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妙法莲华经 > 第66章 第66集《妙法莲华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6章 第66集《妙法莲华经》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三十七面,我们看壬二的“重颂”。

这一大段讲到佛陀为四大弟子授记。中根的四大弟子,过去在初地之前的经历是修小乘法。我们知道,初地之前是以法来安住,他透过一个法力,比方说声闻人修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菩萨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以刚开始我们修学是以法力来住。以法力来安住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假入空,就是把我们从有相的一种攀缘、分别而带到空性的安稳寂静当中。所谓的三乘,不管你过程是怎么样,它的目标是共同的,“三乘共坐解脱床”。佛陀对于三乘人的修学,其实就是让他们先了生死。

等到入了初地,佛陀的法门是完全一百八十度转变了,就你这个时候不适合再待在空性了。你开始要怎么样?面对两件事情:第一个你要开始面对佛道;更可怕的,对声闻人来说,他要面对众生。对声闻人来说,他长时间跟众生是远离的,他或者住在山上,或者住在山洞。所以他这个时候突然间从一种安住空性的思想,要转成一种面对佛道、面对众生,这个心态转变很大,所以必须要佛陀的授记,给他做一个保证跟鼓励。

我们看“重颂”,重颂当中分成四段。

壬二、重颂 分四:癸一、颂因行得果;癸二、颂国土眷属;癸三、颂寿命正像;癸四、总结

癸一、颂因行得果

先看第一段,癸一的“颂因行得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 我以佛眼

见是迦叶 于未来世

过无数劫 当得作佛

先讲他的得果。佛陀告诉诸比丘说,“我以佛眼”,我以中道的一心三观的智慧眼。佛陀的佛眼那叫一个安住真如,生起三观,这叫大圆镜智。佛陀的佛眼能够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哪一个地方下几滴雨,佛陀清清楚楚。所以佛陀可以为他授记,佛陀的假观圆满。

佛陀说,你看迦叶尊者,他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后,他未来世成佛是什么情况呢?经过无数劫的时间,当然亲近诸佛、下化众生,“当得作佛”。

前面没讲出时间,就是亲近三百万亿诸佛,这以下说出时间,时间很长,就是无数劫。古德解释“无数劫”,它其实是有一定的期限的。因为授别记一定有一个时间相,但这个时间上实在太长了,超过凡夫、二乘所能了知的范围,所以干脆讲无数劫。“当得作佛”,就是光明如来。这是讲出他的果地。

再讲他的因行。那么他是做什么事才能成就这个果地呢?

供养奉觐 三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智慧

净修梵行 供养最上

二足尊已 修习一切

无上之慧 于最后身

得成为佛

“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这第一个。我们说过,你成佛,世间上有能力教导你的只有一个人。谁有能力教导你成佛?那就是佛陀了。你不能再躲在山上了,所以你要赶快去往生到有佛住世的地方,去亲近诸佛,蒙诸佛的教化,传授他的经验。

第二个,你为了成就中道的智慧,“净修梵行”。声闻人可能有他过去的一些微细的法执,所以他还是喜欢现出家相,净修梵行。

第三个,供养诸佛以后,他“修习一切,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当然,我们说过,成佛,除了亲近诸佛,他一定要亲近众生,他在众生法界“广宣诸佛无量大法”。在最后,等觉菩萨就在他的国土最后示现成佛,完成他第一次的应身佛。

我们看成佛,感觉上好像无数劫。不过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初地之前跟初地之后那叫不一样。初地之前的修行,我们是什么样?身处火宅,如果能够早一点出去,早一天算一天。因为你这个三界里面有内火、外火,大火,众生的共业,所以你一旦投胎,你的生命就不确定了。但是从初地以后,他们的色身已经脱离了业报身,他那个果报已经不再受业力的控制,他的业力已经怎么样?业尽情空了,被他的我空的智慧完全破坏了。

所以初地以后的身,他如果安住,他要摄用归体,那叫法身,法报二身;如果他依体起用,来到众生的世界,叫做意生身。就是说,初地菩萨亲近诸佛或者来到人世间,他总要有一个色身;虽然他是假借父母,但是他这个假借父母,他的色身不是业报身,他叫意生身。

