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妙法莲华经 > 第5章 第5集《妙法莲华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第5集《妙法莲华经》

我们看第三大科,经文纲要。

古德对本经在整个修学当中的定位讲一句话,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所以本经的修学就是引导所有的菩萨能够直接地趋向佛道。当然,在大乘的经论当中,我们要趋向佛道,很重要的因地,就是我们必须跟中道实相相应。因为这个佛道的庄严是真空妙有的。当然,果地是真空妙有,因地也一定是要跟真空妙有相应。

“真空妙有”这四个字,有两种情况可以修学:

一个叫做圣位的菩萨。如果你是一个初地以上的菩萨,你证得破无明、证法身,所以你是很自然地能够“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如果你是法身菩萨,你就不需要修《法华经》了,你直攻《华严经》,在事修上开始修波罗蜜,次第地从初地到二地,从二地到十地,就如蕅益大师说的:“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所以,圣位的菩萨,中道实相对他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对我们凡位的菩萨,中道实相就很困难了,因为我们的心是有所得,有所住。我们修一个法门,可不是无住的时候生心,我们是有住生心。比方说,我们一般的情况,顺境的时候我们会喜欢因缘所生法,因为你这个因缘法得自在。你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你会落入因缘果报的法则,开始“我要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这时候你有很多理想抱负的。我们会在顺境的时候堕入有相这一块。但是,人世间不是永远顺境,因为你的业不是一天到晚造善,你还得造恶嘛。所以当我们罪业起现行,逆境的时候,身体有病痛或者人事不顺的时候,开始就把心收起来了。

这个因缘所生法,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惹的,所以就开始修空观了。观察这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把心收回来,安住一念的空性。这个时候,就会暂时跟因缘法做切割。这个可以理解,因为有很多事超越我们凡夫的范围。当然,有些人念佛也是可以。总而言之,不管你安住佛号、安住空性,我们面对因缘所生法,的确有很多的超越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只能够祈求加被。

所以,我们凡夫的内心活动只有两种情况:要么顺境,堕入有相行;要么遇到逆境,就把自己关起来,安住孤独,享受寂静,就是安住空性。我们凡夫没有“中道”这两个字,没有。比如说,你有没有办法面对一切有情、面对逆境的时候不迷、不取、不动?没法子!所以我们凡夫的困难就是只能怎样呢?在成佛之道叫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通过一种回向的方式。这样佛道对我们就相当遥远了,我们没办法进入成佛的核心,只是在外围修资粮,然后通过回向。那佛道对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我们走上一个缘起的远路了。

还好,佛陀说了《法华经》!

我们对因缘法不能真空妙有,我们要么空,要么有。在空有中游动的时候,《法华经》告诉我们,你喜欢空也好,喜欢有也好,照做,但多一道程序:修学理观。通过《法华经》的理观,通过这种理观的真实法门,能够把前面的权法整合起来,叫做一佛乘。

我们凡夫的个性的确是不太一样。有些人是悲增上菩萨,喜欢跟众生接触的,所以他觉得行菩萨道就是:什么叫道场?工作就是道场!这种人也是有。他喜欢以福德资粮为他的主修。有些人喜欢修空性。什么是道场?在佛堂才是道场!他在佛堂里面安住一切法空,他觉得这个就是我的道场。

这些都没关系,只是请你加一个《法华经》的“妙法”进去。把妙法放入心中以后,你修的所有的法门,全部把你引导到菩提道上。《法华经》就有这个本事!你修的是人天乘,你修的是二乘的空性,你修的是菩萨道,都没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没学《法华经》,成佛之道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三阶段。我们一般可能就是先修人天乘,然后在人天果报里面享受一下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来觉得不对了,这个富贵有过失,开始发出离心,修空性,从安乐道到解脱道;最后再慢慢慢慢到菩萨道。

所以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你不学《法华经》,成佛之道对你来说是三个阶段。你学《法华经》,一次到位,只有一件事情就好了。你现在可以同时修安乐道,你也可以同时修往生之道,你也可以同时修成佛之道。所以《法华经》提供的是一种有效率的修学,你一点时间都不会浪费。

