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妙法莲华经 > 第61章 第61集《妙法莲华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章 第61集《妙法莲华经》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二十七面,我们看己三的“如来述成”。

这一科是譬喻说里面的第三个,〈药草喻品〉。〈药草喻品〉等于是在约迹门开权显实。

佛陀的智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权法的智慧,一种是实法的智慧。什么叫权法的智慧呢?就是事修的因缘。佛陀开示我们人天乘的三皈、五戒、十善跟三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为了满足众生的需求,佛陀讲出了十法界的修因得果。所以,事修的特点是根据我们的有所得心安立的。就是,事修,你要有所得,你要透过对教法的信解、发愿来努力地去修学。修学以后你能够怎么样?修因得果。比方说你修四谛,你得到阿罗汉果;你修十善,就得到天上的果报。所以,事修的特点就是让我们生命增上。你为什么修学佛法?你当然是想改变自己,你希望你的来生比今生好,所以你才修学佛法。所以事修就是从因果上让我们建立一种增上的力量。

实法就不一样了,实法强调的是一种理观的智慧。它不是在修因得果,它可以说是超越因果。它等于是在观照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重点在观照,安住,就可以了。因为心性它没有增减,你不可能说你今生的心性到了来生更大,不可能。你就是成佛了,你的心性跟现在的心性也是一模一样的,它没有增减、没有生灭。所以你不用去改变它,你只要怎么样?你只要观照它、安住它就可以了。

佛陀讲这个法门的意思是,本来权法跟实法是要同时操作的。就是你从学佛开始,增上的时候你就是要安住,安住的时候你就得增上。就好像前面的〈信解品〉,这个穷子回家以后,他就必须要回归家庭才可以工作的。他在工作当中,他又同时回归家庭,回归家庭同时也工作。本来回家跟工作是同时操作的。

但是,众生的根机当然不一样,所以〈信解品〉跟〈譬喻品〉主要是针对钝根声闻说的。你看〈譬喻品〉跟〈信解品〉,穷子回到家以后,他的父亲并没有马上要他回归家庭,先让他去扫厕所,扫完厕所再领知众物,再告诉他去统领库房的珍宝,最后再告诉他,父子相认而继承家业。

所以整个譬喻说的前两段,就是〈譬喻品〉跟〈信解品〉,强调“会权入实”,先修权法,先从因果上让他有所得,能够让他有自信,才不会看到他的父亲就恐怖疾走,就害怕逃走。你有点资粮力,你就比较敢去面对你父亲,比较敢面对佛陀,否则我们老是看到佛陀就怕,那就很难修学了。所以,佛陀为了要让这个穷子能够勇敢地面对佛陀,就先让他成就圣道,然后再让他安住心性、成就佛道。

但这不是佛陀所希望的方法,所以佛陀又讲出了〈药草喻品〉。〈药草喻品〉,佛陀的意思就是,你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工作,第一件事是父子相认。你回家以后,能够回归家族再去工作,你会更有自信,你的工作的胸量格局会不一样。所以佛陀讲〈药草喻品〉的意思就是说,理观跟事修是要同时操作的。他来补足前面的〈信解品〉跟〈譬喻品〉的不足。是这个概念。

我们看附表第十三的〈药草喻品〉释义。

我们先解释这个品目,把这个标题解释一下。看附表第十三。

一、解释品目

“药”有治病之功,“草”有受润之质。文中佛法教行善根为“药”,五乘众生,皆名为“草”。众生依佛法修行证果,犹如草木依土地雨水滋养生长,故佛说〈药草喻品〉。

〈药草喻品〉这个药是怎么样的说明呢?“药”,就是治病。这个药吃下去能够调治四大,能够治疗我们的病痛,这叫药。“草”,它没有治病的功能,但是它能够接受水的滋润而增长。它不像石头或者砂石,你水不管怎么滋润,它不会增长。草有受润增长的功能。

这表示什么呢?三乘佛法的教行,它所成就的出世的善根,包括出离心、菩提心,叫做药。就是你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会帮助你产生出离心、菩提心,这样子对我们心中三界的烦恼跟业力,对这种病痛有对治的效果,叫做药。

