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从上山到上朝 > 第三百八十九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气 秋风起 麦浪黄

心情 收获的土地能让人感到心安

又是一年丰收日,

太子主持秋收典。

微服私访威楚郡,

渠塞道堵心中忧。

闷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然而,那股闷热的余韵,依旧在空气中徘徊不散。虽说“秋老虎”偶尔还会发威,试图重温夏日的统治,但夜晚已悄然添了几分凉意,终于能让人在睡梦中寻得片刻安宁。

然而,这难得的舒适并没能驱散我心头的阴霾。我坐在御书房内,手中紧握着户部尚书俞法仁的奏折,其上所言,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直刺入我的心间。

多地粮食可能欠收,这短短几字,却蕴含着无尽的危机。在这宫廷之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天下百姓的生死存亡,而粮食欠收,无疑是一场即将席卷而来的灾难,它将无情地考验着我的统治,也将决定着无数百姓的命运。

心情不好时出去走走,似乎已经成了我的惯例。每当被宫中的琐事和朝堂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我便渴望逃离这看似金碧辉煌,实则如牢笼般的宫殿,到宫外去,看看真实的民间百态。那里,没有阿谀奉承的话语,没有勾心斗角的权谋,只有最真实的生活,和最质朴的百姓。

这次也不例外,恰逢今日是秋收大典,这本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象征着对丰收的感恩,和对来年的祈愿。但我实在无心主持,便让太子戴寿宁替我承担此重任。

秋收大典当日,整个皇宫宛如一幅庄严肃穆的画卷。天空湛蓝如宝石,云朵洁白似,阳光毫无保留地洒下,给这座古老的宫殿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太子戴寿宁身着华丽至极的礼服,那礼服上绣满了金丝银线,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皇家的威严与荣耀。他头戴冕旒,沉重的冕旒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在提醒着他所肩负的责任。

在众人的簇拥下,太子缓缓走向祭台。祭台周围摆满了各种供品,金黄的稻谷堆积如山,饱满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皆是对丰收的美好期许。礼部官员们身着整齐的朝服,他们的服饰颜色鲜艳,图案精美,彰显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在礼部尚书李达文的指挥下,他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仪式,动作娴熟而庄重,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

鼓乐齐鸣,那激昂的旋律瞬间响彻整个宫廷,声音穿透了层层宫墙,似乎要将这份对丰收的喜悦传递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这鼓乐声,本应让人心情振奋,热血沸腾,可此时我却无心欣赏。我站在宫殿的一角,远远地望着这一切,心中却牵挂着宫外那些可能正面临饥荒的百姓。他们此刻在做什么?是否也能听到这欢庆的鼓乐声?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喜悦?还是正躲在某个阴暗的角落,为即将到来的饥饿而默默哭泣?

太子戴寿宁神情庄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稳重。他先是虔诚地向天地神明上香,那袅袅升起的香烟,带着他的祈愿,缓缓飘向天空。然后跪地叩拜,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仿佛在向天地神明诉说着他的决心和承诺。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懈怠和敷衍,只有满满的敬畏和真诚。在他身后,文武百官依次行礼,他们的身影整齐而肃穆,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可我知道,这看似繁华的大典背后,隐藏着的是国家可能面临的粮食危机。这危机如同一片乌云,正悄然笼罩着这片土地,随时可能带来一场暴风雨。

仪式结束后,太子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他的声音清晰而洪亮,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他言辞恳切,表达了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的期望。他说,我们要感恩天地的恩赐,也要为百姓的福祉而努力。

而我,在秋收大典开始后,便在御林军副统领高峰的陪同下,悄悄出宫,踏上了微服私访的路程。我们身着朴素的衣衫,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模样,混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路上,我满心忧虑,不断想象着威楚府的景象,却未曾料到,现实远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

当我们踏入威楚府境内,一股死寂的气息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田野里一片荒芜,曾经生机勃勃的稻田如今只剩下稀稀拉拉的稻穗,在微风中无力地摇曳着。