你说,我现在是要拼往生了。没错!还不耽误你往生。你佛号照念,你往生的资粮照资粮。但是你修《法华经》以后,到了极乐世界,你跟一般人不一样,你跟没有学《法华经》的完全不一样。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才知道《法华经》的殊胜。你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法华经》,等到你开始学到后半段的时候就知道了,所以《法华经》它的真实在后半段。一般你只要从安乐道到解脱道以后,那《法华经》就分高下了。

但是诸位!你不能等到那个时候才想到要修《法华经》,那就来不及了。所有的修学都要从因地栽培。如果说现在不播种,我们明年就没有稻米可以吃的了。就是说,我们花同样的时间,花同样的精神体力念一句佛号,它给你创造三种功德。你通过《法华经》,这个佛号会让你得到安乐、让你往生,又可以带你成佛。这个就是妙法,完全不障碍你的任何方便法门。所以,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只要把妙法放进去,它就是一个成佛之道。所以,我们今天开始正式讲到妙法的修学,这个妙法应该怎么启动。我们下一个主题“修学宗旨”中就会讲到。

叁、经文纲要 分三:甲一、总标;甲二、别明;甲三、结示

我们先看第三个,经文纲要。前面是解释经题,把什么是妙法、什么是莲花的关系说了。我们现在来看看本经的结构,就是本经是怎么诠释妙法的。

甲一、总标。

我们先看第一段。

经文二十八品,智者大师分为三分: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宗。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

本经总共有二十八品。所有《法华经》的注解,那最圆满的就是智者大师了,《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他老人家把《法华经》作三大科:第一个序品,就是序分。初品就是<序品>,就是序分。从<方便品>到第十七品的<分别功德品>的第十九行的偈颂为止,总共有十五品半,这是本经的正宗。从这个偈颂之后到二十八品,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分。先把《法华经》切成三块。

但是,这样子只是一个粗略的分判,不是智者大师的本意。其实智者大师的本意,我们采用的是后面这一段,就是详细的分判。前面这个是粗略的分判。

那么什么是详细的分判呢?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说明。

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近显远。

天台智者大师他高明的地方,是他的那个判教判得好。他先把《法华经》切成两块。从哪里开始切起呢?从“如是我闻,一时”,就是在那个当下。那么这个“一时”,天台智者大师就是,当下的一念,他切成两块:一个是修一佛乘之因,就所谓的佛陀的智慧;第二个是修一佛乘之果,就佛陀的法身功德。

那么他为什么在“一时”的时候切成两块呢?因为《法华经》的特点叫做因果同时。诸位!你现在修《法华经》可能没什么感觉,可能你到极乐世界才感觉到:哇!还好,我当初在做人的时候修了这部经,我跟其他的同辈比,进步很快。其实不是。你现在的因地已经开始酝酿。为什么《法华经》叫做莲花?莲花它是含苞待放的时候它就有莲子,但是看不到。它必须怎么样?花开莲现。花开莲现就是你看得到,但是它含苞待放的时候,它莲子就存在了。也就是说,莲花的特色,花果同时。那么本经也是这样。本经它是前面十四品从初品到<安乐行品>,是修成佛的因地,修一心三观。后面的从这个<从地涌出品>,到<普贤菩萨劝发品>,叫做一佛乘之果,叫做一心三德。

诸位!当你修一心三观启动的时候,你的生命就产生了变化。我们的生命本来是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开始修的时候,生命就开始反转,它有一种力量从烦恼障、业障、报障慢慢地把你带到法身、般若、解脱。也就是说,因地修学,果地就启动。所以智者大师认为说,前半段的一佛乘之因跟后半段的一佛乘之果,这两个科判是同时启动的,所以他在“一时”的时候就分成两大部分。前面是“约迹门开权显实”,约着佛陀一代时教里面所说的法来讲到佛法的真实义,开三乘的方便,显一佛乘的真实,就从初品到<安乐行品>。从第十五品的<从地涌出品>到后面,是“约本门开近显远”,约佛陀的法身,来展现佛陀的法身的功德。因地跟果地是同时的,所以它切成两块。