意生身,第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没有痛苦,而且寿命可以随他的心念可长可短,最高能够延长到一劫,他是生死去来自在。最重要的是他身心安稳,他没有什么痛苦的逼迫。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不退转。他怎么弄都不退转,他已经是善根不退。我们前面〈药草喻品〉说过,草木在生长,它虽然承受法雨的滋润,法力不可思议,事实上,重要的是这个三草二木,只要它跟大地结合,它就不退转了。它的根只要跟大地一结合,就是说阿罗汉的整个戒、定、慧,因为跟实际理地,真如本性完全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他不退。他身心世界没有痛苦,又不退转,所以对他来说时间也不是什么问题。所以我们也不要说时间很长,其实没关系。

癸二、颂国土眷属

我们看癸二的“颂国土”,就是依报,跟“眷属”,正报。来看看他的依正二报。

其土清净 琉璃为地

多诸宝树 行列道侧

金绳界道 见者欢喜

常出好香 散众名华

种种奇妙 以为庄严

其地平正 无有丘坑

先看依报庄严。

“其土清净”,它整个大地环境没有污秽的东西,都是清净的。这当中第二个,以“琉璃为地”,而且它的树,“多诸宝树”。看样子,这个依报环境,树是扮演重要角色,你经常在树下经行、打坐。这个树的位置在哪里呢?“行列道侧。”道路的两边,左边一排,右边一排。“金绳界道,见者欢喜。”这个琉璃地,它形成道路总要有一个区隔,东西向,南北向,中间要有黄金来做一个界标。

“常出好香,散众名华。”这个地方讲空中庄严。它的空中出现美好的香味,因为它经常空中散花。“种种奇妙,以为庄严。”这个地方讲住处,它有各式各样宫殿,众生就住在宫殿里面。“其土平正,无有丘坑。”它的整个大地没有高高低低的,就是平整的。

这个地方讲到依报庄严。

再看正报庄严。

诸菩萨众 不可称计

其心调柔 逮大神通

奉持诸佛 大乘经典

诸声闻众 无漏后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计

乃以天眼 不能数知

正报,当然诸佛国土一定有菩萨,有没有声闻那就不一定了,但一定有菩萨。“诸菩萨众,不可称计。”我们来看看这个菩萨有什么功德。

“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调柔是这个人有没有证得空性的最大指标。一个人要是执着心很重,他的个性是刚强对立的。所以,一个人能够身心调柔,一定是我空、法空,才有办法达到调柔寂静,这个人身心是非常平和的,安住中道的。

“逮大神通”,这个说明禅定。他不是有智慧而已,他还有禅定。这个神通,要是跟大乘的中道实相一结合的神通,那是非同小可,那是真如三昧的神通,那叫一个游戏神通,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所以叫大神通。

“奉持诸佛,大乘经典。”他内心是受持中道第一义谛的,所以这个不是一般的菩萨,是大菩萨。

我们看声闻众。“诸声闻众,无漏后身。”往生到这个国土的阿罗汉们,都不是初果、二果、三果,那都是证得阿罗汉果,进入有余依涅盘的。这些阿罗汉,很多因为长时间经过光明如来的教化,已经是变成法王之子,很多都虽然现出出家相,但是都已经回小向大了,“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有这么多。

当然,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说只是受用依报、正报,只追求这么一个安稳快乐,最重要的就是三乘的教法。蕅益大师说,其实几乎所有的佛国净土都是讲三乘的,很少说一个佛土是直接讲大乘的,非常少。也就是说,即便它是一个安稳的环境,但是佛陀因为众生的善根,还是先为实施权,先讲法力不可思议,用方便的法力来摄受你,最后再开显真如的自性功德力。都是开方便门,再示真实相,都是有这么一个次第的。

