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妙法莲华经 > 第68章 第68集《妙法莲华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章 第68集《妙法莲华经》

我们这次讲的是“譬说一周”。《法华经》的课程,目前全世界有两千多人来跟着我们学习。所以我们把网络班的学生跟现场学生的问题整合以后,分成四个项目,等于是透过这些问题,把前面的重点再做一个扼要的复习。

首先我们看〈譬喻品〉。师父会先对每一个问题做重点的论述,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不清楚的,可以再提出来讨论。

我们先看第一个,〈譬喻品〉的第一道题目。

【学员提问】请示师父,您在〈譬喻品·火宅喻〉中讲解“唯有一门,得出三界”时,解释此门为我空智慧,即照见五蕴皆空;而在后面师父又讲到,净土行人的我空体现在顺从弥陀本愿。同一个我空之门,体现了两种内涵,二者关系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融会贯通进行修学?

【师父答疑】三界火宅那个火,当然有内火跟外火,内有烦恼火,外有业报火。我们今天要出离三界,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修学我空。修学我空是所有的法门——不管你是圣道还是净土门,都是这样子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今生的修学不急着解决生死问题,那你就不一定要把我空列入你的生命规划。只要你来生要改变跑道……什么叫改变跑道?就是你本来是在生死的跑道,你要换到涅盘、换到净土去。大凡是你来生要做重大因缘的改变,那我空是必修的,因为只有这道门,没有其他门了。

你说,我不修我空,我靠拜忏。你就拜一辈子也不会了生死!你说,我不修我空,我就完全靠念佛。也不行!我待会会解释为什么只靠持名不能了生死。就是说,所有的人,要离开三界,你必须处理你过去的业力,没有例外。只是处理的程度——你是要断惑还是调伏业力,差在浅深的问题。

圣道门这一块我们就不说,因为圣道门的我空标准很高,它必须要有禅定力,它必须要正念、正定。我们说过,净土宗不要正定,它起码的标准是正念。

净土宗的往生,其实很多人讲往生都是忽略了重点。净土宗你讲往生,你忽略了“带业”这两个字。净土宗,你不要老是讲往生,你要讲“带业往生”!也就是说,请你不要忽略你的过去,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过去的业力你一概不承认,就是说,你现在不处理它,临命终就是它处理你了,你就被业带走了。所以,我们临终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你把业带走,要么业把你带走,就两种情况。所以,现在不处理业力,你临终就埋下了祸根。

处理业力,当然,你说我拜忏,可以消一点业!这个业,你要拔它的根啊!你看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讲这个业力的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这个无明是个开关。所以,放弃对生命的主宰,这是处理业力的关键。这个我爱执是最麻烦的。

比方说,我们今天看一朵花,这个花是没什么业力,但是你看到花以后就把这个“我”放进去,你想要主宰这个花,那这有业力了,这个就是跟业力互动了。比如你看到你儿子,你看到你儿子当下是个果报,对不对?但是你想主宰他,好,就有业力了。你说,我儿子以后得照我的规划。对不起!你儿子出生以后,他的路有他的业力在主导,你可说了不算。但是我们凡夫喜欢强作主宰,所以我们在我们各式各样的人、事、地、物当中把这个我放出来,这个是很麻烦的。就是,我们处处地去创造业力的相续。

那现在,当然,你不往生也就算了。如果你来生准备继续轮回——我今生的目的也没那么高,我只求增上生,我只是求来生更好,那就没问题。但是,你临终的时候希望你往生的愿力要强过生死的业力,那你业力就得处理了,那个“我”就要对治了。就是说,你可以打妄想,这妄想不能怪你,它是一种等流性,但是你不能主宰妄想。就是妄想生起的时候你不能主宰它,你看到人、事、地、物,你都不能主宰,就随缘度日了。这个是你的业力,自然会沉淀。

