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历史的参谋 > 第9章 邓禹 |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走马定乾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章 邓禹 |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走马定乾坤

他是东汉开国第一功臣,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他是光武帝刘秀的第一谋士,也是冲锋陷阵的勇猛将军。他千里投奔,良言劝进,给迷茫的刘秀指明了方向。他眼光独特,寻访举荐,为刘秀精心打造人才平台。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助力刘秀平定河北统一全国,他功劳赫赫却谦逊聪慧知进退,家族荣耀整个东汉。

他就是文武双全的东汉高密侯:邓禹。

刘秀打天下、治天下,决非靠他自己一个人,而是选拔和使用了一大批人才。刘秀的麾下,有二十八员能力最强的大将,在刘秀一统天下、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汉明帝刘庄追思他父亲刘秀的诸位功臣,命人画了这二十八位有功将领的画像,放在南宫云台,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而排在二十八将之首的,便是邓禹。那么,邓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又凭什么能排在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呢?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开国功臣,政治家、军事家,刘秀的第一谋士。

南阳新野地区在当时是颇为富庶且文化气息浓厚之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邓禹生于公元2年,他出生的邓家,在当时是南阳大族。由于家境殷实,邓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邓禹聪明好学,他十三岁就能写诗作赋。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邓禹深受其熏陶,养成了忠君爱国、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培养了他敏锐的思维和深邃的洞察力,这些素养都为他日后辅佐刘秀、驰骋疆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5年,王莽篡汉自立后,为了得到更多士人的拥戴,他进一步扩大了太学的办学规模,全天下的读书人为了争取更好的前途,纷纷来到长安太学深造。

公元19年,邓禹来到长安太学学习,此时刘秀也在长安游学,两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邓禹见到刘秀后,一眼就看出刘秀不是普通人,而且两人都是南阳人,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于是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汉书·邓寇列传》记载:“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数年后,刘秀离开了长安,邓禹也完成学业回家去了。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杰纷纷举事,企图在这乱世之中分得一杯羹。刘秀跟随他的大哥刘演也起兵造反。

公元23年,刘秀兄弟与绿林军一起拥戴刘玄成为皇帝,年号更始,史称“更始帝”。王莽新朝灭亡后,刘玄入主长安。刘玄封刘演为大司徒,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后来刘玄杀害了刘演,这对刘秀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只能强忍悲伤、韬光养晦、隐忍负重。

随后,刘秀利用戏精般的演技,骗过了对他十分忌惮的刘玄,被派到河北镇慰各州郡,刘秀迎来了单飞的机会。可是,当刘秀到达河北后,发现河北十分混乱,形势极其严峻,刘秀一穷二白,势单力薄,在邺城忧心忡忡,很是迷茫。

邓禹从长安回到南阳老后家,除了观察天下大势,就是读书深造。因为邓禹有见识和学识,在当地颇有名气,很多人荐举他去做官,但邓禹认为更始帝刘玄是扶不上墙的烂泥,绝非明主,他都一一拒绝。

后来邓禹听说刘秀到了河北邺城,于是立即北渡黄河,一路狂奔追到了邺城。《后汉书·邓寇列传》记载:“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邓禹的到来,对于迷茫之中的刘秀来说,就像是一道光。邓禹足智多谋,胸有全局,在计谋方面,堪比张良,刘秀就曾赞扬他:“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而且邓禹比张良强的地方,是他能够亲自率兵打仗,智勇双全。

邓禹见到刘秀的第一句话,就表明了来意。《后汉书·邓寇列传》记载: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不得不说邓禹是懂刘秀的,一句话就让刘秀灵台一震,数日的忧虑瞬间消散。

善于顶层设计的邓禹,随即向刘秀提出了堪比“隆重对策”的“图天下策”。

邓禹“图天下策”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洞察全局,把握机遇,先立根本。

邓禹深刻洞察王莽改制后天下大乱的局面,当时各方势力割据,独霸一方称王称帝的集团众多,中原及关中地区作为核心地带,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战乱不断。而刘秀被更始帝派往河北招安,邓禹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良机,使刘秀能够避开在更始帝麾下可能遭受的打压,独立发展自己的势力。邓禹建议刘秀重视河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以河北为根据地,先立根本,在此基础上徐图大业。河北地区相对较为新兴,各方势力的争夺相对较弱,刘秀在此地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招揽人才、积累物资等,为日后逐鹿中原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以弱自处,争取民心,待时而动。

邓禹深知刘秀当时的势力相对较弱,因此力劝刘秀要避免过早地成为各方矛盾的焦点。在其他势力相互争斗、消耗之时,刘秀应低调发展,保存实力,避免卷入不必要的战争和冲突,以免过早被强大的对手击败。邓禹强调招揽储备人才和争取民心的重要性。通过招揽各类人才,来治理已经控制的州县,巩固根据地。同时,打起恢复汉室的旗号,以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颁布切实可行的法律,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从而赢得民心所向。等待各方势力自相削弱,时机成熟后再出面收拾残局,进而统一全国,便可事半功倍,以弱胜强,实现天下的统一。

邓禹的这番话,为刘秀理清了如何在乱世和身处弱势的情况下夺取天下的思路,给迷茫之中的刘秀指明了方向和坚定了信心。

或许,正是从这一刻开始,那个胸怀天下内心炙热的位面之子,由此横空出世。什么叫位面之子呢?通俗的解释就是: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邓禹的到来,就是刘秀开挂人生的开始。