我们再看它详细的区分。除了两块以外,它这个前面有序、正、流通,后面也有序、正、流通。我们往下看。

本迹各序、正、流通:初品为序;方便讫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正;法师讫安乐乐行为流通。涌出讫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为序;从佛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偈为正;此后尽经为流通。

智者大师是把本经二十八品先切成两块,初品到十四品是“约迹门开权显实”;十五品到二十八品,“约本门开近显远”。这两个又各有序、正、流通。

比方说前半的迹门。迹门当中,当然初品就是<序品>,序分;从<方便品>到第九品的<授学无学人记品>,这是迹门正宗;从第十品的<法师品>到<安乐行品>,这是迹门流通。

我们看本门,从法身的功德来说。从第十五品的<从地涌出品>,到“弥勒菩萨问斯事已”这个偈颂,“佛今答之”,共半品,为序;从“佛告阿逸多”以下到第十七品的<分别功德品>,这是正宗;后面其他的到二十八品,都是流通分。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在引导我们凡夫时,因为我们凡夫是摇摆的,一下子空、一下子有,所以,佛陀用两件事情来引导我们:

第一个,佛陀的智慧,让我们先修佛陀的智慧。就是说,我们现在没有佛陀的功德,但是先养成佛陀的思考模式。就是说,咱们现在什么波罗蜜也做不来,但是你现在第一件事情,先把自己投生在佛陀的家族,就是成就佛种。如果你不这样做,等到你变成二乘种性,要再回归就晚了,因为你变成定性声闻。

成佛之道,在凡夫位是很关键的,因为你入了圣位那就很难改变了,那没办法改变了。因为你定性以后,你法执就很重了。所以诸位!凡夫是一个最苦恼的地方,但是从成佛之道,也是最关键的时候,因为你今天所采取的方法会影响到整个后面的四圣法界的快慢。我们不希望为了成就一个空性的功德而留下后遗症。就是,我要从A到c,当然我们也是要从A先到b再到c,但是我从A到b的时候不能产生障碍,不能障碍我b到c,不能障碍我后半段。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你从解脱道到菩提道一定会产生障碍。你没有那个智慧入佛的知见,你只能选边站,你只能要么有,要么空。

诸位!从空性要出来。我跟你讲实在话,一个人从有入空是很容易的。因为有相的因缘果报,你稍微有点智慧的也知道,人间的快乐有很多问题,“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你不一定要学太多经典,你就一般的常识来看人世间,人世间的快乐带来的后遗症太大了。所以从有入空其实不难。

但是,从空到中道这非常困难。因为一个人入空以后,那叫一个涅盘寂静乐,但是他将永远失去诸佛的功德庄严,就像本经的舍利弗一样。刚开始在<方便品>的时候,他也是向佛陀质疑:我等同入法性,佛陀你讲空性的时候,我在场,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都在场,所谓的三乘共坐解脱床,为什么我证得的空性,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能够一天到晚在山上观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只能够涅盘寂静。为什么我证得空性,我只得到寂静?为什么文殊菩萨证得空性,他能够月印千江、百界作佛?舍利弗在本经里面向佛陀质疑,意思就是说佛陀您老人家是不是不公平?佛陀说,这个不能怪我。同样的空性,人家要多修一个妙法。譬如大雨,大雨普降大地,你一个小草吸的水是小,一棵大树吸的水是多。这不能怪大雨不公平。我也是同样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么为什么文殊菩萨听到这句话他能够真空妙有,你们听到就只看到空而已?因为少了一道妙法这个程序。

诸位!为了我们以后的菩提道,我们必须要先打预防针。在整个《法华经》里面,蕅益大师的结论就是,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我们要把所有的因果拉到一念心性来修学,这就对了!一念心性就是妙法。你的往生之道怎么修?不是从因缘上修。从因缘上修,那你的生命就很多片段了。我们应该在一念心性提起佛号,在一念心性往生,在一念心性修六波罗蜜。

