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和小吴赶忙找到老张,小吴笑着对老张说:“张大哥,您好呀,我们是寻亲节目组的,正在找阿豪。听说您对这边户外圈子的事儿挺熟,您知道阿豪的户外探险团队在遵义哪个小镇吗?”
老张挠挠头想了想,说道:“阿豪啊,我记得他那团队好像在遵义桐梓县的一个小镇,具体叫啥名儿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了。不过我知道他们团队经常在娄山关附近开展活动,你们去那儿附近打听打听,说不定能找到。”
小周和小吴谢过老张后,立刻驱车前往桐梓县娄山关附近。到了娄山关景区周边,他们看到一家户外用品小店,便走了进去。小周笑着问店里的老板:“老板,您好,我们在找阿豪,他有个户外探险团队,您知道他在哪不?”
老板停下手中的活儿,抬头思索了一下,说:“阿豪啊,我好像有点印象。他们团队有时候会来我这儿补充装备。他们据点应该就在前面那个叫松山镇的地方,不过具体位置我不太清楚,你到了镇上再问问其他人吧。”
小周和小吴马不停蹄地赶到松山镇。一到镇上,他们就看到一群年轻人背着户外装备,像是刚结束一次探险活动。小吴赶忙上前,笑着问道:“几位朋友,你们好呀,请问你们认识阿豪吗?他有个户外探险团队。”
其中一个小伙子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阿豪啊,我们认识,他是我们这儿小有名气的户外达人呢。他的团队就在镇东头,有个小院,门口挂着个‘勇者无畏户外探险’的牌子,很好找的。”
小周和小吴顺着小伙子指的方向,很快就找到了那个小院。小院的门半掩着,他们推开门走进去,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健壮的男人正在整理户外装备,正是阿豪。
小周走上前,笑着问:“请问您是阿豪吗?”
阿豪抬起头,疑惑地看着他们:“我是,你们是?”
郑先生这时从旁边走出来,激动地说:“阿豪,我是郑 xx 啊!这么多年没联系,可算找到你了!”
阿豪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惊喜,扔下手中的装备,上前紧紧抱住郑先生:“郑哥!真的是你!你怎么找到这儿的?这些年你咋样啊?”
郑先生笑着说:“多亏了寻亲节目组啊。这些年,工作一忙,和大家联系就少了,心里一直惦记着你呢。你呢,在这儿发展得咋样?”
阿豪松开郑先生,感慨地说:“我啊,从你走后,就一直专注在户外这块儿。后来自己组建了个小团队,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到处探险。虽然辛苦,但过得很充实。”
郑先生看着阿豪,笑着说:“看你现在这样,我就放心了。你这对户外的热情一点儿都没变啊。对了,你还像以前一样喜欢去那些小众的地方探险吗?”
阿豪哈哈一笑,说道:“那肯定啊,那些没开发完全的地方才有挑战性嘛。前阵子我们刚去了一个深山峡谷,那风景,绝了!就是路太难走,不过也正因如此,才有不一样的体验。郑哥,你呢,这些年还有时间参加户外探险活动吗?”
郑先生无奈地摇摇头,说:“工作太忙了,哪有时间啊。看到你现在还在坚持,我真挺羡慕的。”
阿豪拍了拍郑先生的肩膀,说:“郑哥,有空就来和我们一起去探险呗,就像以前一样。”
郑先生笑着点头:“好啊,等我忙完这阵儿,一定来。”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这些年各自的经历,小周和小吴在一旁看着,也不禁为这份久别重逢的情谊感到高兴。
随着郑先生和阿豪重逢的故事播出,寻亲节目在户外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纷纷向节目组发来求助信息,希望能借助节目找到自己失散的驴友。这一次,节目组收到了一位叫林先生的求助。
林先生一脸急切地说:“我要找我在骑行俱乐部认识的朋友阿俊。我们一起参加过很多长途骑行活动,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一路上互相照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我因为家里出了点事儿,不得不暂停骑行活动,和俱乐部的人联系也少了。我只知道阿俊还在坚持骑行,可能在组织一些骑行比赛,他对自行车的改装特别在行,经他手改装的自行车性能特别好,在圈子里挺有名的。”
寻亲团队成员小孙说:“林先生,您别急。我们先联系各地的骑行俱乐部,还有一些自行车赛事组织方,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您再想想,阿俊有没有特别喜欢骑行的路线,或者他在哪个地区的骑行圈子里更活跃呢?这可能对我们寻找他有帮助。”
林先生思索了一会儿,说:“他好像特别喜欢沿着长江沿岸骑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骑行路线特别熟悉。而且他以前经常在江苏、安徽这一带的骑行圈子里参加活动。”
成员小李回应:“好,我这就去收集江苏、安徽地区骑行俱乐部和自行车赛事组织方的联系方式。”