其实五乘的众生都叫做草。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草,但是草中有治病功能的叫做药,所以我们三乘人同时是草、同时是药。但是人天乘只能叫做草,它没有药的功能。所以药草就是包括五乘的善根,都叫做药草。其中三乘的善根,特别是草中又带有药的功能,叫药草。众生依止五乘佛法的修行证果,就好像草木依止土地的生长跟雨水滋润一样,它能够既生又长,故说〈药草喻品〉。

〈药草喻品〉当然主要讲两件事情。这个草,它生长在大地上,对不对?它为什么生长呢?当然是佛陀的法雨教化。你没有依佛法你怎么修学呢?雨水降下来以后,这个草木往上生长,就是事修,它得到它应该有的因果。但是它的根往下发展,它能够趋向真如,这强调理观。所以整个〈药草喻品〉讲到这个草木的善根,讲到两件事:第一个,向上增长;第二个,向下安住。就讲这两件事情。而这两个是同时具足相应的,同时发生的。讲这个观念。

我们看第二个,经文要义。

二、经文要义

本经前“法说一周”,上根舍利弗领解,佛即为述成,乃至授记。今“譬说一周”,中根四人信解,并自述“穷子之喻”,故佛今说〈药草喻品〉,以述成印可。

文中略有二义:(一)无差而差:一雨一地虽同,而三草二木,生长各异。喻佛教虽同,而五乘众生发心及善根有别。(二)差而无差:三草二木,种虽有别,同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谓佛教虽以五乘教法,普摄一切万行,而万行终归一心,所谓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彰显圆教统摄诸法,一心统摄万行。犹彼一切差别草木种子根茎枝叶,皆为一雨所润,皆以大地为所依故。

我们把整个〈药草喻品〉的经文大意做一个说明。本经在前面的〈方便品〉当中,佛陀是直接用法义来开显权实的关系,叫法说一周。那么从法义上得解的是谁呢?上根舍利弗尊者。所以佛陀马上为他授记。就是你只要具足理观事修,只要是安住真如而生起的修学,你就有成佛资格了。

到了譬说一周,中根四人信解,就是声闻四人,“并自述穷子之喻,故佛今说〈药草喻品〉”。穷子之喻就是说明自己的理解,从他自己的回家工作的事修,到最后继承家业的理观。所以只要你理观事修都具足了,佛陀也是述成印可。

对中根四人的信解述成印可以后,佛陀等于做了补充。就是说,其实理观事修是不可以分开修的,不能够说先工作再回家,这个是钝根人的修法。所以佛陀又补充了两个观念:一个是无差而差,一个是差而无差。

无差而差,它的重点在那个差字。无差就是同一片大地、同一味的法雨。为什么产生差别呢?那就是因为事修不同。你看,同一个雨水、同一片大地,但是孕育出三草二木,有小草、中草、大草,有小树跟大树。各自生长,比喻佛教当中虽然同样一念的中道实相的心性,但是五乘众生因地的发心,还有他对佛法领解的浅深有所差别,所以无差而差。这个当然跟你的环境、跟接受的教育有关系,所以从事修来说是无差而差。但是,众生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回光返照,就变成差而无差。不管你追求的是人天的快乐、二乘的涅盘或者菩萨的功德,只要你回光返照,就是同样一念心性。

所以“三草二木,种虽有别,同是一地所生”,同是中道的实相所滋润。佛教虽以五乘教法统摄一切的万法,但那是从事修的角度,一心开出万法。从理观的角度,其实万行是回归一心的,“所谓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只要你接受佛法,佛法迟早会让你成佛的,这种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只是迟跟早。就是说,你只要能够回到家,不管你是做什么工作,你迟早要继承家业。只要你肯回家,只要你愿意回到佛陀的大家庭。

当然,如果你放弃了佛法,你从今以后不再拜佛,不再学习教典,那你是离家出走,那这个例外。就是我不管你过去,佛陀的保证就是说,只要你肯努力,我不管你过去什么善根,你只要不放弃,在佛法不断地修学,你迟早会继承家业的,迟跟早而已。所以“彰显圆教统摄万法,一心统摄万行”,犹彼一切差别草木种子根茎枝叶的各自发展,“皆为一雨所润,皆以大地为所依故”。