为什么要把“一时”分成两块?这个“一时”就是一念心性!就是说,我们同时在一念心性修一心三观,同时在一念心性成就一心三德。这个就是整个《法华经》为什么要分两块,就是一个强调妙因、成佛之因,一个是妙果,妙因妙果会归到不离一心。

这个是整个本经的科判,智者大师的科判。从老人家将近两千年前判教以后,没有人能够改这个科判。就是从一心开出二门,一个是一佛乘之因,一个是一佛乘之果。

甲二、别明。

我们看它的个别说明。

本经第一品当然是<序品>。<序品>有通序跟别序。通序就是正信序,就是讲到六种成就,讲到佛陀说法的时间、处所、与会大众等等,来取信后世。

别序就是关键了。发起序,就是本经是怎么发起的。本经的发起很特别。我们的<序品>有一个主题叫做放光现瑞,其实本经也可以说是无问自说了。诸位!凡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用力很少、效果很大,大到你没办法想象,一般都是无问自说,比方说净土。

净土法门也是啊。你是一个业障凡夫,佛陀是万德庄严,这两个距离这么远,靠一句佛号,“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不可思议!我们靠这句佛号能够受用弥陀的功德。所以这些法门没有人可以问,这是净土妙门不可思议,“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只能佛陀无问自说。

本经也是一样,《法华经》也是无问自说。佛陀讲完《无量义经》以后,老人家本来讲完经是要散会的,但是老人家不走,不久以后还入定,入了无量义处三昧。弟子们一看,欸,佛陀没有走,肯定有事情。大家都不敢走。这个时候佛陀从白毫放光,然后现出十法界——众生法界、佛法界的因缘果报。大家就开始很奇怪,佛陀这件事是为什么呢?大家就请弥勒菩萨去问。本来要问佛陀,佛陀在入定,也不好干扰,就问文殊菩萨。两个菩萨就对话了,就带动了本经的序分。所以,其实本经的发起序,佛陀没有说话,但是佛陀做了一个动作,叫做放光现瑞,现出种种瑞相。这样子,就带动了本经的发起序了。

弥勒跟文殊菩萨两个互动以后,最后当然还是要佛陀亲自说明。佛陀一出定以后,就讲<方便品>了。<方便品>以后就是有“三周说法”,面对三种根机。

第一个是“法说一周”,就是<方便品>。法说一周,就是直接用法的本体来表达妙法,表达一心三观。这个时候利根得悟,只有舍利弗开悟,那么佛陀为他授记。就讲到一心三观。这个地方等于是<方便品>跟<譬喻品>的前半段。

从三、四、五、六这四品,<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这是“譬说一周”。佛陀用种种的譬喻,用简单的譬喻来开显这种玄妙的一心三观。这个时候有四大弟子: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须菩提尊者、迦旃延尊者,这四大弟子开悟。这是中根得悟。

我们再看下根。下根有第七的<化城喻品><五百弟子授记品>跟<授学无学人记品>。佛陀发觉,讲道理有些人是听不进去的,佛陀只能讲感情。晓之以理,不通,就动之以情。讲感情当然就要讲因缘所生法了。你只是讲那些超越因缘的东西,有些钝根人你没办法感动他的心。佛陀说,我讲的法你不要不相信;过去我在大通智胜佛的时候,我就带你们学过《法华经》了,你们都忘掉了。佛陀就把过去的情况讲出来,来启发大家的忆念。哦,最后下根也开悟了。

所以,佛陀在宣扬妙法时是三阶段:一个法说,第二个讲譬喻,第三个述诸因缘。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听《法华经》,诸位!如果你听得没有感觉,那我就不知道怎么样。如果你稍有感觉,你就不是这一生才听的了,绝对不是!你今生叫做复习,是把它重新地,就像印刷一样,在这复习。释迦牟尼佛也是对下根人说,你过去跟着我在大通智胜佛的时候就学过了,就讲因缘说。

到此等于是整个迹门的正宗,三周说法就结束了。

后面的<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安乐行品>就是流通,说明受持、弘传本经的功德。到此整个开显佛陀的智慧圆满。