癸三、颂寿命正像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寿命也是很重要。因为我们好不容易往生到一个佛土,我们当然会看看他的寿命——给我们多少有效的受用时间。这尊佛的寿命十二小劫。因为这尊佛一旦灭度,那因缘又重新布局了,那又是不同的一个因缘了,因为这个国土是佛创造的。不像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投胎是共业所感,所以一个人在不在对你没有影响,他在也好,不在也好,你就是你的业力。但是佛土不一样,这个佛土是这尊佛创造出来的,所以这尊佛在不在当然影响到这些眷属的因缘。

这尊佛寿命十二小劫,相当长了。他往生以后,你还可以继续住,他有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二十小劫。所以你总共把这些加起来,就是你能够在这个地方受用的时间。

癸四、总结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佛陀做总结。光明如来,他未来经过长时间的亲近诸佛、广度众生以后,他成立的第一个应身佛的因缘,就是前面说的这个情况。

初地以后,当然每一个人都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你是怎么样求佛道、怎么度化众生,有他各别的因缘。

古德把光明如来——迦叶尊者未来的这一期应化身的佛,提出他的因地,有五大因地:第一个,这个人心性调柔;第二个,修学苦行;第三个,不慢于人,这个人谦卑;第四个,不坏善事;第五个,护持正法。这五个因地,如果用一个东西来表达,就是光明。迦叶尊者的特点就是光明,这个光明当然跟他过去在初地之前事修的因缘是有关系的。他这个光明可以贯穿到未来的整个应身佛。

辛二、授三人记 分二:壬一、启请授记;壬二、正与授记

我们介绍了光明如来,我们看下一段,辛二,授三人记。前面是授迦叶尊者,这以下授中根的其他三人。三人记当中这有一段的启请,壬一的“启请授记”,这个地方有四段。

壬一、启请授记 分四:癸一、正请;癸二、立喻;癸三、合法;癸四、结请

癸一、正请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

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

如以甘露洒 除热得清凉

那么“尔时”,什么叫“尔时”呢?就是佛陀为迦叶尊者授记,你未来成就光明如来,把他整个依报、正报的国土讲完以后。讲完的时候,这些中根的其他三人,内心就有一点变化了。本来阿罗汉的心是空、无相、无愿,是一片寂静,但听到光明如来被授记以后,“皆悉悚栗”,内心诚惶诚恐。什么叫诚惶诚恐呢?可以说既欢喜期待又忧虑不安。为什么?这以下说明。

他们就一心合掌,一方面瞻仰世尊,一方面摄心专注地向佛陀白告一件事说:“大雄猛世尊”,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的佛陀,您老人家作为“诸释之法王”,是我们声闻弟子内心当中共同的皈依处;您现在以大悲心哀愍我们声闻众,“而赐佛音声”;您老人家不但为我们开示〈譬喻品〉的法义,让我们知道会权入实,更重要的是您亲自为迦叶尊者授成佛之记。这件事情当然对阿罗汉是很大的震撼。“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果您老人家能够慈悲了解我们内心的欢喜期待,能够亲自为我们三个人也授记的话,那真的“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就像一个清凉的甘露洒在我们三个人的头上,消除我们心中的忧虑跟恐惧。

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说,阿罗汉经过譬喻说中佛陀说的“三草二木依止同一个大地”,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其实所有的依止处就是真如本性,你只是没回光返照。那么你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为什么还要授记呢?这个阿罗汉也讲出一个道理。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阿罗汉们讲一个譬喻说,就好像一个人从饥饿的国度来,他长时间是又饥又渴,突然间遇到大国王赐以丰盛的国宴,国王用国宴款待他。这个时候一个饥渴的人面对国宴,他当然欢喜期待,想要赶快能够吃到这些美好的食物,但是他内心的确是有疑惑跟畏惧。一者欢喜期待,二者疑惑畏惧。为什么呢?“未敢即便食。”这真的是给我吃的吗?这些食物真的是我的吗?“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如果得到大王亲自告诉我说,我这个食物是给你吃的,那我们就放心了。先讲出这个譬喻。

癸三、合法

我们看这个到底是合什么法,看癸三的“合法”。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 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 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 尔乃快安乐

