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白话历史兴衰演义 > 第77章 千古第一仁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段历史发生在公元1022年至1063年,主要讲述宋仁宗执政期间的事。宋仁宗在宋朝历史上乃至我国整个古代史上,都是一个千古仁君,儒家以“仁”为帝王执政最高境界,可见能称得上为“仁”的算是古代帝王的标杆了吧。历史上歌颂宋仁宗的诗词实在很多,关于他的历史故事也流传的很多。

这个时期,世界历史上,1025~1034年,波兰国王梅什科二世在位;1027年,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035年,伊比利亚半岛出现了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利亚王国;1042~10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忏悔者)在位;1044年缅甸蒲甘王朝统治者阿奴律陀,开始全缅的第一次统一之路;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为东部\"正教\"和西部\"公教\"。

有诗歌颂道:北宋凡九帝,仁宗诚首出。继统忌更张,惟帝守以一。怵惕凛天变,恭俭以身率。吏治若媮惰,亦不任法律。嬖幸或间用,善类气不窒。史赞乃最当,论世知其实。

话说当年,咱们这位小太子赵祯,年仅十三,就登上了皇位。这时候啊,刘太后(刘娥)和仁宗皇帝每隔五天就在承明殿见一次群臣,但刘太后还得垂帘听政,毕竟小皇帝年纪轻嘛。

这时候,有个叫丁谓的大臣,心里头那个小算盘打得可响了,他想独揽大权,就悄悄地跟宫里头的太监雷允恭勾结上了。俩人一合计,给刘太后写了封密信,说:“您看,皇上每个月初一、十五见见群臣,大事您亲自召见大臣们商量,小事儿就让雷允恭去传达,您在宫里头点头就成了。”这雷允恭一看自己得了势,那是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丁谓呢,也是权倾朝野,大伙儿都不敢惹他,唯独有个叫王曾的大臣,那是正直得很,大家伙儿都指望着他呢。

想当年,真宗皇帝临终前,就说了俩人的名字:“寇准、李迪,这俩人靠得住。”可丁谓跟寇准不对付,刘太后又因为李迪曾经反对她当太后,心里头有气,就把这俩人都扣上“朋党”的帽子,给贬了。王曾觉得罚得有点重,丁谓瞪了王曾一眼,说:“老王啊,这事儿你就别插嘴了,他们怕是逃不掉的。”王曾一听,也就不再多说了。

到了真宗皇帝下葬的时候,丁谓当上了山陵使,雷允恭当了个都监。有个司天监的叫邢中和的,跟雷允恭说:“这陵墓的位置啊,按规矩应该选在能生儿子的地方,就是怕下面有石头和水。”雷允恭一听,说:“咱挪个地儿,我进去跟太后说说。”那时候雷允恭正得意呢,谁也不敢反驳他,太后一听,就让丁谓和雷允恭商量去,丁谓呢,光点头,啥意见也没有。结果一挖,上面全是石头,挖到底下还冒出水来了,大伙儿都慌了神,这事儿算是黄了。

有个太监叫毛昌达,从陵墓那儿回来,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太后,太后就派王曾再去看看。王曾回来以后,跟太后说:“丁谓这家伙,包藏祸心,故意让雷允恭把陵墓挪到这么个破地方。”太后一听,火冒三丈,差点儿就要把丁谓也给宰了。这时候,冯拯出来打圆场了:“皇上刚即位,这时候杀大臣,影响不好。”太后这才消了点儿气,只杀了雷允恭,把丁谓给贬了。王曾呢,升成了平章事,吕夷简也成了参知政事。

再说说仁宗皇帝的亲妈李氏,当年刘太后把仁宗当自己儿子养,跟杨太妃一起护着,李氏呢,也不争不抢,就跟其他妃子一样,大伙儿因为怕刘太后,也没人敢提这事儿。所以仁宗皇帝虽然长大了,也不知道自己亲妈是李氏。后来李氏病了,从顺容升到了宸妃,没多久就去世了。刘太后本想按宫人的规矩,在外头随便办个丧事就算了,可吕夷简那时候是首相,说:“这礼数得周到点儿。”太后一听,不高兴了,把仁宗皇帝拉起来就走。过了一会儿,太后一个人站在帘子后头,问:“一个宫人死了,首相你瞎掺和什么?”吕夷简说:“臣是宰相,宫里宫外的事儿,都得管。”