我们从草木的生长来看,我们看草木的上半段是向上增长,那就是事修,叫做“近果说差别”。我们短时间来看到,你种的是葡萄树,你当然得到葡萄的果;你种的是苹果树,得到苹果的果;你种的是一个草,那你生长变成就是一个草。所以短期来看,每一个人修学佛法各得所需。但是你如果深入去看,每一个人都在回家。诸位!草木在生长,你可别忘了根也在生长。草木是往上面生长,你看得到,长出很多水果;但是根部也在生长。根部开始怎么样?深入你的实际理地,回归真如本性。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说,你只要肯修学佛陀所设立的法,这个法是佛陀说的,不管是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你的生命会同时两种生长。第一个生长是你感觉得到的。比方说你念佛,表面上说,我念佛往生净土了,那只是你感觉得到的。按佛陀的说法,你在求生净土的过程,你的真如本性也不断地开显。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诸位!我们回忆一下上一堂课,这个穷子回家以后,刚开始做什么工作?扫厕所。他把厕所扫干净以后干什么?掌管所有的珍宝,最后才继承家业。你真的认为他是最后才领知家业的吗?其实不对!他在扫厕所的过程当中,其实他已经慢慢在回家了。回家是同时的,只是他自己不知道。

就是说,当你在事修的时候,其实你的真如善根也在怎么样?在本经说的,叫做不思议的熏习,叫做真如内熏。你表面上在拜佛、念佛,你表面上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其实真正重点是你的心开始回归真如。比方说念佛,我们回归到佛号。佛号是万德洪名,对不对?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提起佛号,从因缘上,那就是因缘果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你念佛的时候,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其实你的心开始跟佛陀越来越靠近。众生的心跟佛陀的心,因为你的念佛,你们的心当中产生一种不思议的熏习、不思议的接近,这点是我们不知道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事修中带有理观,理观中带有事修,这是我们要强调的“理事无碍”的观念。

己三、如来述成 分二:庚一、略述成;庚二、广述成

有这种观念以后,我们再来看经文,就能够理解这一品的大意。看己三的“如来述成”。如来述成等于是,佛陀一方面对于中根弟子讲的〈信解品〉的领解——会权入实的领解表示的认可跟成立,这个是对于他的认可;一方面,佛陀认为意犹不足,所以做了补充。这个地方有两段。

庚一、略述成

先做一个简略的述成。看经文。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只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就在四大弟子讲完〈信解品〉以后,佛陀开口说话了,告诉迦叶尊者等四大弟子说:“善哉!善哉!”先讲出两句话,就是赞叹,说得好,说得好。第一个善哉赞叹他对实法的领解,就是说,你打工到最后终于回家了,对回家的一个领解;第二个善哉赞叹他对权法的理解。你回家以后,先打工赚钱是对的,这都合乎佛的心意,佛陀目的就是让你打工赚钱,再回归家庭。你的描述都是对的,你的描述跟佛陀的心意相符的。所以善哉!善哉!

所以他就说:“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你的确把佛陀的权法的功德、实法的功德讲得很清楚。但是,佛陀要补充的是下面: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只的功德。佛陀的功德甚深微妙,“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这不是你们阿罗汉钝根声闻所能理解的。

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强调是声闻人不能理解呢?这个地方古德提出了两点来做一个说明:

第一个,约事修来说。佛陀教化弟子是五乘的根机,你只要受了三皈依,理论上你就是佛陀的弟子。你只要受三皈依,佛陀就开始把你列入摄受的名单当中了。但是本经所谈到的穷子喻只是针对二乘人。你看,佛陀把这个穷子带回家干什么?扫厕所。如果你是一个人天种性的,佛陀会叫你扫厕所吗?当然不会叫你扫厕所,扫厕所还不错的。要是人天种性,回家得先去种水果。你先去种苹果,得到苹果的果。你还没有办法调伏烦恼,先种水果,得到人天快乐。所以意犹未尽,就是说:第一,这个事修你只讲到声闻人,没有讲到人天种性的怎么样来回归家庭;第二,你没有讲到菩萨种性的。菩萨种性可能回家以后直接父子相认,就继承家业,然后再学习工作技巧,更好。所以从事修的角度,没有讲到人天乘,没有讲到菩萨乘的学习过程,所以有所不足。