“我等亦如是”,我等声闻人亦如是。“每惟小乘过”,虽然我们证得阿罗汉果,我们内心有一点感觉到心满意足,觉得能够报佛恩,但是,毕竟得到阿罗汉果以后,经历过方等、般若二时,看到菩萨的功德,其实我们这个时候也产生某种程度的对比,也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但是,“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我们看阿罗汉,舍利弗是例外的,舍利弗经过方等、般若以后,他内心当中想要改变的心非常明显,“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这是后悔。但是其他声闻人基本上是完全放弃了。你看迦叶尊者,他在方等会上认为,我现在已经是焦芽败种,你跟我讲什么都没有用了,已经来不及了!其实,你说阿罗汉们经过方等、般若,完全都没有这种回小向大的感觉吗?也未必。但是他“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不知道只要回光返照,问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就可以了。所以这个必须要佛陀的指点。

“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虽然我们在法华会上,在理论上我们知道所有三草二木依止同一个大地,我们决定可以成佛,但是我们内心深处还是“心尚怀忧惧”。就好像一个饥渴的人,虽然蒙国王赐以国宴,但是未敢便食,我们不敢马上吃。我们怀疑说,我这样一个贫穷饥饿的人,我真的有能力、有资格来受用这么美好的饮食吗?“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如果佛陀您老人家亲口说出来,我们未来要怎么样做才能够有什么样果报,您老把这个话讲出来,“尔乃快安乐”,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安稳快乐。

当然,这个地方牵涉到阿罗汉圣人的俱生法执。古德说,我们要知道阿罗汉的心情,阿罗汉长时间地安住在空、无相、无愿当中,所以他对于空性的寂静,内心的好乐是既深且远。基本上可以说,阿罗汉如果没有遇到法华会,他等于是准备要进入涅盘了,已经准备要进去了。那是后来佛陀到法华会上给他踩刹车说,你进什么涅盘!世间上没有涅盘,“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佛陀创造一个涅盘寂静的法,是唯心所现的一个涅盘的假相,真正的涅盘是能现的那一念心。他这道理是懂了,但是毕竟长时间的涅盘寂静,突然间面对佛陀的功德庄严,的确还不太适应,所以他还是有一点不敢承当。就好像一个饥饿的人,长时间在饥饿、贫穷当中,你突然间给他这么好的饮食,他心中还是有所疑惑:这真的是给我吃的吗?我真的有资格吃这么美好的饮食吗?

癸四、结请

所以看癸四的“结请”。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 如饥须教食

所以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的佛陀,您老人家在过去不断地用四谛法来安稳我们的身心世界,现在也希望您老人家继续地慈悲,亲口为我们授成佛之记,就好像是一个长时间属于空性、没有大乘法食的人,您突然间告诉我们,我今天能够现出佛身,我能够创造这么多的功德庄严,我能够教化这么多的众生,这的确对我们来说,是希望您老人家亲自来授记,给我们做保证的。

这个地方就是说,阿罗汉的内心,对于成佛之道的承当力还是需要佛陀进一步的鼓励跟加持。

壬二、正与授记 分三:癸一、授须菩提记;癸二、授迦旃延记;癸三、授目犍连记

我们看壬二的“正与授记”。那么佛陀接着就为谁授记呢?授须菩提。

癸一、授须菩提记 分二:子一、长行;子二、重颂

我们讲讲须菩提在过去因缘修的一个过程。

须菩提的名称叫空生。为什么叫空生呢?他本来是出生在王室的贵族,他一出生的时候,家里面所有的财宝突然消失,经过三天以后才重新出现。后来他的父亲就请人家卜卦,说这个是大吉,这是个非常吉祥的事情。他出生的时候财宝消失,三天后再出现,所以就把这个人取号叫空生。也就是说他宿世的因缘是解空第一。

其实我们看阿罗汉,说“我等同入法性”,这只是一个原则了。阿罗汉证得空性,其实阿罗汉的空性也有深有浅。佛陀就是叫须菩提转教菩萨,所以须菩提的空性不是灭色取空,他已经是进入到缘起性空了,就是诸法性空,唯有假名。这个是有法空的思想,这种空性是可以接受妙有的存在的,也就是空跟有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所以须菩提对空的理解是超过其他阿罗汉,所以叫空生。我们知道他的因地,我们也就知道他未来的成佛跟空性是有关系的。