小李很快整理好相关联系方式,寻亲团队开始逐个联系。小孙联系了江苏的一个大型骑行俱乐部:“您好,请问是 xx 骑行俱乐部吗?我们在寻找一位叫阿俊的骑行爱好者,他对自行车改装很在行,可能在组织骑行比赛,还喜欢沿着长江沿岸骑行,您这儿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俱乐部工作人员说:“我们俱乐部成员众多,我不太确定有没有这个人。我在会员资料里查查看,同时在俱乐部群里问问大家。”
小李联系了安徽的一家自行车赛事组织方:“您好,想跟您打听一下,你们在组织比赛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位叫阿俊的人?他对自行车改装很厉害,经常沿着长江沿岸骑行。”赛事组织方工作人员回答:“没什么印象呢,不过我们这儿举办的比赛多,接触的人也杂,我可以问问其他同事。”
小孙联系了一圈后,暂时没有收获。这时小李联系到江苏的另一个骑行俱乐部,俱乐部的一位负责人说:“阿俊啊,我好像有点印象。之前有个骑行爱好者来我们俱乐部交流过自行车改装经验,听他说他经常组织长江沿岸的骑行活动,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阿俊。但我不知道他具体在哪,你可以问问经常在长江沿岸组织骑行活动的老陈,他可能知道。”
小孙赶紧联系老陈,小孙客气地说:“陈大哥,您好,我是寻亲节目组的,我们在找阿俊,听说您对长江沿岸的骑行活动很熟悉,您知道阿俊在哪儿吗?”
老陈想了想说:“阿俊啊,我知道。他前段时间在南京浦口那边组织了一场大型的长江沿岸骑行比赛。现在他可能在扬州,在筹备下一场比赛呢。你去扬州的骑行圈子里打听打听,应该能找到他。”
寻亲团队立刻前往扬州。到了扬州,他们先去了当地最大的骑行俱乐部。小孙对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说:“您好,我们在找阿俊,他在筹备骑行比赛,对自行车改装很精通,您知道他在哪吗?”
工作人员想了想,说:“阿俊啊,他这两天应该在瘦西湖附近的一个自行车改装店里,和老板商量比赛用的自行车改装方案呢。你去那儿看看吧。”
寻亲团队赶到那家自行车改装店,一进店,就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和老板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此人正是阿俊。
小孙走上前,问道:“请问您是阿俊吗?”
阿俊转过头,疑惑地看着他们:“我是,你们是?”
林先生激动地走上前:“阿俊,我是林 xx 啊!这么久没联系,可算找到你了!”
阿俊先是惊讶,随即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林哥!真的是你!你怎么找到这儿的?这些年你咋样啊?”
林先生笑着说:“找你可不容易啊,多亏了寻亲节目组。家里的事儿处理完了,就一直想找到你。我这些年还行,就是忙家里的事儿,好久没骑车了。你呢,骑行比赛组织得咋样?”
阿俊兴奋地说:“还不错,组织了好几场大型的长江沿岸骑行比赛,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改装自行车,每次把自行车改装得性能更好,都特别有成就感。林哥,你这次找到我,以后咱们又能一起骑行啦!”
林先生笑着点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这几年没骑车,手都痒痒了。”
两人开心地分享着这些年的经历,寻亲团队看着这一幕,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着林先生和阿俊重逢的故事播出,寻亲节目在骑行爱好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多骑行爱好者希望通过节目找到失联的伙伴。这一次,节目组收到了一位叫周女士的求助。
周女士满是期待地说:“我要找我在绘画兴趣班认识的朋友阿琳。我们一起学画画,互相交流绘画技巧,还一起参加过一些小型画展。后来她为了追求更高的绘画造诣,去了北京进修,我们约定等她回来一起办画展。可她去北京后,一开始联系还挺频繁,慢慢地联系就少了,最后失去了联系。我只知道她进修回来后,可能在某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发展,继续从事绘画创作,她擅长油画,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油画技巧,在我们那个小圈子里很受赞赏。”
寻亲团队成员小赵说:“周女士,您别急。像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城市艺术氛围都很浓厚,我们先联系这些城市的艺术院校、画廊以及画展组织方,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您再仔细想想,阿琳在北京进修时,有没有提到过一些特别的老师或者展览,或者她回来后有没有可能和以前的画友联系呢?”