那么,中道实相不能只靠智慧,还要靠功德来鼓励你,还有些事相的功德,所以佛陀开始把他的功德显出来。佛陀当然不好意思自己去无缘无故地显功德,佛陀就叫他的弟子从地涌出。

其实佛陀讲完<安乐行品>的时候,该讲的道理都讲完了,但是佛陀要鼓励大家修佛陀的智慧。说,你们修佛慧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时候突然从大地里面涌出无量功德庄严的大菩萨。这些阿罗汉一看,吓到了:哦,这些是不可思议!阿罗汉,虽然他的功德不大,诸位要知道一个,佛法的功德叫做佛佛道同。你只要证入圣道,对于高阶的功德,你会知道它是真实的,是不颠倒的,只是我做不到而已。如果你会对初地菩萨质疑,那表示你没有入圣位。只要你入圣位,你看到高阶的功德,一定会认同的。所以,阿罗汉虽然没有证得法身的功德,但是他知道这个功德跟他是一条线的。所以他欣求好乐说,你们是怎么来的?这些法身菩萨说,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

舍利弗尊者一想,怎么可能!释迦牟尼佛今生就跟着我们,同一个时代。他老人家就是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就陪着我们四十年,然后就是跟我们一样,人生八十岁,怎么可能度化你们这些大菩萨呢?

佛陀就讲<如来寿量品>,就跟弟子说,你看到我的身体,那是我的一小部分而已,我真实的身体那叫一个法身常住。这个时候开显佛陀无量功德的法报二身,所谓的开迹显本。这个时候佛就要我们开始分别功德,这个法身的功德,而且重点在<随喜功德品>。

诸位!我们修中道实相,除了智慧以外,我们的愿力很重要,你要发愿。不是说有智慧就好,不可以!当然,你修小乘法就不需要发愿。小乘法观一切法空了,空、无相、无愿。大乘佛法的特别就是,它智慧跟愿力是不可以切割的,中道实相一定要发菩提愿,菩提愿也一定要中道实相。当我们走上大乘佛法的时候,观照力跟誓愿力就没办法切割了。菩提心跟正知见,这个没办法切割。少了一个,另外一个就没有意义了,另外一个也就不圆满了。

那怎么办呢?我们做不到,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一念的随喜!所以这个第十八品很重要。就是说,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来看佛陀的功德呢?前面的十四品讲到佛陀的智慧,一心三观,我们还勉强可以操作;但是佛陀讲到普门示现,他后面引用很多菩萨,什么妙音菩萨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我们凡夫看得是目瞪口呆啊!那我们能做什么事呢?我们可以做一件事情:一念的随喜,随喜赞叹!所以后面的就是强调<随喜品>。

那么这个时候,从<从地涌出品>的后半段到<如来寿量品>,到<分别功德品>前段,就构成本门的正宗分。从<分别功德品>后段到<常不轻菩萨品>就是本门的流通分,这当中包括<如来神力品><嘱累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

当然,它的正宗主要有两块了:一个是三周说法,就是佛陀通过三阶段的说法来开显佛陀的智慧;后半段就讲到菩萨的功德,法身的功德,让我们信解随喜。这个就是整个本经的结构。

甲三、总结。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总结。先看第一段。

一、此经始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

蕅益大师整个科判讲完以后,他老人家总结说,此经从<序品>到第十四的<安乐行品>,就是前半段,佛陀“破废方便”。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并没有讲一心三观的妙法,佛陀是讲三乘的教法,讲到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他说,欸,你们就用凡夫的知见去修就好。你用凡夫的知见修四谛、十二因缘,就能够成就空性;你用凡夫的知见修六波罗蜜,你慢慢地就能够走上菩萨道。佛陀叫做方便说。就是说,你不一定要跟我是同一个家人,你是住在房子外也没关系,你是一个乞丐也没关系,你不想回家也没事,但是你就做三件事,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就会进步。这个是方便法门。

其实,作为一个乞丐,你要快速成佛,不是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要先回家,要先站在佛陀的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我们下一堂课会说到,先回家,再来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才是对的。