子一、长行 分四:丑一、因行;丑二、得果;丑三、劫国庄严;丑四、寿命正像

我们看“长行”,长行当中分四段。

丑一、因行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尔时世尊”,他老人家心知诸大弟子心中的念想,是又欢喜又期待,但是又充满了忧惧,所以他就正式授记了。

“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这跟前面迦叶尊者一样。第二个,“常修梵行”。这些声闻人也是有出家的习惯,出家离欲,现出出家相,然后慢慢地修学六度,最后成佛。

我们前面讲过,尤其是阿罗汉,刚刚从初地进入到大乘的,他开始启动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第一个就是亲近诸佛。因为你从空性要进入到一心三观,尤其是假观,你怎么样观机逗教,怎么样能够善巧方便,这个只有佛陀亲自教授,没有其他人可以教你,所以他必须要去向佛陀学各式各样的假观。更重要的就是说,不是假观而已,修行你必须要顺着你的因缘,就路还家。就是说,你过去的特色是光明,你过去的特色是做义工,你过去的特色是持戒,佛陀可以从你的特点当中去引导一个适合你的假观,去完成你第一个应身佛。这种事情也没有人做得来,你也只能靠亲近佛陀。

所以我们看,亲近诸佛是第一个,最关键的。当然,他也要开始接触众生,广结善缘。这是两大因地:第一个,亲近诸佛;第二个,广度众生。

丑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须菩提尊者经过亲近诸佛、广度众生以后,到最后一生,就在他自己的净土开始成佛。这尊佛叫什么名字呢?名相如来。须菩提在过去缘修的时候叫空生,就是他以空性为住,他的特色是空;那现在叫名相。古德解释说,这个名相就是空性中具足一切的名相。这个名相就是功德妙用的意思了。就是过去须菩提以空性为住,这以下他开始会权入实,进入到真如本性以后,他从空性里面现出各式各样的功德庄严,现出各样的假名假相假用,是这个意思。

丑三、劫国庄严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这个国土,先看他成佛的时间点:有宝,这个劫的时间叫“有宝”。这个宝就是,这一类在那个时间出现的人,都以大乘的空性为宝,大家很喜欢修空性,这个空性就是他的宝。他这个国家叫做宝生,从空性里面现出各式各样的功德庄严。前面迦叶尊者叫做光明如来,他的国土叫光德,它是以光明为特色。这以下是以空性为特色,以空性为宝而生出依报正报庄严。

我们看依报庄严。“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这个都跟前面的迦叶尊者几乎都一样,七种庄严。

这以下说出一个特点,“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这个地方讲到凡圣同居土了。就是,往生的众生不但是菩萨、声闻,还有带业往生的凡夫。这个凡夫住哪里呢?住在七宝的宝台,又叫七宝的宫殿,或是各式各样的楼阁。其中,“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这个那由他就是亿。这个地方特别讲到凡圣同居土。

其实一般来说,你成就应身佛,一定有一个实报庄严土摄受菩萨,一个方便有余土摄受声闻人,还有一个凡圣同居土,摄受带业往生的。其实极乐世界的特点,它的三土互含互摄,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原理,带业往生,你可以去亲近等觉菩萨,你也可以去亲近诸位阿罗汉。它这个四土是横向的,互含互摄。当然你去亲近,时间到了,你还是要各回本位。这个宝生国土,它讲到凡圣同居土,有没有互相往来,就不知道了。到底是各自区隔的,你住你的,我住我的;还是彼此可以互含互摄,就没有详细说明。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它不但摄受菩萨、声闻,它也摄受带业往生的凡夫,“其土人民”。

