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我做导演那些年 > 第49章 暂时还攀不上的另一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章 暂时还攀不上的另一半

黄雷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总算从卧室脱身。

再次出现的时候,这位仁兄昂首挺胸,笑声爽朗:“抱歉抱歉,本来说好介绍你们认识的,结果被我私事耽误了时间,一会出去吃,我请客,给大家赔罪。”

那副器宇轩昂的模样,一点没有卧室关上门时的低声下气。

林麦冬几人就笑,矮大紧更是冲他挤眉弄眼:“请不请客不要紧,抱歉的话也可以以后再说,现在的关键是你把媳妇儿哄好没有?”

“哄什么哄?一点小误会,说开就好了,你以为我是老狼啊,气管炎!”

莫名被刺的老狼淡淡一笑,民谣歌手还是靠谱的,这位高中谈的女朋友,一直到现在,以及到未来几十年后,感情都很好。

属于圈内少见长情的眷侣。

几人嘲笑一会儿嘴硬的黄雷,便出门喝酒吃饭,席间黄雷又郑重为林麦冬几人互相介绍了下,在座都是他朋友,也明白他撮合的意思,很捧场。

相谈甚欢!

至少表面看是这样的。

一场宾主尽兴的酒席之后,黄雷去结账,林麦冬叫来出租车,把另外4人送走。

矮大紧和老狼一车,老狼喝酒很克制,几乎没什么醉意,矮大紧就比较狂野,席上拼命劝林麦冬酒,不过劝一杯他自己连干三杯,很难说是不是趁机放纵一下。

另一边王家哥俩也很克制,主要是王忠军,不愧是未来真正执掌华宜的人,只要不聊电影这种他不懂的专业,好话那是一套一套的,一边捧黄雷,一边捧林麦冬,捎带着还把老狼和矮大紧吹得眉花眼笑。

等黄雷结完账出来,两辆出租车已经离开,黄雷问清林麦冬付了多少车费,自掏腰包补了,没让推辞:

“人是我叫来的,不可能让你破费,再说你现在事业刚起步,就别跟我客气了,等你以后赚到钱,我指定不拦你。”

他这样说,再推拒就显得矫情。

见林麦冬收了钱,黄雷满意笑笑,揽住他肩膀,两人吹着夜风,慢悠悠往校园里晃。

时间进入10月,入了秋,京城的天气发生巨大变化,不再一味炎热,昼夜的温差也鲜明起来。

白天热得人恨不得光膀子,夜里风一吹,冷飕飕的。

用来驱散酒意倒是不错。

走了一会儿,黄雷忽然问道:“我看你好像对矮大紧,还有王家兄弟不太感冒?”

“……没有。”林麦冬违心地说。

实际上,他确实不太感冒,今天带来的几人当中,如果按照林麦冬本心,真正适合交朋友的只有老狼。

矮大紧就不用说了,人品和思想问题太大,三观不合,大家根本聊不到一块儿去,见面后矮大紧吹捧到现在,林麦冬也就看在黄雷面子上,和他虚与委蛇而已。

王家兄弟更不适合,这两人是彻头彻尾的商人习性,尤其王忠雷,90年代草莽商人的恶习,他是一样不落,知道“未来”的林麦冬,前期自身资本不足,合作可以,却不想和这样的人牵扯太深。

不过,那许多印象都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实在不能当做理由。

林麦冬也只能含糊表示,自己这人有点慢热,随即便转移话题:“师兄,你今天主要想介绍我认识的,是王家兄弟吧?”

黄雷点头:“既然你看出来,我就直说了,他们两兄弟一直很想涉足影视行业,公司已经开了,手里资金也有,目前来说,掣肘他们迟迟不能入行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政策,另一个就是人才。”

政策问题林麦冬可以理解,但是……

“人才怎么说?”林麦冬表情平静中带着淡淡的疑惑,问道:“这兄弟俩不是京圈大院子弟出身吗?京圈不缺人才吧?”

“咦?你也听说过京圈的事?”

林麦冬说起谎话来眼睛都不眨:“王虹卫跟我聊天的时候谈起过。”

黄雷信以为真:“是他告诉你的,那就合理了,不过他应该没跟你细讲,所谓京圈,圈子,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帮混文艺的凑在一起赚钱的朋友圈,京城有京圈,南边也有沪圈,西北还有西北圈。”

“《笑傲江湖》说得好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圈子里其实也分派别,就比如京圈吧,大致来分的话,应该算是有三派,一派是人艺、国话,基本都是话剧舞台剧的从业者,不过他们没什么声量,捧的也是铁饭碗,对很多事都比较……用你的说法是佛系,这词还真挺形象!”

啧啧感叹了句,黄雷继续说道:“第二派是北影厂、八一厂这些制片厂的演员、导演等等,但自从谢教授和吴教授他们在西北成立影视同盟,这一派的人大部分都跑去西北了,少数几个留在京城的,要么像王虹卫这样回北电、中戏或央广任教,要么混吃等死。”

“最后一派,就是大院子弟,不过,他们里面也分派别……说派别有点抬举了,说白了就是各自玩乐的小圈子,最大的那个小圈子,核心人物是王硕硕爷,我跟你详细说说这个人……”

其实不用黄雷说,大名鼎鼎的王硕,林麦冬怎么可能不知道?

在未来,“神通广大”的京圈一直为广大吃瓜群众津津乐道,作为广为流传的京圈核心,王硕和“京圈”的崛起历程,林麦冬不说耳熟能详,也勉强算得上了如指掌。

果然,接下来黄雷所说,也和林麦冬了解的大差不差:

王硕早期和影视其实没有关系,他是写小说的,而且因为风格关系,很不受待见。

直到86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问世,他才在文艺界闯出名头。

也是这一年,他认识了同是大院子弟出身,北电毕业的导演叶达英,叶达英对王硕非常推崇,把他的作品拍成电影,于是88年,王硕有四部作品被制作成影视,叫好又叫座,一下成为圈内最知名的笔杆子。

这一年,甚至被圈内称为“王硕年”!

出名后,和王硕一个大院从小长到大的死党,在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担任副主任的郑小龙,也想拍王硕的作品,但他没制作电影的资格,王硕的本子又不适合改编成电视剧,思来想去,便拉上王硕、叶进、李小明等人,在蓟门饭店边聊天边想出一个室内剧故事。

那故事后来被李小明取名《渴望》。

70、80后对这部剧应该有深刻的印象,播出之时,说是万人空巷也不为过,郑小龙和王硕因此剧在业内一飞冲天。

90年,被《渴望》热播激起雄心壮志的王硕,拉上未成名时就特别欣赏他的编辑马未都,创办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此时电视市场改革还未进行到最后阶段,“制播分离”还是没影的事,海马想制作电视,依旧只能跟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合作。

所幸郑小龙也因为《渴望》爆火,意识到编剧的重要性,双方一拍即合,由马未都根据自己编辑经历确定方向,王硕等人琢磨段子,再度攒出一个本子:

《编辑部的故事》!

收束世界线的节点来了,《编辑部的故事》命途多舛,临开拍前剧本丢失,当时参与创作的其他编剧,除了王硕和马未都,都非常消极,不想再重新写一遍。

项目眼看要黄,一个跟在郑小龙身边打杂的家伙,主动请缨,要和偶像王硕一起把剧本完成。

王硕深为感动,立马把那打杂小子提拔到自己身边,同时,郑小龙也把一个小弟塞进《编辑部的故事》剧组当导演。

这两人,一个叫冯晓刚,一个叫赵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