第二个,从理观的角度,一心真如是遍满的。就是说,当穷子回家以后,注意!他虽然不承认这个是我的家,他自己止宿草庵,在外面盖一个茅蓬,但是记住,家永远都在,并不因为说我否定了家庭,家庭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真如还是在。所以,他没有把这个家恒常存在的观念强调出来,好像说这个家到后来才出现:你一开始是没有家的,在外面打工,打工到最后,扫完厕所,领知家业以后家才出现。是这样子吗?当然不对。家永远都在,不管你承不承认。所以,对于一心真如的思想,这种恒常存在的观念,也并没有强调说明。

从事修的角度也不圆满,从理观的角度也不普遍,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要补充说明,就讲了这个〈药草喻品〉。是这个概念。

庚二、广述成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讲〈药草喻品〉之前有一个前方便,看庚二的“广述成”,先广泛地做一个说明。这个地方有两段。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正明权实不可思议;壬二、结叹述成

壬一、正明权实不可思议 分三:癸一、法说;癸二、立喻;癸三、合法

其实佛陀的权法跟实法是同时存在,而且不可思议的。

癸一、法说

看经文。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佛陀在讲〈药草喻品〉之前,先讲理事无碍的观念,先做一个说明说:“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佛陀对于权法、实法,理观、事修得大自在。为什么呢?“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只要这个法你是得到佛陀传承的,比方说你受持五戒,受持十善,表面上的因缘只是成就人天,那人天的果报当然是虚妄的,因为它生灭。佛陀的虚妄跟不虚妄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会消失就是虚妄。你看空中的浮云,今天一看,它变出一个兔子,又变成一个龙。那为什么叫虚妄呢?因为它变来变去。所以,人天果报,佛陀认为是不真实的。

但是这个地方有强调一个观念:“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什么意思呢?这以下说明。

佛陀对于他所开导的一切法,刚开始是用善巧方便来强调契机,但是你只要接受这个法,它有一种力量,会慢慢地引导你到一切智地。就是说,你接受佛法以后,它有两种力量:第一个,会先达到你心中一开始设定的要求。我受三皈五戒,我就是要得到人天的快乐,佛陀会先满足你。第二个,你得到人天快乐以后,你过去受持的三皈五戒的那个法的力量还在,它会引导你慢慢地出离。这个出离心产生以后,最后一定成佛。这就是佛法殊胜的地方。

你看外道,外道也修布施啊。诸位!如果你去根据外道来修布施,布施完了以后虽然你也会生天,但是你跟佛弟子生天不一样。佛弟子因为修学佛法而生天。但外道从天上掉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他在修善法之前没有修三皈依。没有三皈依的时候,他得不到佛的摄受、法的摄受、僧的摄受。所以,外道虽然也修慈善事业生天,但生完天以后就没有了。

但是你依止佛法的时候,“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佛陀所规划的东西,你只要照着它操作,生天只是先满足你的需求,它一定会一步一步地引导你。你因为佛法而生天,等到你享受这个快乐以后,你慢慢地从快乐当中很自然会生起出离心;然后,成就涅盘以后,因为你这个法是佛陀摄受的,你出离心生完以后一定会发菩提心。佛陀的法是一层一层地去引导你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佛陀的教法不可思议,不是你们二乘人所能理解的。

前面是教法不可思议,这个地方讲佛陀的智证,佛陀所证的智慧不可思议。看经文。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那么佛陀您老人家怎么这么厉害,能够施设这么多的方便,而这么多的方便都能够不断地、一次一次地引导我们成佛呢?因为佛陀的智慧,亲自所证的智慧,不可思议;因为如来能够观知一切法的究竟皈依处,他能够知道究竟的中道实相,他也能够知道你心中的希望。他既知实法的中道实相,也知道权法:众生在想什么,你到底要什么。所以,他可以把你的需求跟佛陀的目标成功地结合起来,这就是佛陀厉害的地方。