周女士思索片刻后说:“她在北京进修时,好像提过师从一位很有名的油画家,叫李教授,但我不知道是哪个学校的。至于以前的画友,大家后来联系都不多,不过我可以再试着问问。”
成员小钱回应:“好,我这就去收集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城市相关艺术机构的联系方式。”
小钱很快整理好联系方式,寻亲团队开始逐个联系。小赵联系了北京的一所知名艺术院校:“您好,请问是 xx 艺术院校吗?我们在寻找一位叫阿琳的油画创作者,她擅长融合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油画技巧,曾在贵校进修,师从李教授,您这儿有相关信息吗?”学校工作人员说:“我们学校叫李教授的老师有好几位,不太确定您说的是哪位。您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或者我在学校内部帮您打听一下。”
小钱联系了上海的一家画廊:“您好,想跟您打听一下,贵画廊有没有代理一位叫阿琳的画家的作品?她擅长油画,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和西方油画技巧。”画廊老板说:“没印象呢,我们代理的画家众多,我可以在画廊内部问问,也帮您向同行打听打听。”
小赵联系了一圈后,暂时没有收获。这时周女士联系了几个以前的画友,其中一个画友说:“我好像听另一个画友说过,阿琳回来后在杭州参加过一个大型的油画展览,说不定在杭州的艺术圈子里能打听到她的消息。”
寻亲团队立刻将寻找重点转向杭州。小赵联系了杭州举办过那次大型油画展览的机构:“您好,我们在找一位叫阿琳的画家,听说她参加过贵机构举办的油画展览,她擅长融合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油画技巧,您能提供一些关于她的信息吗?”展览机构的工作人员说:“阿琳啊,有点印象,她的作品很有特色。但我们这儿没有她详细的联系方式,您可以问问当时和她一起参展的画家,他们可能更清楚。”
小赵按照工作人员提供的名单,联系了几位当时一起参展的画家。终于,有一位画家说:“阿琳啊,我知道,她现在在杭州的西湖区开了一间自己的画室,就在灵隐寺附近,具体位置不太清楚,但画室名字叫‘墨彩画坊’。”
寻亲团队带着周女士立刻前往杭州西湖区寻找“墨彩画坊”。在灵隐寺附近打听了一番后,终于找到了那家画室。周女士站在画室门口,深吸一口气,缓缓推开门。画室里,一位女子正专注地在画布上创作,正是阿琳。
周女士激动地轻声唤道:“阿琳……”
阿琳抬起头,眼中满是惊讶与惊喜:“周周!真的是你!你怎么找到这儿的?”
周女士走上前,紧紧抱住阿琳:“阿琳,这么多年没联系,我一直在找你。我太想你了!我们的画展还没办呢。”
阿琳眼眶泛红:“我也是啊,周周。回来后,忙着创作和画室的事情,和大家联系就少了。画展的事儿,我也一直惦记着呢。”
周女士松开阿琳,说道:“你这画室看起来很不错啊。我听画友说你参加了那个油画展览,就一路找过来了。你在北京进修肯定收获很多吧?”
阿琳笑着说:“是啊,收获特别大,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作品,对我的绘画风格影响很大。你呢,这些年绘画水平有没有提高呀?”
两人坐在画室里,开始分享这些年各自的绘画经历和创作心得,笑声和对未来画展的憧憬充满了整个画室。
随着周女士和阿琳重逢的故事播出,寻亲节目在绘画爱好者群体中收获了大量好评,更多绘画爱好者向节目组求助,希望找到失散的画友。这一次,节目组收到了一位叫孙大爷的求助。
孙大爷满是感慨地说:“我要找我在戏曲社团认识的老伙计阿强。我们年轻的时候一起在戏曲社团唱戏,我唱老生,他唱小生,那时候我们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在周边地区演出可受欢迎了。后来因为一些变故,社团解散了,我们也各自分开。刚开始还偶尔联系,可后来就渐渐失去了音讯。我只知道他可能还在附近的城市生活,继续从事与戏曲相关的工作,也许是在某个戏曲剧团里,也许是在教戏曲,他对传统戏曲的唱腔和扮相特别有研究,还会自己改良一些戏曲曲目。”
寻亲团队成员小徐说:“孙大爷,您别急。我们先联系周边城市的戏曲剧团、戏曲学校以及一些戏曲协会,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您再想想,阿强有没有特别擅长的戏曲种类,或者他以前有没有提过想去哪个剧团发展呢?”