太后一听,更生气了:“你这是想挑拨我们母子关系啊?”吕夷简说:“太后您想想,以后想不想保全刘氏一族?”太后一听,心里头咯噔一下。这时候,有个诏书下来,说要把宫城墙挖开,好把宸妃的棺材抬出去。吕夷简又跟太监罗勋说:“宸妃可是皇上的亲妈,丧事办得不体面,以后有人得倒霉,别说我今天没提醒你。得用皇后的礼服装殓,还得用水银防腐。”罗勋一听,吓得腿都软了,赶紧跑去告诉太后,太后这才答应了。

刘太后对仁宗皇帝那是真的好,仁宗皇帝也挺孝顺,所以母子俩一直没啥矛盾。等到刘太后去世以后,仁宗皇帝尊杨太妃为皇太后,自己才开始亲政。仁宗皇帝跟吕夷简商量,说张耆、夏竦、陈尧佐这些人都是刘太后的亲信,想把他们都给撤了。吕夷简觉得有理。

仁宗皇帝回去以后,跟郭皇后一说,郭皇后不乐意了:“怎么?吕夷简就没依附刘太后吗?他不过是机灵点儿,会变通罢了。”结果,吕夷简也被罢了官。圣旨下来的时候,吕夷简正押着班呢,一听唱名,吓得不轻,不知道咋回事儿,自己居然也被贬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郭皇后搞的鬼,心里头那叫一个恨啊。

等到吕夷简官复原职的时候,仁宗皇帝身边有两个美人儿,一个叫尚美人,一个叫杨美人,都挺受宠的,经常跟郭皇后吵架。有一天,尚美人在仁宗皇帝面前说了郭皇后几句坏话,郭皇后一听,火了,上去就给了尚美人一巴掌。仁宗皇帝一看,赶紧起来拉架,结果一不小心,打到了仁宗皇帝的脖子上,仁宗皇帝那叫一个生气啊。

这时候,太监阎文应就趁机跟仁宗皇帝说:“皇上啊,您看这郭皇后,这么凶,咱把她废了吧。”还劝仁宗皇帝把脖子上的爪印给大臣们看看。仁宗皇帝就把爪印给吕夷简看了,吕夷简因为旧怨,就主张废后。

仁宗皇帝虽然心里头有点儿犹豫,但吕夷简一句话就把他给说服了:“光武帝刘秀,那可是汉朝的明君,郭皇后就因为跟皇帝拌了几句嘴就被废了,更何况还伤了陛下的脖子呢。”仁宗皇帝一听,心想也是,就这么着吧,于是下令废了郭皇后,贬为净妃,还给她起了个道号,叫玉京冲妙仙师。

吕夷简又趁热打铁,劝仁宗皇帝立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这郭皇后被废以后,就搬到了瑶华宫去住。仁宗皇帝心里头还是有点儿惦记她,就悄悄地派人去召她回来。郭皇后一听,说:“要是再召我回来,那可得百官列队,正式册封才行。”

这时候,那个阎文应因为以前陷害过郭皇后,怕她东山再起,就趁着郭皇后得了个小病,假借送医看病的名义,把郭皇后给害死了。仁宗皇帝一听郭皇后死了,那叫一个伤心啊,赶紧追复了她的皇后名号。

这时候,开封府的知府范仲淹可不含糊,直接上书弹劾阎文应的罪行,结果阎文应被发配到了岭南,半道上就死了。

再说说这位八大王赵元俨,他是太宗皇帝的第八个儿子,性格那是相当的严厉,谁也不敢惹他。他有一天跟仁宗皇帝说:“陛下啊,您可是李宸妃生的,李宸妃可不是正常死的。”仁宗皇帝一听,这才知道自己亲妈是李宸妃,连着哭了好几天,还下了道诏书自责,跑到洪福寺去,祭奠亲妈,还亲自打开了棺材看了看。