就是说,这个转动的十二因缘,你要让它慢慢调伏下来,就是把这个“无明”、这个我执拿掉,所以叫“顺从本愿”。如果你这个“我”还在,你根本没有顺从!阿弥陀佛给你规划了一个佛号,给你规划了一个往生之道,你今天用我执,就表示你根本没有投入到这个佛号。什么叫“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什么人有投到大觉海?什么人没有投进去?你不要以为你念佛就投进去。你嘴巴念佛,但心中还在规划来生的业力,还在主导业力、主导妄想,你有“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吗?你没有投进去,你就是在嘴巴念佛。所以,这个我空的思想在净土宗是很重要,但是长期被忽略。

当然,祖师讲话含蓄。印光大师说,晚年的时候少管闲事。其实“少管闲事”这四个字是有深意的,当然重点不是少管闲事。印光大师说,你什么事都不管,跑到山上去,但整天打妄想,你也是我执,你还是想主导妄想。其实,“少管闲事”的真正的解释,就是随缘度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们一个人要往生,只有一种情况:阿弥陀佛规划出一套往生的因缘,你要把自己投进去。就是从今以后,或者我们套一句声闻人说的,“不受后有”!就是,我从今以后对我的生命不再主宰了,我交给阿弥陀佛了,一心归命。这个“一心归命”就有我空的思想。就是说,你还想主导生命,你怎么会往生呢?你要往生,你一定要从过去的业力里面走出来。你不走出过去,你怎么面对未来?你不走出过去,你就顺着过去的路子在走。

往生是要更换跑道的。从生死的跑道换到净土的跑道,那你总要把过去的业力沉淀下来吧。

所以你说这个我空重不重要?就是放弃主宰!放弃主宰,你才可能顺从本愿,否则你只是在念佛,跟往生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觉得“念佛容易往生难”,因为念佛,“念佛方能消宿业”,当然!但是你要往生,“竭诚自可转凡心”,你要到竭诚!这个竭诚就有我空智慧的成分在里面。这个一心归命就有我空的智慧。

所以我们说,念佛跟往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就是说,我们不一定要断惑证真,但是你起码能够“临终的正念”,我们不要求正定。这个“临终的正念”里面要有我空的成分,当然还要有念想西方。也就是说,你一个人会往生,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第一个,你要脱离娑婆的业力。虽然业力没有断,但是这个业力一定要带得走,要“可带性”,就是放弃主宰。你要怎么样厌离娑婆。第二个,你要怎么样欣求极乐。所以一方面你要处理娑婆的问题,你还要开创净土的因缘,就是念想西方,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要生起欣求好乐。所以它是两种力量。

那当然,怎么样走出娑婆世界的过去,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今以后你不要再主宰你的生命,不要再规划来生了,就这样子。你不能够说,我不断地创造净土的因缘,我又同时攀缘娑婆的业力,那你临终一定是真妄交攻。生死业力现前,临终的往生的愿力也现前,那对不起,生死业力是熟境界,你一惹它,你跟它互动,它一定会强过你往生的愿力。因为它是熟境界,你这个净土宗念佛是生境界。现在的很多人是脚踏两条船,贪恋娑婆,又想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这两个力量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是你无始劫过去的熟境界。

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就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只有一个选择。你不能够说我两个都要:我又想人天的快乐,我还想往生。世界上没有这么美的事情。没有一个人同时在极乐又在娑婆世界,你现在还没有办法普门示现。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告诉自己,我只有一个选择,我来生要么去净土,要么就来得人身。你现在就要想清楚。

为什么必须要胜解?就是,生命的抉择,你不能等到临终再决定,你到底怎么走,你现在要想清楚。你要往生,就有往生的样子要做出来,那我就放弃娑婆世界。当然,这个地方你不能说只是别人怎么说,你要想清楚流转的过失、往生的好处。下定决心以后,你要把一些重要的修习弄清楚,比方说怎么样放弃娑婆,怎么样能够念想西方,再配合佛号。是这么一个概念。

这个大家都很熟,那就过去,这个净土宗。看第二题。

【学员提问】佛陀在火宅喻中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们赶快离开。出离很潇洒,灭火却很痛苦。请师父慈悲开示,怎么样才能一边有效灭火,一边潇洒出离?