就是,佛陀知道你很喜欢扫厕所,那没关系,你到我家来扫厕所。你到我家来扫厕所跟你到外面扫厕所是不一样的,你到外面扫厕所你就什么都没了,你回到我家来扫厕所,我迟早一定会让你继承家业的,只要你这个家住得下去。所以佛陀能够把众生的需求——权法,跟佛陀的目标,做一个正确的连接,然后示诸众生一切差别智慧。所以我们看佛陀的佛法的安排,是有短期的效果跟长期的效果。短期的效果,它先满足你的需要;长期的效果,当然就是究竟成佛。

那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佛陀不在了,就是这个人不在了,只有法在。就好像大医院,药在,医生不在。所以现在我们最大问题就是,修学的次第没有人帮我们安排。比方说权实二法,我们应该先学权法还是先学实法?要是佛陀在旁边,佛陀说你应该怎么样、再怎么样。

比方说唯识学跟《楞严经》。唯识学当然是权法,唯识学广泛地说明整个大乘的因果,万法唯识。唯识学的概念就是怎么样?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心是有颠倒妄想、有我法二执,但是没关系,佛陀开出无量的六度法门。你修布施,这个布施的法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你就能转识成智,透过布施你就建立一种无贪的善根。他是透过法门来改造内心。这是唯识学,这完全是权法,一个一个对治。《楞严经》刚好相反。《楞严经》就是说不要这么费劲,直接地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它直接从实法,直接回光返照,找到我们的家,以不生灭心来修学。

所以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唯识学是站在妄心的角度来慢慢对治:没关系,我是内心不干净,我透过法门的修学,“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楞严经》是直接回归到镜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么这个地方到底我们应该先修什么?这个问题就在这里。有些人说先学相宗,再学《楞严经》。原则上是对的,先修权法再实法。但是,我个人从事这么多年的教育,发觉这也不一定。因为有些人也真的是,他学了《楞严经》,知道内心本来清净以后再去修权法,他会更有力量。

所以,当充满实证的佛陀不在的时候,我们只能自己去尝试了。不过也没关系,虽然没有佛陀来带我们回家,但是从法力的摄受来看,只是时间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有法又有佛,那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佛、只有法,我们操作得当,也可以从权实当中得到受益。

这个地方是说明佛陀的智证不可思议、教法不可思议。我们如果今天没有跟佛陀在一起,我们就失去了佛陀的智证,我们就善用佛陀的教法,也是可以的。

癸二、立喻 分二:子一、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子二、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我们再往下看。那么什么叫佛陀的智证跟教法呢?佛力跟法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我们看癸二的“立喻”,先讲出一个譬喻。

子一、明无差而差喻即实而权

我们看经文。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先说明众生的根机是无差而差。本是同一个心性,因为轮回以后有不同的环境的熏习,产生差别的根机。这个讲众生的根机。佛陀的法药也只能够配合众生的根机,即实而权。佛陀一开始要用权法先满足我们的需求,先开出五乘的教法。

那么众生的善根是怎么形成的呢?

佛陀讲一个譬喻说,在同样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大家都在三千世界,但是每一个地方各有它的“山川谿谷土地”。“山”比喻我们每一个人正报的色法。因为山它高低起伏,所以明显易知。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山,就像我们容易看到一个人的色身一样。“川”就是感受,川就是水流。水流因为它这个高低差,有些地方比较急,有些比较缓。急就是一种逼迫的痛苦相;有些川走得比较缓和,就是一种快乐相。就是讲到我们的苦乐的受,川比喻感受。“谿”,什么叫谿呢?就是山跟山之间的河流,它要顺着山势,有各式各样的曲直的差别,就是表示我们的想蕴,我们的各式各样的想法。“谷”就是山的底部,所以幽隐难见,就是表示我们的行蕴。这个“土地”就是识蕴,就是前面的色受想行四蕴所依止,所有的山川谿谷都是依土地而住。所以,在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东边的山川谿谷土地形成了东边的五蕴,西边的山川谿谷土地形成了西边的五蕴。