这一看可不得了,李宸妃用水银防腐,脸色跟活着的时候一样,穿戴的也都是皇后的礼服。仁宗皇帝叹了口气:“人言可畏啊,这话还真能信!”于是对刘太后也更加敬重了。

这时候,夏州的赵元昊(这时已经改回了原姓,李)造反了,打下了环庆,自立为帝,国号夏。夏国人还来打保安军,结果被指挥使狄青给打败了。赵元昊又打下了塞门诸岩,仁宗皇帝就派范仲淹去守延州。范仲淹一到延州,就开始整顿军备,日夜训练,把延州的军队训练得跟铁军似的。

夏国人一看,都互相告诫:“别惹延州,那小范老子肚子里头有数万甲兵,可不是大范老子那么好欺负的。”这大范啊,就是范雍。

赵元昊又去攻打川诸岩,韩琦派任福等人领兵夜袭白豹城,天亮之前就打下了,还打败了四十一个部族,烧了他们的粮食和物资就回去了。

这时候,辽国看宋朝正忙着对付西夏,就派使者来要求割让关南地。仁宗皇帝一合计,答应增加岁币,还派了富弼去跟辽国人谈判。富弼那是真有两把刷子,用三寸不烂之舌把辽国人说得服服帖帖的,最后只答应每年增加银绢各十万,加上以前的,一共五十万,两边儿又和好了。

仁宗皇帝又派韩琦和范仲淹去守陕西路,这两个人那是真厉害,号令严明,爱抚士卒,那些羌族人又怕他们又感激他们,根本不敢来犯边。

边境上还有个歌谣呢:“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大家伙儿都管他们叫韩范。

赵元昊一看宋朝这边儿不好惹,就改了名儿,叫曩霄,上书求和,还上了誓表。仁宗皇帝一合计,答应每年给他银绢茶二十五万五千,两边儿就这么和平相处了。

这时候,范仲淹还管着选拔官员呢,他一看名单上那些不中用的人,大笔一挥,就给勾了。富弼一看,说:“这一笔勾,可是一家子哭啊。”范仲淹说:“一家子哭,总比一路人哭强吧。”

这时候,贝州有个叫王则的妖贼造反了,文彦博带兵给平定了。广南那边儿还有个叫依智高的蛮贼也造反了,结果被狄青给打败了。

仁宗皇帝还派了个叫赵汴的御史,这御史可真不含糊,弹劾起人来,连权贵和宠臣都不放过,名声那是响当当的,大伙儿都管他叫铁面御史。

后来,文彦博和富弼都当了同平章事,等文彦博不干了,韩琦又接了班,大伙儿一看,这可是选对人了,都高兴得不得了。

仁宗皇帝还派了包拯去当开封府的知府。这包拯啊,那是真厉害,连那些权贵和宦官都怕他,老百姓也不敢欺负他,连小孩子和妇女都知道他的名字,都管他叫“包待制”。

开封府还有个歌谣呢:“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要是想走后门,找包拯那是没门儿,他比阎罗王还厉害呢。还有人说,包拯一笑,那比黄河水还清呢。

仁宗皇帝还召了个河南的隐士叫邵雍,结果邵雍没来。这邵雍啊,那可真是个高人,德高望重,精通易经,遇到啥事儿都能未卜先知。

仁宗皇帝啊,他前三个儿子都早早地夭折了,这可急坏了他。怎么办呢?他就从太宗皇帝的曾孙汝南郡王赵允让那儿,过继了个儿子,叫赵宗实,接进宫来,让曹皇后抚养,就当是自己的儿子一样。

这赵宗实啊,都四岁了,可仁宗皇帝还没立他为皇嗣,又因为他年纪大点儿了,就让他出宫去住了。这时候,赵宗实正在给他老爸汝南王守丧呢。司马光、欧阳修、包拯、吕景初、赵拚、吴奎这些大臣们,都上书请求仁宗皇帝早点儿立皇嗣。宰辅文彦博、富弼、王尧臣也是轮番上阵,劝仁宗皇帝早做决定,可仁宗皇帝就是不听。

司马光急了,又上书说:“我以前就说过要立太子,以为皇上您马上就会行动,结果到现在都没动静。这肯定是那些小人对您说,您还年轻力壮,干嘛急着做这种不吉利的事儿。那些小人啊,没远见,就想着万一有个啥急事,好拥立他们自己的人。‘定策国老、门生天子’的祸事,那可多了去了!”仁宗皇帝一听,心里头那个感动啊。