【师父答疑】这个〈譬喻品〉的火宅喻,它讲到火,其实是两种火,一个是内火,一个是外火。内火是由我们的颠倒妄想,就不断地打妄想,就是躁动不安;外火是由业力所变现的果报。你会变成一个人,可能是个男人,是一个女人;你扮演什么角色,你是父亲角色、母亲角色。这个就是有他的业力的牵动。

内火跟外火一般是这样子了。外火,就外在的环境,你只能离,你没办法灭。就是说,外境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牵涉到你的业力跟众生的业力。相逢就是有缘哪!今天他会做你的亲戚、朋友,这个业力一定是非常复杂的互相牵扯。学佛你要永远知道一个问题:千万不要想去改变任何人,千万不要,包括你的儿子,千万不要。你只有放弃主宰!所以,外火是不能灭的,外火只能够远离。就是说,外火牵涉到众生的共业,所以,离,指的是外境。

当然,你说那我放弃了外境,那我就没有努力空间了。当然,就看你的年纪了。其实这个世界上就这么回事,人生就是选择,你如果要决定想往生,那你就要放弃很多东西,你要过相对淡薄的日子,因为你很多因缘就不能去启动。

这个因缘法是这样,它就像一个盒子,你要么没打开,打开以后就不归你控制了。就是说,你这个儿子一生下来,他怎么样你就没办法控制了。因缘法就是互相牵动。这个因缘你要么别惹,你惹上那就不是你的控制范围了。所以,印光大师要我们晚年少管闲事,是非常有道理的。就是说,你启动一个因缘,对你自己来说就多一道的问题。所以外火叫做离。

那内火呢,你是离不开的,你不可能逃避你的妄想,你连做梦都在打妄想!所以内火叫做灭。你要有调伏的方法,修四念处或者安住佛号,你要有一个法宝。这个我们就不说了,你学佛那么久,你心中一定有一个家让你靠的。

所以简单来说,你要是年轻,你说,师父,我现在还没有去拼事业,你就叫我远离,那生活就是个问题。就是说,你到一个年龄的时候,你就要注意,外在的火你是惹不起的!你惹不起的!你只能够离开它。说实在的,你改变不了外境,你改变不了任何人,你也改不了任何环境。诸位你想清楚,佛陀不是叫声闻人离开三界,他是叫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全部离开。说,菩萨不是“生生世世”吗?菩萨“生生世世”,对不起,那不是指你,是指法身菩萨,那叫历事炼心。法身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人家叫做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你现在是跟人家到处流转。我们回忆一下〈譬喻品〉,佛陀是开出三车,羊车、鹿车、牛车。这个牛车是给谁坐的?菩萨坐的,要修六度。其实凡位的菩萨,我们看《法华经》的意思,表面上在度化众生,其实重点不在度化众生,佛陀让你修六度,是让你离开三界的。所以智者大师说得好,初地以前都是在自利,你在帮助别人只是个过渡,你是靠帮助别人来增长你自己的出离。你回去把《法华经》读一读,你看看佛陀是叫谁离开三界?叫三乘的诸子离开三界,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当然,有的离开快一点,有些离开慢一点。但是佛陀的意思,你们三乘人都赶快给我离开,因为这个火你是惹不起的。谁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法身菩萨可以!因为法身菩萨他是法身,他那种我空法空,他心中已安定在“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那个火是不能烧到他的。但凡夫,我们惹不起。

所以,外境叫做离,内心叫做灭,因为你内心的妄想你也离不开,你只能面对。

【学员提问】如何理解把观身不净的权法会入《法华经》的实法中,具体下手又要怎么操作?又者,权法与实法同时操作时,重点要放在哪里?