在这个不同的五蕴当中就长出不同的草木,每一个人五蕴的习性不同,就产生了“卉”,卉就是草,“木”就是树木。比较高大的是树木,比较短小的是草。“丛”跟“林”,“丛”就是草所聚集的叫做丛;“林”就是树,大树所聚集叫做林。这当中有的是“药”,有的只是“草”。有的有出世善根,有的没有出世善根。总而言之,“种类若干”,是“名色各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各式各样的五蕴,而产生各种的善根的差别。

我们看下一段。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前面讲的这种草木,是讲众生的善根在无量的轮回当中已经是形成了,这是一个现实。佛陀必须要面对现实,佛陀必须要尊重我们的生命经验。佛陀来到人世间,如果说:不行,我只摄受菩萨种性的。那佛陀的慈悲就不普遍了,那其他人只能学外道了。所以佛陀会尊重每一个人过去的生命经验。都没关系,不管你过去是一棵小草,不管你过去是一棵大树,佛教“我家广大,种种皆有”,我都可以包容你进来。

所以佛陀为了应付各式各样的众生,必须怎么样?佛陀说的法就像乌云,就像雨水,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面对这些众生呢?是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作为一个佛陀,他就像一个广大的乌云,含有慈悲的法水,不管你是躲在山脚下的小树,或者是你是生长在阳光中的大树,佛陀是全部地都慈悲覆盖。就是不管你过去怎么样,只要你愿意学佛,我都有办法来摄受你。所以佛陀譬如大悲慈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当然,佛陀不能用人来摄受,那佛要是灭度怎么办呢?所以他要下雨,用雨水来滋润你,所以“一时等澍”。这个云出世以后,因为温差的差别就转成雨水。佛陀的三千大千世界,是身密的功德跟意密。身,他能够现出应化身;意业,就是佛陀的大悲心。那么从佛身跟佛意就转化成佛陀的说法,“一时等澍”,就同时平等地“澍”。这个澍就是及时雨。众生有烦恼的渴望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渴望的时候,佛陀下雨。这个雨水普遍地去滋润各式各样的三草二木、诸多药草,不管你是山下的小草,不管你是在山上的阳光中的大树。这当中,“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乃至于各种大树小树,都能够得到法雨的滋润。

这个根茎枝叶,我们解释一下。

根是在大地下面的,你看不见的,就是你一个人的信心。你这个人学佛有没有信心,也没人看得出来,就你自己知道,所以根是信心。茎就是你持戒,这看得到了。枝就是禅定,叶就是智慧。一棵树长得好不好,长得直不直,长得茂不茂盛,水果多不多,就是由你的信、戒、定、慧决定。小根小茎、小枝小叶,就是人天种性的信、戒、定、慧;中根的就是二乘的信、戒、定、慧;大根茎大枝叶就是菩萨的信、戒、定、慧。还有各种树,包括通教的菩萨跟别教菩萨。总而言之,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你只要进入佛教,是一云所雨,是同一片云生出的法雨,而随顺众生的根机各得生长,华果敷实,就是开华结果。

意思就是说,很多人都学佛,但是今生当然看不出来。拜佛你也来,上课你也来,打佛七你也来,所以因地大家都看不出来,但是来生就看出来了。今生大家都学佛,来生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净土去,有些人到涅盘去,成就涅盘,甚至于有些人学佛又到三恶道。那这些差别是怎么来的呢?

你不能怪雨水。作为乌云跟雨水,它没有拣别的,是因为大家各取所需。诵经的时候你也到,拜忏的时候你也到,但是这个地方就是怎么样呢?因为佛法进入到我们内心的时候,它产生转变。因为这个法跟你的根机一接触的时候,这个法雨进去的时候,有些你可以吸收,有些你没办法吸收。因为我们的生命经验,这个色、受、想、行、识各式各样。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感受,更重要是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思想,还有我们各式各样的行蕴的执取,就是受、想、行。

比方说,人天种性的人,他会取什么?他会取快乐的这一块,离苦得乐,他会把所有的佛法安立在追求快乐。你为什么拜忏?追求快乐。他为什么参加佛七?也追求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他今生修了半天,他来生变成只有快乐。因为他是一棵小草,你降太多的雨都没有用,跟他讲什么通通没有用,因为他吸收的就是他要的这一部分。作为一棵小草,他的目的只是追求快乐,所以佛陀讲再多都没有用。

