什么?快说啊。”所有人都更加想知道俞法晨最后的答案。
“或者拿下交趾国的玉矿。”俞法晨掷地有声的说道。
首领们又开始自由讨论起来了。
“交趾国的玉矿离我们这里怕是有三百里啊。能打过去吗?”
“妈的,只要拿到玉矿,那我们都有神物啊。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抢来啊。”
“对,怎么着都要抢过来。交趾国的人不配有神物。”
看到这群首领们意见开始逐渐统一了,我也知道我的目的达成了。
“那这块紫玉就用来庇佑陛下。我等在和陛下一同拿下玉矿。”乌达的话起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其他首领也纷纷附和。
既然大家的意见都统一了,接下来就是林墨调集兵马了。
林墨调集了三万兵马进驻了秀山郡,各个部族也纷纷派兵前来支援。十天之内林墨手里便有了七万人马。
接到林墨的军报,我微微一笑,看来只要勾起这群首领兴趣,他们还是肯出力的。
只是林墨军报中提到了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现在军队还在国境之内,粮草运输就困难了,看来不是什么好事啊。粮草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三日后,林墨的军报又送来了。大军开到边境之时,突然起了瘴气。大军被迫后撤。
我当即下令大军原地驻扎,林墨回朝商议如何用兵之事。
这次朝会虽说也是争论不休,但是都是本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在争论,要是大宋的朝堂也是这种风气,何愁旧都不能收复啊。
最后,在户部算了一笔账后,大家都沉默了。这一战我军不能与敌军做长久之争,但事情又必须要做。
最后乌达提出就地建城,一是可以防御交趾入侵;二是可以保护囤积的粮草;三还可以就地屯田。
因为最终选择的筑城之地在乌蛮族的势力范围内,建城的事就交给了乌蛮族,乌达也很高兴了接受了这个差事。我也只留了五千人马配合筑城和防御,其余两万五千人回到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