【师父答疑】“四念处”主要是调伏我们对于五蕴身心的爱取跟主宰,所以它的所缘境在五蕴。比方说“观身不净”,它的重点是锁在这个色身。

但是锁在色身有问题。就是说,你现在用不净、苦来诃责你的色身,你用各式各样的过失:不净相、用痛苦相来诃责你的色身,它的好处是,你对色身的贪爱就降低了,你对于自他的贪爱就降低了。但是它的后遗症在哪里呢?你产生法执,你在你的心中会埋下一个对色身厌恶的想法。这个地方对你未来是有障碍的。

我们知道,色身其实没有错。佛陀施设方便,你要知道,他要你厌离色身的重点是要你调伏你的贪爱,重点不在外境,他只是托这个色身的厌离来调伏内心,是借境修心的。但是,如果你今天没有回归到心性的时候,你过度地厌离色身,那我请问你,你以后的生命有色身吗?当然有色身了。你说阿罗汉灰身泯智,世间上有这个东西吗?你看佛陀说的,涅盘寂静,“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诸位!五蕴通于十法界,没有一个人没有色身的,你到极乐世界你都还有色身,只是那个色身庄严一点。所以为什么要把实法放进来?就是你过度的操作会留下你后面的后遗症:法没有错,但是,你法上生执!所以我们在修佛法的时候,有时候问题就是说,明明它是个甘露,但是你把它操作成毒药,那你不能怪佛陀。佛陀告诉你一个法,它本来是一个方便,它透过你观身不净,目的是要你回光返照调伏烦恼;但是我们有些人是观身不净就讨厌色身,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为什么要法法消归心性?就是说,你最好先回归到一念心性,然后一念心性里面现出如梦如幻的色身,你再去讨厌它,这个时候你就会回光返照了。是这样子。为什么要把实法这个观念引进来?就怕你产生法执。

借相修心,不是直接修那个相。

我再讲一次,五蕴只能改变,不能断灭。其实我看到有些净土宗的人,他在厌离娑婆。我看他厌离娑婆的口气,我听得非常害怕。他那个意思就是再也不回来了。就是说,你迟早要成佛,你干嘛要把你现在的修行变成以后的障碍?你总有一天还是要回入娑婆嘛。我们现在只能告诉自己,我们厌离娑婆是一个过渡。如果你今天对娑婆世界产生一个很极端的思想,你以后要反转这个观念就很难了。为什么阿罗汉有上根、下根、中根?就是法执的轻重。“三乘共坐解脱床”,但是回归心性以后那就见高下了。就是你因地的时候法执的轻重,到了回家以后全部现出来。

我们学《法华经》好就好在哪里?你在解脱的时候,请你把未来成佛之道的思想放进去,让你未来是顺畅的,对接是顺畅的。所以,你今天如果不回归心性,直接操作观身不净,直接厌离娑婆,我跟你保证,十个有九个会落入法执。那你以后往生极乐世界,一听到娑婆世界你就害怕。这个阴影你还是要面对。

所以,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你要先建立实法。一开始,按照《法华经》的思想、按照蕅益大师的圆顿思想,未开圆顿解,你没有资格谈修证。如果把标准拉高一点,就是,你没有会归心性,你还在心外求法,你只能够做两件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还没有资格谈修行,因为你这个修行操作下去对你来说是有伤的。

你一开始学佛的时候,就要先建立一个真如的平台,回归到一念心性。所以,你没有对真如本性成就胜解之前,依法华的思想要把重点放这儿;等到你知道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你就可以把重点放在权法了。它是先实后权,叫做称性起修。所以,刚开始的重点要放在实法,实法建立以后你就要把重点放在权法上,对治、引导。

【学员提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事后稍微冷静一下之后才知道说,喔,刚才可能起情绪了。那这时候可能开始要操作一些佛法上面的,可能是要对治,可能是要诃责,或者是说可能是要观想。师父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就是说,我遇到烦恼的冲击,那我是不是有些原则性?就是说我面对这个情绪起来的时候,应该是要怎么去操作实法?我们应该是要用权法来对治它,还是说我先观想一下实法,然后再操作权法?这个当中的细节是不是可以请师父再给我们一点原则性的开示?谢谢!