佛陀在《法华经》之前,当然是为实施权、开方便门,对不对?到了法华会上就是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中道的实相、一心三观的思想。也就是佛陀讲到跟弟子之间的实因实果,跟师门的权因权果。

佛陀一开始是讲权因权果。就是说,你一个凡夫业障很重,没关系,你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盘,了生脱死,你修六波罗蜜可以成就功德庄严。佛陀先为实施权,就是权因权果。

到了法华会上讲实因实果。就是说,其实修行没有那么多的复杂,什么三乘的果位,其实就是成佛之道。这些是佛陀在成佛之道过程当中设立了三个休息站,如此而已。都是一条路的。不是说,你修二乘往左边走,你修大乘往右边走。不是的。成佛之道是一条线的,只差在是三百由旬还是五百由旬。就是说,你就算走错了,其实也没白费,但是要把你拉出来,是有困难,如此而已。

所以,前面是讲权因权果,为实施权;最后讲实因实果,讲一佛乘的思想。所以整个前面的十四品,文义虽然广泛,讲到三周说法,但是撮其枢要,其实就是成就成佛的正因,建立一心三观的思想,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先把因地拉正了,“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因是主要,当然它也讲到佛陀的果地功德,但是它是兼带的。所以前段是迹因迹果,约着迹门来谈佛陀的智慧。这个前半段是这样子的,它主要的是因地,成就因地。

我们看下一段。

二、从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也。

看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法身菩萨一出现以后,这个时候佛陀要显他的功德了:你看我,你们以为我只是像你们大阿罗汉,准备入涅盘,那可不是啊!佛陀把他长远成就的法报二身现出来,到最后的<普贤菩萨劝发品>,叫做开迹显本,把一期的应化身这个面貌打开,显出法身的功德。“废方便之近寿”,废除这个所谓的近寿,就是指示现生老病死、八十岁寿命的丈六比丘相,开显常住久远的法身的功德。所以这段“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

就是说,佛陀是一开始先讲权因权果,一开始佛陀先从本垂迹,就是权因权果,从本垂迹。佛陀要陪伴我们成长,他老人家如果现出法身,那么这两个身.就落差太大了。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呢?要“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但是“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满足众生的因缘,所以就现出丈六比丘相。一开始就是现出权因权果,为实施权,就是从本垂迹。最后重点在于成就我们的实因实果,开迹显本,真正的目的是显成佛的实果。所以,后半段是“果正因傍”。后半段是讲到果地的功德,因地是兼带的,这就是所谓的本因本果。就讲到法身的功德,约佛陀的法身开显功德。

我们学完《法华经》以后,会知道两件事情:第一个,什么是佛陀。我们以前学佛法,那叫一个瞎子摸象。莲池大师说,不学《法华经》之前,叫瞎子摸象。欸,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陀?各说各的。读阿含经的人说,佛陀是怎么样;学般若经的人说佛陀就是无相。反正你读以前的经典,你找十个人来说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陀的功德,十个人讲十个,全部是片段的认知。你看瞎子摸象,他摸到头,大象是圆的;摸到脚,说大象是直的。你学《法华经》以后,全面看到佛陀的智慧跟佛陀的功德,第一件事情,了解什么是佛陀?什么是佛陀的智慧?第二个,他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怎么做?你怎么踏出第一步?

所以整部《法华经》就做两件事情:你可以全面地了解什么是佛法,它有权实二法;什么是佛陀的功德,迹本二门。当然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做到。就算我现在不能完全做到,但知道我怎么去踏出第一步,我怎么去随顺悟入。就是,我心里面都是污泥,但没关系,我现在先种一朵小莲花。如果佛陀是莲子,叫做花落莲成,至少我现在开始栽培莲花。所以说,我们学《法华经》就是真实地、全面地了解佛法跟佛陀的功德;第三个,我们开始踏上第一步。整部经的结构就是这样子。

下一堂课是关键了,修学宗旨,怎么成就妙法,怎么成就心中的莲花。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