丑四、寿命正像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他的寿命,“佛寿十二小劫”。往生以后,“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所以这个加起来时间也是相当的长,这个寿命跟迦叶尊者基本上一模一样。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这尊佛在说法的时候不是在陆地,他“常处虚空,为众说法”。老人家说法的时候是在虚空里面安住,在空性里面安住,然后为众说法。那以此说法来度脱无量菩萨、声闻众,乃至于带业往生的凡夫。

为什么他现出这种在虚空说法呢?跟他的因地有关。因为他因地是解空第一,空生,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他以空性为住。他不是在宫殿说法,在虚空说法。

子二、重颂 分三:丑一、颂因行得果;丑二、颂劫国庄严;丑三、颂寿命正像

我们看子二的“重颂”。重颂分成三段。

丑一、颂因行得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今告汝等

皆当一心 听我所说

我大弟子 须菩提者

当得作佛 号曰名相

当供无数 万亿诸佛

随佛所行 渐具大道

最后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 犹如宝山

这个时候,世尊就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就是以空性而生出各式各样的六度的功德名相。这个是讲得果,他的成佛的名称叫名相如来。

看因地。在未来世当中他也是要亲近无数万亿诸佛。亲近诸佛干什么呢?身口意向佛陀学习,随佛所行,等于修福修慧。然后呢?然后当然是到众生的法界广度众生,然后渐渐地具足菩萨道。菩萨道,修福、修慧、广结善缘,三件事。那么在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他最后一生就在自己的国土示现成佛,他的身相高大如七宝之山。

“随佛所行”,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在凡夫世界叫缘修,对不对?缘修的话就是各凭本事了,就是无量的差别。你喜欢布施的,你的生命当中就是以布施为住;喜欢持戒的就以持戒为住。所以在缘修的时候是各有特色,就是无量的差别相。但是你入了初地以后,那你是随真如显现。由真如本性显现出来,叫做无作妙德,那就由不得你的什么特色了,那每一个人都一样。

所以,随诸佛所行,其实就是随真如行。你入了初地以后,不管你过去什么特色,其实就两件事要做,第一个就是庄严佛土,第二个就是成熟众生,做两件事情。

所以我们看成佛,是先从差别慢慢慢慢进入无差别,所以修行,越修行大家就越没有差别。就是,我本来跟你不一样,你喜欢持戒,他喜欢布施,但是修到最后每一个人越来越像,越来越接近,就是“随佛所行”,就是成熟众生、庄严净土。

丑二、颂劫国庄严

其佛国土 严净第一

众生见者 无不爱乐

佛于其中 度无量众

其佛法中 多诸菩萨

皆悉利根 转不退轮

彼国常以 菩萨庄严

诸声闻众 不可称数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脱 有大威德

其佛国土 严净第一

这个地方讲依报庄严。庄严是指它的宫殿,清净是指它的大地,这是一个净土,“众生见者,无不爱乐”。也就是说,他成熟众生、庄严佛土,第一个就是创造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国土,身心安稳是他的基本的要求。这是依报国土。

我们看正报。他度哪些人?“佛于其中,度无量众。其佛法中,多诸菩萨。”就很多往生的菩萨。这些菩萨是什么阶位呢?“皆悉利根”,都是直趋大乘的,没有经过二乘的过程,不要经过空性的涅盘,直接发菩提心,直修六度。“转不退轮。”说明他的阶位。大乘的不退轮就是别教七住以上,甚至于要到初地以上。浅一点说别教七住,行不退。“彼国常以,菩萨庄严”,就是以菩萨来当作自我庄严,所以他这整个摄受众生,菩萨是主角。