【师父开示】其实有时候烦恼的活动,也不完全是烦恼,如果只是烦恼那就简单了,其实某种程度有业力的牵扯。就是说,你看这么多人,某甲跟你讲一句话,你不会生气,是吧?但是同样一句话是某乙讲,你就很生气。有没有?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就是他跟你有业力。你知道吗?所以一般最怕就是说怎么样?内外和合,内外夹攻。就是说,只有外境刺激你,你跟他没有业力,这没事。就是只有外境,没有妄想,有境无心。有一种是有心无境,你起烦恼,但是他又不刺激你。最怕的是心境皆有。就是说,你跟他本来就有业力的牵扯,要么你欠他,要么他欠你。大概你会痛苦,基本上是你欠他多一点。业力的牵扯又加上妄想,人生就无解了,真的无解了。你知道吗?

就是说,我们最怕的烦恼就是,你跟他本身就有业力的牵扯,然后他又刺激你,然后又带动你的烦恼。当你内在的烦恼跟业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一般的凡夫十个有十个跑不掉的。那这个时候你对治,因为你已经陷进去了,那你在对治的时候,就是你念佛,一直念佛一直念佛,但是你那个妄想业力不断地冲击你,效果就很有限。知道吗?也就是说,当你陷入妄想跟业力结合的时候,就是有心又有境,这是最麻烦的。因为来刺激你的人跟你有业力的牵扯,或者是你的朋友、你的子女、你的眷属。我跟你讲,诸位你想想看,会让你起烦恼的是陌生人还是你的亲人?你想想看。陌生人会让你起烦恼吗?不太会吧,对不对?他不小心碰到你,你顶多起一下子的烦恼。在你烦恼里面扮演主角的角色,一定是你的亲人,跟你有业力关系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希望直接用权法?因为一牵涉到业力的时候你就很难使上力了。业力是无形的,但是那种力量一波又一波。所以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拉到真如。因为真如本性是风平浪静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说,你观想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没有这个眷属,这个时候对你是最有利的。拉到真如,它可以把业力稀释掉,先把这个业力稀释掉,只剩下妄想就好对治了。这样懂吗?先把业力稀释。就是你从真如的角度,“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先把这个妄想中的业力稀释掉,剩下妄想,它就不是你对手了。这样懂吗?

就是说,会让你起大烦恼的一定是你非常亲的眷属,非常亲的,越亲的眷属会让你起越大的烦恼。这样你们听懂吗?我跟你讲,烦恼不可怕,但是这个妄想后面有业力,那就无解,人生就无解了。

但是你也不要觉得不公平,谁叫你上辈子欠他呢?是吧?所以众生是互相讨来讨去。《楞严经》说这个讨,它不会讨得刚好,它讨的超过,你知道吗?就是说,你欠他,他讨超过了,下辈子你又去讨,所以讨来讨去大家都别出去了!就这样子。

那你现在说,好,我业力到此为止了,那你就开始要化解业力了。就是不管你怎么样,我不跟你互动了!这个时候,把这种带有业力的烦恼拉到真如本性的法水来,先把业力释放,稀释掉,先把它洗掉。真如本性里面有业力吗?没有,对不对?“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你把这个思想多念几遍,把业力稀释掉以后,剩下妄想就好处理了,那就是一个生灭相。所以我们必须把所有的妄想都拉到一念清净心来,先把业力释放掉。你如果站在业力的对立面跟它对着干,你一定失败。我们面对妄想没有问题,但是妄想后面有业力,你就无解了。你看多少做母亲的,你明明知道你儿子在骗你,你还是把钱掏给他。这很简单嘛!事后你非常起烦恼,但是下一次你还是把钱给他,就这样子。因为这背后有业力,业力就没有道理可说了,因为你欠他的。