孙大爷想了想,说:“他特别擅长京剧,对梅派唱腔研究得很透彻。以前他提过很欣赏市京剧团的表演风格,说不定会去那儿试试。”
成员小孟回应:“好,我这就去收集周边城市相关戏曲机构的联系方式。”
小孟很快整理好联系方式,寻亲团队开始逐个联系。小徐联系了周边一个城市的京剧团:“您好,请问是市京剧团吗?我们在寻找一位叫阿强的戏曲工作者,他擅长京剧,对梅派唱腔很有研究,还会改良戏曲曲目,您这儿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剧团工作人员说:“我们剧团人员流动比较大,我不太确定有没有这个人。我在剧团内部问问,有消息了给您回复。”
小孟联系了一家戏曲学校:“您好,想跟您打听一下,贵校有没有一位叫阿强的老师,他擅长京剧,对梅派唱腔特别有研究,还会自己改良戏曲曲目。”学校工作人员说:“没印象呢,我们学校老师众多,我可以在学校里问问其他同事。”
小徐联系了一圈后,暂时没有收获。这时小孟联系到一个戏曲协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说:“阿强啊,我好像有点印象。之前有个对梅派唱腔很有见解的人来参加过我们协会组织的研讨会,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阿强。你可以问问经常组织戏曲研讨会的老张,他可能知道。”
小徐赶紧联系老张,小徐客气地说:“张老师,您好,我是寻亲节目组的,我们在找阿强,听说您对戏曲圈的事儿很熟悉,您知道阿强在哪儿吗?”
老张想了想说:“阿强啊,我记得。他现在在隔壁市的一个民营京剧团里,好像还担任唱腔指导呢。那个剧团叫‘风华京剧团’,就在隔壁市的文化艺术中心附近。”
寻亲团队带着孙大爷立刻前往隔壁市寻找“风华京剧团”。在文化艺术中心附近打听了一番后,找到了剧团的排练场地。孙大爷走进排练厅,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指导演员唱腔,正是阿强。
孙大爷激动地喊道:“阿强!”
阿强转过头,眼中满是惊讶与惊喜:“老孙!真的是你!这么多年没见,你怎么找到我的?”
孙大爷走上前,紧紧握住阿强的手:“找你可不容易啊,多亏了寻亲节目组。这么多年没联系,我可惦记你了。咱们以前唱戏的日子,真是让人怀念啊。”
阿强感慨地说:“我也是啊,老孙。社团解散后,我就一直在找能继续唱戏的地方,后来就到了这个民营剧团。你呢,这些年怎么样?”
孙大爷笑着说:“我啊,年纪大了,唱戏也唱不动了,但心里一直想着你和咱们以前唱戏的事儿。你现在在这儿当唱腔指导,肯定带出不少优秀的演员吧?”
阿强笑着点头:“还行吧,看到这些年轻人对京剧感兴趣,我就阿强笑着点头:“还行吧,看到这些年轻人对京剧感兴趣,我就想着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他们。这些年,我也一直在琢磨改良一些京剧曲目,想让京剧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吸引更多人关注咱们的传统戏曲。”
孙大爷欣慰地说:“你做得对,传统戏曲想要传承下去,就得与时俱进。你是咋想到改良曲目的呢?”
阿强拉着孙大爷坐在一旁,说道:“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的文化种类多,娱乐方式也丰富,传统京剧的一些表现形式对他们吸引力不够。所以我就想着,能不能把现代的一些音乐元素、故事题材融入京剧里,让它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新的活力。比如说,我把一些经典的诗词故事改编成京剧唱段,用新的编曲方式来呈现,年轻人听了反响还不错。”
孙大爷听了,连连称赞:“哎呀,阿强,你这想法真不错。咱们那时候唱戏,就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虽然经典,但时代在变,确实得有点创新。你给我详细说说,你都改良了哪些曲目?”
阿强兴致勃勃地说:“就拿《满江红》来说吧,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诗词。我把它改编成了京剧唱段,在唱腔上,保留了梅派的婉转细腻,又加入了一些激昂的高音,来突出岳飞那种壮志豪情。在编曲上,加入了现代的鼓点和管弦乐,增强节奏感和气势。还有《木兰诗》,我把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编成京剧,在扮相和表演形式上做了些创新,让木兰的形象更鲜明生动。”
孙大爷听着阿强的介绍,不住地点头:“听你这么一说,我都迫不及待想听听了。你这改良,既保留了京剧的魂,又有新的创意,肯定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对了,那你在教学生的时候,他们学这些改良曲目上手快吗?”
阿强笑着说:“一开始有些难度,毕竟传统京剧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就不好掌握,再加上新的元素,他们得花些时间适应。但这些年轻人都很有热情,学得也认真,慢慢就找到感觉了。而且他们还能给我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我们一起琢磨,对改良也有很大帮助。”
孙大爷感慨道:“看到你在戏曲传承上做得这么好,我真高兴。咱们这一辈人,就盼着传统戏曲能一直传承下去。我虽然唱不动了,但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你这儿要是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