另外,声闻众也不可称数,皆得三明、六通、八解脱。

我们说明一下。这些入菩萨乘的声闻,特点当然是证得我空,但是他差别就是禅定的问题。有的阿罗汉是没有禅定的,没有禅定他走路也是用脚走路,有禅定的人他是用飞的。禅定以后他成就三明:宿命明、天眼明跟漏尽明,乃至于六种神通,更重要的是八解脱。八解脱就更难了。八解脱其实有一点法空的思想。就是说,禅定会产生三昧乐。三昧乐,某种程度对阿罗汉来说他也是生欢喜心的。但是,如果你今天的空性很强,就是阿罗汉里面甚至于有点法空思想的人,跟禅定一接触的时候,他可以不为三昧乐所干扰。就是他在整个四禅八定当中,他对这个三昧乐完全能够不动,就是八解脱,叫做解脱于种种三昧快乐之外,所以他具足大威德。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没有八解脱的人他禅定就不得自在。所以,你贪爱这个东西,你就被它绑住了。比方说阿罗汉,从初禅要进入四禅,有些人他进不去。他虽然四禅都有,但是他从初禅到四禅一定要有一个过程。他可能从初禅出来一下,休息一下,待会再进入四禅。成就八解脱的人可不是这样子,他可以从初禅直接进入四禅,从四禅退到三禅,三禅再进入二禅。他游走于四禅八定,得大自在。因为他整个禅定里的快乐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因为他的空性智慧太强。所以,他成就八解脱以后,他得到禅定,他入、住、出得大自在。所以这些声闻人禅定是深,空性也强,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所以他叫大威德的声闻。

我们看最后一段,他的依报正报,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佛法是怎么弘传的。看他的说法。

其佛说法 现于无量

神通变化 不可思议

诸天人民 数如恒沙

皆共合掌 听受佛语

名相如来说法的时候,他是在空性,虚空为住。住在虚空,他不是在法堂,是在空性住,然后现出各式各样的神通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思议的,真如三昧,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种各式各样的自在力的神通。

“诸天人民”,凡圣同居土的人民也是很多,“数如恒沙,皆共合掌,听受佛语”。这个是他的教化,包括菩萨、声闻、凡夫,三种人都教化。

丑三、颂寿命正像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其佛寿命,这尊佛的寿命有十二小劫,正法二十小劫,像法二十小劫,跟前面迦叶尊者的光明如来是完全一样。

佛教的因缘观,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分成两大块。初地之前的因缘,我们一般叫业感缘起,各造各的业。你造布施的业,他造持戒的业,所以业感缘起所创造的因缘叫无量差别相,特点就是差别。你布施,所以你未来的特点就是富贵;你喜欢持戒,那就尊贵相;你喜欢放生,你来生的果报就是特别健康。所以在因地的时候是靠这个“法”来创造你的因地。当然,共同点就是你要安住。你不管修什么法,你有本事让你自己安住:靠布施得安住也可以,靠持戒得安住也可以。所以在地前强调的是差别。

地后叫法界缘起了,从真如本性称性而起。法界缘起是什么特点?我举个例子,叫做“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比方迦叶尊者,迦叶尊者特点是光明。他因地就是修光明,一路修光明起来的,外有身相光明,内有佛法的光明。但是你可别小看这些光明。我们说过,初地以后称性起修的光明,那是互含互摄。他就从光明里面现出布施,他从光明里面现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说,他只要一个光明的法,就能够摄无量法,初地菩萨就有这种本事!

比方说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他因地的时候修很多法,他的特色是空性,他可以从一个空性的法里面现无量的依正庄严,也可以从无量的庄严里面回到一念的空性。

所以地前跟地后的修行是完全不同的。地前是区隔的,你本来修布施,你要修持戒,对不起,你就重新来过。你说,我是做义工的,我做义工做得很好,但是你到持戒的道场,你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你持戒很清净,你也不见得会做义工。各有各的专长。所以,地前菩萨修学,那是每一个法都是独立的,你不知道我修什么,我也不知道你在修什么,所以它法法是不相融通的。

但是,你看他入初地以后,他们在行菩萨道,那叫做自在,法法互含互摄,就是“一”。虽然他的特色是光明,他的特色是空性,但是他的法是互含互摄的。这一点我们下一堂课会再说明。就是说,为什么初地以上他成佛之道的时候,他虽然保有他因地的特色,但是他的特色等于是没有特色?因为他每一个特色都能够含摄一切的六度,他是在没有特色当中有特色。虽然有特色,也等于没有特色。就是,一,有特色吧?但是它变成无量的时候,它也是没有特色,无量又回到一。这是一种法界缘起,这个因缘观跟前面的业感缘起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