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明:爹,造反不是你这样造的! > 第402章 朱允炆:我也加一把火!让朱允熥无路可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2章 朱允炆:我也加一把火!让朱允熥无路可走

贸易衙门这事儿,很快就跟长了翅膀似的,飞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茶馆里,几个闲汉正嗑着瓜子,唾沫星子乱飞:“哎,你们听说了吗?贸易衙门的生意,黄了!”

“咋黄的?前阵子不是还挺红火的吗?”

“嗨,还不是让人给搞了!听说啊,有人走私,把贸易衙门的生意都给抢走了!”

“这谁啊,这么大胆子?敢跟朝廷对着干?”

“谁知道呢!反正啊,这回安国公怕是要栽了!”

……

朝堂上,大臣们也是议论纷纷。

“这贸易衙门,可是皇上钦定的,怎么会出这种事?”

“是啊,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还不得龙颜大怒?”

“我看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肯定有人捣鬼!”

“谁捣鬼?谁敢捣鬼?不要命啦?”

“……”

汪广洋府邸,书房内。

汪广洋、胡桢、吴沉三人相对而坐,脸色都有些凝重。

“广洋兄,这事儿,你怎么看?”胡桢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汪广洋捻着胡须,沉吟道:“依我之见,这事儿,八成是走私闹的。”

吴沉点了点头:“我也这么觉得。这几年,海禁虽然严了些,但走私一直没断过。只不过,以前都是些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这次,怕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把事情搞大了。”

胡桢皱了皱眉:“这走私,可不是那么好禁的。前元的时候,就是因为走私猖獗,才导致海禁名存实亡,最后连江山都丢了。”

汪广洋叹了口气:“是啊。这走私,就像是野草,烧不尽,吹又生。想要彻底根除,难啊!”

吴沉说道:“其实,百姓们也苦啊!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他们总得找出路啊!”

汪广洋点点头:“所以,还是得疏导。一味地堵,是堵不住的。”

胡桢说道:“广洋兄,那你说,咱们现在该怎么办?”

汪广洋想了想,说道:“这事儿,咱们不能袖手旁观。这样吧,咱们联名上书,请皇上严查走私,同时,也建议皇上适当放宽海禁,给百姓们一条活路。”

胡桢和吴沉都表示赞同。

……

淮王府,正厅内。

刘三吾、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也在议论着贸易衙门的事情。

“这贸易衙门,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怎么会突然之间,就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刘三吾一脸忧虑地说道。

方孝孺皱着眉头:“是啊。听说,是因为走私猖獗,导致贸易衙门的生意一落千丈。”

齐泰冷哼一声:“这帮奸商,真是胆大包天!竟然敢跟朝廷对着干!”

黄子澄说道:“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背后,说不定还有更大的黑手。”

朱允炆坐在主位上,听着众人的议论,脸上却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他心里清楚,这事儿,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目的,就是为了打击苏尘,削弱吴王的势力。

“诸位,你们说,这事儿该怎么办?”朱允炆缓缓开口,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刘三吾说道:“殿下,依老臣之见,应该严查走私,打击那些不法商人!”

方孝孺也说道:“是啊,殿下。这走私,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损害了朝廷的利益,必须严惩不贷!”

齐泰和黄子澄也纷纷表示赞同。

朱允炆摇了摇头:“严查走私,固然重要。但是,光靠查,是查不完的。咱们得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走私?”

众人一愣,都有些不解。

朱允炆继续说道:“依本王看,这走私猖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产量不够。”

“产量不够?”众人更加疑惑了。

朱允炆解释道:“你想啊,这外洋商人,大老远地跑到咱们大明来,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买东西?可是,如果咱们的作坊,生产不出足够多的货物,他们买不到东西,自然就会想别的办法。”

“这别的办法,就是走私。”

众人听了,都觉得有些道理。

刘三吾说道:“殿下,那您的意思是……”

朱允炆说道:“本王的意思是,咱们应该下令给各地的作坊主,让他们抓紧生产,提高产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外洋商人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私问题。”

众人听了,都觉得朱允炆说得有道理。

“殿下英明!”刘三吾带头说道。

“殿下英明!”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朱允炆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他知道,自己这一步棋,走对了。

只要让各地的作坊主都忙起来,他们就没有时间去搞走私了。

而且,这样做,还能给苏尘添堵。

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

很快,朱允炆的命令,就传达到了江南各省。

各地的作坊主,接到命令后,都有些慌乱。

“这……这怎么回事?怎么突然之间,就要咱们提高产量了?”

“是啊,这产量,是说提高就能提高的吗?咱们的机器、人手,都是有限的啊!”

“这可怎么办?要是完不成任务,朝廷怪罪下来,咱们可担待不起啊!”

“……”

就在作坊主们焦头烂额的时候,李善长的党羽,又开始行动了。

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朝廷之所以要提高产量,是为了征收更多的税。

“听说了吗?朝廷要加税了!”

“什么?加税?加多少?”

“这谁知道呢!反正啊,这回咱们怕是要大出血了!”

“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

这些谣言,很快就传遍了江南各省。

作坊主们听了,更加恐慌了。

他们纷纷减少产量,甚至停工观望。

这样一来,贸易衙门的货源,就更加紧张了。

走私,也更加猖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