这时候,江州知州吕诲也上书说了这事儿。韩琦进宫见仁宗皇帝,把司马光和吕诲的奏疏给仁宗皇帝看了。仁宗皇帝一看,说:“我其实早就有这想法了,你们觉得谁合适呢?”韩琦一听,吓得连忙说:“这事儿我们可不敢议,得皇上您自己拿主意。”仁宗皇帝说:“宫里养过两个孩子,小的那个不太聪明,大的那个还行。”韩琦就问大的那个叫啥名儿,仁宗皇帝说:“叫宗实。”韩琦他们一听,就连忙称赞,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可赵宗实一听要立他为皇嗣,说啥也不干,非要给他老爸守完丧再说。仁宗皇帝一看他这么孝顺,就答应了。等赵宗实守完丧,仁宗皇帝又让他进宫,他还是不干,仁宗皇帝没办法,就让王珪写了道诏书,立他为皇嗣。赵宗实一看,又装病推辞。

司马光一看,就对仁宗皇帝说:“皇子他推辞这么大的富贵,那可比一般人贤明多了。但是啊,父亲召唤不能不应,君王命令召唤不能等车驾,您就用臣子和儿子的道义去责备他,他肯定就会进宫了。”仁宗皇帝一听,觉得有理,就这么办了。赵宗实一看,没办法,只好接受了。

他进宫前,还跟他手下人说:“你们好好守着我的家,等皇上有了嫡亲的儿子,我就回来了。”说完,就坐着轿子进宫去了,身边跟着的人连三十个都不到,行李也简简单单,就几柜子书。大伙儿一看,都高兴得不得了。

赵宗实一进宫,就被改名叫赵曙了。他这个人啊,谨慎、安静、恭敬、沉默,没啥大动作,可大伙儿心里头都明白,他是个圣人。

再说说仁宗皇帝,他这个人啊,恭敬节俭、仁慈宽厚,始终如一。他尊重上天,重视百姓。有一次,有个官员建议他把玉清旧址改成园林,仁宗皇帝说:“我继承先帝的园林,还觉得大呢,怎么还要再建?”对那些死刑犯,他都让再审一遍,每年被他救下的人,数以千计。他还说:“我从来没骂过人,更不敢滥用刑罚!”

有一次,他跟近臣说:“我昨天晚上睡不着,饿了,想吃烧羊。”近臣说:“那您怎么不让人去做呢?”仁宗皇帝说:“我怕开了这个头儿,以后就没完了。我怎么能因为一时的饥饿,就开启无穷的杀戮呢?”他私下里穿的衣服,都是洗过的,只有床帐被褥,多用丝织品。有人给他献了二十八只蛤蜊,每只都值一千钱。仁宗皇帝说:“吃一只就得花二十八千,我可吃不起!”

辽国人跟仁宗皇帝说,高丽国进贡的东西少了,想对他们用兵。仁宗皇帝说:“这只是高丽王子的罪过,跟百姓没关系。现在要是对他们用兵,王子不一定能杀掉,反而要杀害百姓。”最后,这事儿就这么算了。

仁宗皇帝还特别好学,尊重儒学。他在经筵跟侍臣说:“我盛夏的时候都没少读书,就是怕你们太累了。”他还下诏让州县都建立学校,定了太学生的名额。王尧臣考中进士的时候,赐给他《中庸》的旁篇;吕臻考中的时候,赐给他《大学》篇。他在《礼记》中,特别表彰了这两部经书,来勉励儒生,这实际上就是《四书》的开端。

后来啊,有个叫程颐的,他把《论语》、《孟子》和之前的书籍配在一起,还有一位朱熹,他做了集注,这样一来,圣人的学问可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咱们再往前捯饬捯饬,庆历以前啊,朝廷里不是没有小人,但他们的气势压不倒那些正人君子。可庆历以后,嘿,朝堂上那可真是君子满座,小人都没地儿站了。古书上说啊:“当君王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咱们这位仁宗皇帝啊,那可真是当仁不让,无愧于这个称号。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三年,最后驾崩了。他的皇子赵曙即位,这就是英宗皇帝。英宗皇帝尊曹皇后为皇太后。仁宗皇帝的遗诏一下,哎哟,那可真是一片悲痛啊,不管是深山老林还是穷乡僻壤,大伙儿都奔走相告,哭得跟死了亲爹亲妈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