那如果你是一个中根,好一点。二乘人厌苦欣空,他追求空性,他要的是涅盘寂静。所以你跟他讲什么,他参加什么法会,通通一样,他的目的就是要趋向涅盘,他要的就是这一块。那么菩萨,他修什么法,他的目的都是要成就菩提心,成就他的六度的功德。

也就是说,同样下雨,同样一片乌云,但是众生各取所需。所以这个东西其实跟法也没什么关系,就是无差而差。当然,佛法的力量一时改变不了你,但是你只要接受,就是佛陀在现实生活当中先满足你当下的需求。就是说,小草你只能吸收快乐这一块,中草就吸收到空性,一个大树你就能够吸收到佛陀的少分的功德,就这样子的差别。

子二、明差而无差喻即权而实

看经文。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这以下把它会归到中道实相。就是说,草木虽然各有差别,但是我们要注意两件事情:

第一个,每一个人的学佛,有些人生天,有些人到净土,有些人到涅盘,他们都是同一个真如本性。这个生天是从哪里来?是真如本性现出来的,他到人天的快乐也是真如本性现出来的。这第一个,同一片大地。

第二个,同一味的雨水。他们都是因为佛法的修学而生天、而往生、而成佛。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回归到无差别,就是从究竟来说是没有差别。

虽然佛法的修学暂时来说看到很多差别,你看,大家都学佛,大家都听《法华经》,但是来生各走各的:有些人因为学《法华经》到天上去了,有些人学《法华经》到净土去了,有些人学《法华经》直接成佛了。虽然有这么多的短期的差别,但是究竟来说都是归于真如本性,归于中道实相。

我们看第十四个附表。我们把三草二木做一个说明。

〈药草喻品〉所要说的有两个重要的事情。首先我们把〈药草喻品〉切成三块:

最上一层的就是乌云跟雨水。乌云是谁呢?佛陀。佛陀大云普覆,佛陀的平等心,大悲平等,普遍地覆盖三千大千世界。第二个,雨水。佛陀的法雨也是一时等澍,佛陀的雨水也是遍满地照顾。最上一层是一种佛法的滋润。

看中间这一层。第二层就是个人的生命经验所累积的个人的习性,我们是带有习性来学佛的。诸位!我们是因为无量劫来累积很多生命经验再来学佛的,我们可不是回到清净心来学佛,就是每一个人学佛本身就不平等。所以我们带妄修真,带有个人的妄想习性来学佛,就是说,我们本身就是形成了三草二木。这是第二层,三草二木,有小草、有中草、有大草,有小树、有大树。

第三层,我们看大地。这个大地可不是山川谿谷这个土地。这个土地是土壤,是表层的。它这个大地是更深层的。就是这些三草二木回归来说都是依止同一个大地。

那么这样讲,我们先从三草二木来看。三草二木从上接受佛法的滋润,对不对?佛法滋润以后各自生长,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就是“近果说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皈依同一个佛陀、学习同一个佛法,但是各自受益不同。这跟佛法没关系,因为你要的就是快乐,佛陀也没办法,就是各取所需。所以我们这个三草二木,来自上面同样的滋润而得生长,各自生长各自的,草生长草的,树生长树的。就是向上发展叫做事修。

但是别忘了,我们的根是向下发展,这个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的智慧,我们不管是什么智慧,其实只要你学佛,你同时都是在靠近真如,你的根部都是在往大地的方向发展。所以,不是说你回家以后一定要先扫厕所才能回家的,不是!其实你接触佛法的时候,事修、理观,权法、实法是同时在操作的。当这棵树在成长的时候,你也在靠近真如本性了,这就是佛法妙的地方。你上面是草木的生长,下面是根往下更加地安住。

所以,其实理论上来说,我们得到佛法以后,我们有向上的增上,也有向下的安住。这个就是佛法殊胜的地方。佛陀的滋润是双向的:他权法在滋润你,满足你的需要;实法在滋润你,让你更靠近家,是同时的。他把回家跟工作结合在一起,这个就是雨水高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