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林栋博却像个没事人一样。他才17岁,男孩一般发育晚。

不像女孩子,十三四岁个子已经出挑得很,到了大学18岁已经完全成年。

两人很快吃完了,林栋博直接结账,两个人吃了40多块钱,在这个年代已经是很夸张的数字了。

吃饭过程中,林栋博和李彤彤已经商定了文学社的未来发展规划。

第一,发展新社员,培养骨干力量。

第二,创办《清华文学》杂志,提高文学社的影响力。

第三是推动文学社常态化发展,邀请名家来学校讲课,组织学员交流活动。

第四,每个月定时召开文学诗会,创办以诗为主的杂志《四月》。

两个人并排骑车,回去的路上,李彤彤脸色红润,艳若桃花。鹅黄色的套装,简直把她的身材衬托到了极致。

“林社长,我太激动了,您描绘的有关于咱文学社的发展前程,太过于光辉了。”

“我这个副社长,以后就跟着你混了。”

李彤彤骑着车子,不时往右边望一眼林栋博。

他们83年考上学,中间隔了一年,林栋博的个子又往上窜了一大截,身高目测有1米8多了。

身上穿着蓝色的羽绒服,熨烫板正的西服裤子,俨然就是个阳光大男孩。

他不光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还是奥运冠军,还很荣幸跟系主任一起开发先进的生产线。

“李彤彤,希望以后我们携手合作,把清华文学社发扬光大。”

林栋博从小人小鬼大,焉能不知道李彤彤的心事。

但现在,他全部注意力都在事业上,回到清华大学,要赶紧请教张教授,研发出比德国还要先进的生产线,这才是此行的目的。

“好啊。”

清华电子工程系男生宿舍在26号楼。

刚回到宿舍,余长水就眼神悠悠的凑了过来。

“哥们儿,你这一顿饭吃得时间不短啊。”

胡小兵白了他一眼。

“长水儿,李彤彤又不是你女朋友,你这家伙管得太宽了吧。”

“你没看人家栋博和李彤彤,郎才女貌,配地一脸。”

“你这家伙都快胖成猪了,不拿个镜子照照。再说了,李彤彤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爸妈还有哥工作单位都很显赫。”

“你丫的能配上人家吗?”

余长水想反驳,但却说不出口,脸色憋得通红。

“胡小兵……你………”

侯永华赶紧把余长水拉到了一边。

“长水啊,李彤彤就不是你能染指的对象,死了这条心吧。”

冯进军正在看一篇科研报道,听到两人对话,抬头看了一眼。

眼角的余光扫到了林栋博,赶紧说道。

“栋博,系主任张教授让你过去一趟。”

林栋博确认了一遍。

“是咱们系的系主任张克潜吗?”

冯进军点了点头。

“对对,张教授都等了你一上午了。”

林栋博点了点头,拍了拍余长水的肩膀,余长水200多斤的体格子纹丝不动。

“长水啊,提高自己才是关键,加油吧,面包会有的。”

说完林栋博一阵风似的走了。

余长水在后面嘀咕。

“栋博你小子,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200斤的体格子减肥都来不及啊。”

胡小兵哈哈大笑。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不定有人就喜欢你这大体格子。我就不用说了,热爱体育,看我这体格子,宋晓晓一定喜欢。”

余长水捶了他一拳。

“你这就是赤裸裸的炫耀。”

……

20分钟后。

林栋博骑着自行车,从26号楼来到了教授张克潜的办公室。

一进门儿,就看到张教授满面春风的迎了上来。

“栋博啊,来坐坐坐。”

“你这个奥运冠军可真难等啊。这些天,咱学校来了无数波记者想要采访你。最后都是无功而返。”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那个彩色显像管的全自动生产线。真是很厉害。”

张克潜说着,给林栋博沏了一杯咖啡。

“栋博你加不加糖?这玩意儿可苦了。”

林栋博点点头。

“张教授,加吧。”

两个人喝着咖啡聊着专业性的问题。【张克潜毕生致力于研究电磁理论和微波电子学,研制成功了,我国最早的行波管,在华夏国最早开设了微波课程,我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一任首席科学家】

“张教授,我那都是小打小闹,您研发的全自动生产线,那才是正儿八经的。”

“不瞒您说,我这次回来就有一些专业的技术难题,想要请教张教授。”

说到专业,张克潜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他喜欢这个勤学好问的学生。

而且还能称得上是天才级别的青年。

“是这样的,张教授………”

“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怎么做到无缝衔接高度配合?”

“还有,如何获取大量的数据支持?又如何存储分析?”

“还有就是如何降低全自动生产线的初期投资资金?”

全自动生产线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 等等多个领域,对设计者要求极高。

即便是天才林栋博,也有解决不了的难点。

“哦,你是说这个呀?”

“最近一年多,我带领手下的学生也在深入钻研,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张克潜教授逐步解决他的技术难题,丝毫没有保留。

这也让林栋博非常感动。

“张教授,您这些可以申请专利,一旦研发出来,将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福利。”

师生两个又交流了很久。

林栋博这一次在清华大学,一待就是三个月。

经过三个月的夜以继日的钻研,林栋博在张教授的基础上不断优化。

终于在4月30号这一天,迎来了重大突破。

一条比德国的生产线还要卓越的先进生产线模型,就这样在他手中诞生了。

林栋博在清华大学附近的一个废旧工厂,投入了30万元材料费仪器的费用,最终大功告成。

“栋博,你竟然独自研发出来了生产线?”

张克潜震惊地近视眼镜差点掉在地上。

“是啊,张教授。不过,我可不是剽窃了你的成果。而是,在你的研究结论的启发下另辟蹊径。”

【看了昨天的日收,确实有点道心崩溃,昨天大佬礼物达到了60,鞠躬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