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南京城的大小事务,一切交由史可法、姚云、刘文辉等人后。
黄伦施展空间穿越诀,穿越到北平城(今北京)多尔衮的家中。
此时,多尔衮刚被受封为皇叔父摄政王,权力达到了巅峰。
黄伦进入他的书房时,他正在书房看书。见到一个陌生人,进入他的书房,他有些惊谔。
稍后,便恢复了平静。他,一代枭雄,明知对方来者不善,但也不至于被吓到。
黄伦大马金刀的扯过来书房的一张椅子,坐下。缓缓开口道:“仰慕摄政王已久,今日见面。果然,名不虚传啊!”
多尔衮见这个不速之客,闯入戒备森严的自家,竟如此镇定、坦然。一时间,不知道对方是什么路数。
问道:“阁下是……?”
黄伦“哈哈”大笑道:“在下行不改姓,坐不改名,是给你多尔衮增添一点小麻烦的黄伦是也!”
多尔衮没想到,眼前这男子,竟大言不惭,说要给他制造点小麻烦。
于是引起了他的好奇心,问道:“黄先生,不知你给我增添的是什么麻烦呢?"
“你胞弟多铎,在我手中。”
黄伦不拐弯抹角,直言道。
此时,清延大败,多铎莫名消失的消息,还没传到多尔衮耳中。多尔衮有些不信,又不能不信。
毕竟,事关他最信任最倚重的胞弟,他必须慎重以对。
见多尔衮不信,黄伦不慌不忙的从怀中,掏出一块从多铎身上,扯下来的随身玉佩,丢在多尔衮的书桌上。
多尔衮见到玉佩,心中“咯噔”一下,有些惊慌。目露凶光的看向黄伦,起了杀心。
黄伦不惧,也笑意盈然的看向多尔衮,说道:“多铎玉佩在此,难道你还不相信?”
“你把他咋样了?”
多尔衮终于问出了他的心里话。
“你放心,他现在很安全。只是……”
“只是什么啊?”
多尔衮终于按捺不住,迫不及待的问了出口。
黄伦缓缓的说道:“只是,我想跟摄政王谈一笔生意,不知摄政王意下如何?”
黄伦话音刚落,一名亲卫就闯了出来,急切的叫道:“不好了,王爷,十五爷(多铎)出……。”
亲卫看到有陌生人在王爷书房,立马止住了口。
多尔衮向亲卫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待亲卫退下后,多尔衮这才确信,眼前这个陌生人黄伦,刚刚所说的话,应该是真的了。
于是问道:“不知黄先生与我,想谈点什么生意。”
黄伦简短的说道:“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减少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兵力部署,善待百姓。另外,你胞弟多铎,在我们家蹭了一段时间的饭,欠了我五百万两白银的饭钱,他又没钱付,所以找你来了。”
听对方提出划江而治,甚至还威胁和敲诈他,多尔衮有些意外,也很生气。但碍于胞弟多铎在他手上,又不好发火。
于是,想在气势上扳回局面,问道:“黄先生说出如此要求,有何凭仗?”
黄伦笑道:“我那有什么凭仗啊,如若摄政王不答应。我只有带领兄弟们北上,找摄政王你,要口饭吃而已。没办法啊,家里穷,兄弟们又多,饭量大,脾气又不好。就像前几天,多铎想去我们家混口饭吃,结果就被兄弟们扣下了。他手下人多,我们养不起,就只好都杀了,埋地下肥地了。估计明年的庄稼,长势会好一些。但还是穷啊!听说摄政王家底殷实,我就厚着脸皮,找你谈生意来了。也不知你是咋想的,这生意要是谈不成,我只有带兄弟们喝西北风了。”
黄伦一番胡言乱语,搅得多尔衮心头火起,但又不敢发作。只有先拖一下,来个缓兵之计,于是回道:“黄先生说的这单生意,很急吗?”
黄伦胡侃道:“说急嘛,也不急。说不急嘛,也急!这样吧!再急也不能急一时,对吧!那就明天这个时间,还是这书房,我等你消息。”
说完,人瞬间凭空消失不见。
……
黄伦一走,多尔衮就心急如焚地叫来了他的亲卫们。只见一群训练有素、身着铠甲的亲卫迅速聚拢过来,他们个个神情严肃,等待着多尔衮下达命令。
多尔衮脸色阴沉,额头上青筋暴起,声音略带颤抖地问道:“快!速速将有关多铎的最新情况告知于本王!”
其中一名亲卫不敢怠慢,赶忙上前一步,单膝跪地抱拳说道:“启禀王爷,前方传来紧急战报:南京城内,十五爷(多铎)在接受明廷投降的关键时刻,竟然离奇失踪了!紧接着,我军多位主将也惨遭毒手,被当场枪杀。一时间,军中大乱,敌军趁势进攻,我军大败而逃。此次战役,我军损失惨重,死伤多达六万余人,只有少部分将士侥幸逃脱。据那些逃回来的士兵描述,这支突然现身的神秘队伍,虽然人数并不众多,但战斗力却是极其强悍,以一当百都毫不夸张啊!”
听完亲卫的禀报,多尔衮只觉得眼前一黑,心头仿佛被重锤狠狠击中一般。
一股强烈的愤怒和绝望涌上心头,令他无法呼吸。刹那间,他感到喉咙深处一阵腥甜,忍不住张开嘴,连续吐出好几口暗红色的鲜血。
随后,他身体摇晃了几下,双眼紧闭,径直昏倒在地。
一旁的亲卫们见状大惊失色,纷纷冲上前去扶住多尔衮,有的高声呼喊着太医前来救治,有的则忙着给多尔衮擦拭嘴角的血迹。整个场面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与此同时,黄伦见过多尔衮,就离开了摄政王府,并成功地穿越回了南京。
此刻的他正躲藏在位于郊外的一个秘密基地里,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
先利用多铎,稳定住多尔衮。然后再慢慢同化明廷的各路藩王,建立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当然,必要时,对跳出来蹦哒的,他也不介意,敲打敲打。总之,对于同族,以和为贵,以打促和,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