也就是说,你今天不修真如,那你人生就很被动,你就等着业力来修理你了。说白了就是这样子,你就准备还债了。你要还不起,你就起烦恼了;那你起烦恼,你又不甘心,又造业。好,那就是辗转相续了,那这个人生就没完没了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要以真如本性做一个停损点?就是说,过去不管怎么样,你把所有的问题都拉到真如本性,先把业力释放,稀释掉,剩下妄想就好处理了,因为它是生灭变化的。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它很快就消失掉。

我们看最后一题,第四题。

【学员提问】如果我们随缘弘法时,因不识众生根机而推荐了《法华经》,导致众生对经典的误解,是否也要担负因果?

【师父答疑】因果是这样的,看你是站在什么角度。但是我们不讲方便门,我们讲真实义好了。

按照佛法的真实义,因果的建立是“心作心是”,你的心造作业力,你的心变现果报,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所以宗喀巴大师解释布施度,他讲得很清楚,什么叫布施?他不约外境。不是说我今天送给十个人苹果,你送给一千个人苹果,你的布施比我强。它不是这样安立的,这种思想是很低阶的。布施约能布施的心,是约心安立的。你是一个贫穷人,你布施一个苹果,比有钱人布施一百个苹果来得大。它是约心安立的,这是第一个。我们首先知道什么叫诸法因缘生,是心为业主。这第一个。

你知道以心为主的时候,就是说,那就各造各的业了。你当初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发心是正确的,是善心,然后你做你的合理的判断;你面对的境,你当时也觉得说,这个人是可度的根机;心境和合,你的业就是善业了。就好像说,你护持一个孤儿院,每一个月寄三千块。这孤儿院里面后来出了一个杀人犯,你觉得你要负这个因果吗?你不必。你当初护持孤儿院的时候是一念善心,心境和合,从唯识的角度它已经形成一个种子了。至于众生,各造各的业,他未来是怎么样,不是你可以控制的。

当然佛陀讲,你要弘法观机,就是说你要判断一下。你要把《法华经》介绍给他,你要先判断这个人有没有可能会排斥。一般来说,《法华经》人天种性的人不会排斥的。喜欢修福报的人,他看到《法华经》很高兴,但是他把《法华经》当福报修,他是不断地诵。所以人天福报的人,你可以介绍他《法华经》。菩萨乘那更不要讲,只要懂菩萨乘,一定会相信权实二法的。《法华经》最怕是二乘偏空的增上慢人。一般会毁谤净土的,毁谤《法华经》的,毁谤高阶经典的,都是修空性的。因为空性这个法修得好,的确很快解脱;修得不好,他对于这种妙有的东西会排斥。

所以你看这个人,如果说他对空性很执着,甚至于对功德妙有排斥,那你暂时不要把《法华经》给他,但是这种人也不多。所以一般会毁谤《法华经》的人,我跟你讲,那些一天到晚放逸的人天乘,他是不会毁谤《法华经》的,但是他会把《法华经》当功德来修。你知道吗?他会当诵经是功德。诵经三千部,是吧?曹溪一句亡。就是那个法达法师,我诵《法华经》,诵了三千部。

也就是说,凡事尽心尽力,但是不求事事圆满。我们现在不可能,我们没有他心通。我们就是说,我尽我可能地去判断,我合理地推论,根据我的了解,他应该可以接受,你就告诉他。至于事后他谤不谤,跟你没关系。但是,这有前提,如果你已经知道他有可能毁谤,你已经知道了,这个境对你来说,你已经预知他有可能有这种倾向,你今天再故意给他,那你就有过失了。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也不要因噎废食,后面佛陀有说,弘扬《法华经》功德很大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只能够观察你的内心的起心动念,你当时是怎么一个心态,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