这些稻穗干瘪瘦小,仿佛被抽干了生命的汁液,根本无法孕育出饱满的谷粒。田边的杂草肆意生长,它们贪婪地吸收着土地里仅存的养分,似乎在宣告着这片土地的荒废。本该是一片繁忙的秋收景象,如今却看不到几个劳作的身影,偶尔有几个农民在田间,也是一脸的无奈和绝望,他们看着自己辛苦耕耘却几乎颗粒无收的田地,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再看那些官府之前修建的引水渠,更是惨不忍睹。由于旱灾的肆虐,引水渠有的地方已经被泥沙堵塞,水流完全无法通过;有的地方则因为长期干涸,渠壁干裂,甚至出现了坍塌的情况。

这些引水渠曾经是百姓们的希望,是保障农田灌溉的重要设施,可如今却成了一堆无用的废墟。我沿着引水渠漫步,心中满是愤怒和悲哀。愤怒的是地方官员的失职,为何不能及时维护这些水利设施,让它们在旱灾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悲哀的是百姓们的命运,他们辛苦劳作,却因为这些本可避免的问题而陷入困境。

我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引水渠的坍塌处,只见砖石散落一地,上面长满了青苔,显然已经废弃了很久。旁边的泥土干裂,一道道缝隙如同大地的伤口,触目惊心。我轻轻抚摸着这些干裂的泥土,感受着它们的粗糙和坚硬,仿佛能听到大地在无声地哭泣。

我不禁想起朝堂之上那些官员们的夸夸其谈,他们在讨论国家大事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真正到了为百姓办实事的时候,却如此敷衍。他们是否想过,自己的不作为,会给百姓带来怎样的痛苦?他们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百姓的信任?

我转头看向高峰,他的眼神中也充满了忧虑和愤慨。“陛下,这些地方官员实在是罪无可恕,引水渠都被如此荒废,这就是人祸。”高峰低声说道。

我默默点头,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彻查此事,给百姓们一个交代。我不能让这些官员逍遥法外,不能让百姓的苦难白白承受。我要让他们知道,身为官员,就应该为百姓谋福祉,否则,必将受到严惩。

继续前行,我们遇到了一位老者。他衣衫褴褛,破旧的衣服上补丁摞补丁,每一个补丁都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他面容憔悴,脸上的皱纹如同深深的沟壑,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他正坐在田边唉声叹气,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我走上前去,轻声问道:“老人家,今年这收成怎么如此不好啊?”老者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中满是苦涩:“客人,你是外地来的吧。今年这旱灾太厉害了,几个月都没下一滴雨,地里的庄稼都干死了。这引水渠也坏了,根本没办法浇水,我们这些老百姓可怎么活啊。”

我又问:“那官府就不管吗?”老者苦笑着说:“管?他们也就是来看看,说几句空话,然后就没影了。我们指望不上他们啊。”

听了老者的话,我心中的怒火燃烧得更旺了。楚启明虽说刚到任威楚府一个多月,但是治下如此情景,却没看到他有任何应对措施,这让我对他有些失望。

离开老者后,我心情沉重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看着周围荒芜的田野和破败的村落,我陷入了沉思。

夜幕降临,天边泛起了一抹绚丽的晚霞,将整个天空染成了橙红色。然而,这美丽的晚霞却无法驱散我心中的阴霾。我和高峰在一个简陋的客栈住下。客栈里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墙壁上挂满了灰尘,床铺简陋而破旧。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白天看到的那些景象,百姓们的苦难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我深知,这只是我微服私访的第一站,后面还有更多的地方等着我去了解,更多的问题等着我去解决。

“高峰,明日我们去见楚启明,看看这家伙到底在干什么?”我面色阴沉的说道。

“陛下,臣已经打听过了。楚启明不在府衙,差役说他下乡主持修渠去了。”高峰恭敬的回答道。

“一个知府不统筹一府的全局,却只盯着一地的水渠?那我们就等等吧,等他回来再说。”我有些无奈的说道。

“那陛下,这几日要不要住到府衙去?楚启明久在中枢,做事木讷,您不说您到了,臣担心他一时半会回不来。”高峰说道。

“你看着安排吧。”我说完便挥手示意高峰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