刘秀当场封邓禹为将军,让他住宿帐中,与他日夜商议大计。

河北地区在当时是战略要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谁能掌控河北,谁就拥有了争夺天下的重要资本。刘秀到达河北后,面临着诸多势力的威胁,既有王郎等割据势力的对抗,又有地方豪强大族的观望。邓禹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协助刘秀制定战略战术,一方面积极拉拢地方势力,争取他们对刘秀的支持,如劝服了不少郡县的官员和大族归附刘秀;另一方面,在军事作战上,邓禹也展现出了过人的指挥才能,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在与王郎军队的交锋中,邓禹常常能洞察敌军的破绽,巧妙地布置兵力,或设伏、或突袭,帮助刘秀的军队屡次取得胜利,逐步消灭了王郎等割据势力,使刘秀在河北拥有了一块根据地,为日后逐鹿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帮刘秀拿下地盘建立根据地后,邓禹又发挥组织部长的能力,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四处寻访,为刘秀招揽举荐人才,像寇恂、吴汉、贾复等人,都是邓禹推荐的,这些人才在刘秀逐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刘秀十分信任邓禹,邓禹出的计谋,刘秀几乎全都采纳;邓禹推荐的人才,刘秀也一律重用。刘秀拿不定主意,就找邓禹商量;刘秀任用将领,也常常征求邓禹的意见。邓禹也没有辜负刘秀,他运筹帷幄,殚精竭虑,使刘秀在河北站稳了脚跟。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核心地带,政治、经济地位极其重要。在刘秀基本平定了东方地区后,便将目光投向了关中。

公元25年正月,邓禹被刘秀委以重任,率领大军西征关中。起初,邓禹的西征进展颇为顺利,他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关中百姓的拥戴,沿途不断有百姓和小股义军归附,军队规模日益壮大。邓禹也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多次击败更始政权在关中的残余势力以及其他割据势力,接连攻克多座城池,很快便占据了关中的大片地区,一时威名远扬。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鄗城称帝,重新建立了汉王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刘秀称帝后,拜邓禹为大司徒,并封邓禹为酂侯,食邑万户。《后汉书·邓寇列传》记载:“策曰:\"制诏前将军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亲。'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着。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敬之哉!\"

这一年,邓禹只二十四岁。

从刘秀给邓禹的封号我们可以看出,在刘秀的心中,邓禹是开国第一功臣。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酂侯”这个封号,号称天下第一侯,是当年刘邦封给萧何的,在刘邦的心中,萧何就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如今刘秀把这个封号给邓禹,可见邓禹在刘秀心中的地位,跟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的。

公元25年9月,赤眉军攻占了长安,更始帝政权彻底覆灭。

赤眉军当时也是一支实力强劲的农民起义军,在关中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邓禹与赤眉军多次交战,或许是出于谨慎,或许是对敌军实力估计不足,邓禹未能果断地对赤眉军进行大规模打击,反而采取了一些较为保守的战术,导致错过了战机。后来赤眉军在撤出长安后,邓禹顺势进入长安,但却没能很好地巩固战果,在后续与赤眉军以及其他势力的争夺中,逐渐陷入被动,军队也遭受了一定损失,最终不得不撤出关中。

尽管西征关中的结局有些不尽人意,但不可否认邓禹在此过程中前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他为刘秀后续进一步收复关中地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除了上述的重大军事行动外,邓禹还参与了众多针对各地割据势力的征讨战争。在南方,他协助刘秀的军队平定了诸多叛乱的郡县,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在北方边境地区,面对匈奴等外族势力可能的侵扰,邓禹也积极参与军事防御部署,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全。他一生征战四方,为刘秀统一全国的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军事指挥风格既有灵活多变、善于用奇谋的一面,又有注重军队纪律、以仁治兵的特点,这使得他在东汉初期的军事将领中独树一帜。

公元37年,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天下平定,刘秀大封功臣。邓禹定策讨贼宣慰有功,晋爵高密侯,食邑高密等四县,并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之后,邓禹以特进的身份朝见皇帝,君臣相得,一时风光无限。《后汉书·邓寇列传》记载:“定封禹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帝以禹功高,封弟宽为明亲侯。其后左右将军官罢,以特进奉朝请。”

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后,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如何建立一套完善且适合当时国情的政权制度。邓禹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对前朝制度的了解,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他向刘秀举荐了许多有才能的文臣谋士,这些人共同协助刘秀制定了包括官制、礼仪制度、赋税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制度。

邓禹不仅在战场上战功卓着,在地方治理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在刘秀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有许多新归附的地区需要妥善治理,邓禹常常被委派到这些地方去稳定局势、安抚百姓。他每到一处,都会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此外,他还重视教育,在地方上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文化,提高百姓的文化素养,促进了当地社会风气的好转。通过这些举措,邓禹使得众多刚刚经历战乱的地区迅速恢复了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对东汉政权的认同感也日益增强,为东汉初期的稳定统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邓禹对刘秀的忠诚堪称典范,从他追随刘秀起兵开始,无论刘秀处于何种艰难境地,邓禹都从未有过二心。在刘秀势力还比较弱小,面临着各方强大敌人威胁的时候,邓禹始终不离不弃,坚定地站在刘秀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征战沙场。即便是后来刘秀称帝,邓禹已然位极人臣,他也依然保持着对刘秀的敬重和忠诚,没有丝毫的僭越之举,时刻以臣子的本分要求自己,将维护刘秀的统治和东汉政权的稳定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这种忠诚不二的品德不仅赢得了刘秀的绝对信任,也在朝廷内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凝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邓禹为人,谦逊聪慧,懂得进退,他知道刘秀要文治天下,就带头交出兵权,回家潜心研究儒家经典。那一年,邓禹三十九岁。不过,刘秀仍然时常与他商议国家大事,还曾让他代理司徒职务。

邓禹有十三个子女,他让子女们都远离权势名位,各自掌握一门谋生技能,自食其力。邓禹自己也疏远名势,在家整饬家规,教养子孙,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赋税,不修私产不谋私利,因此刘秀更加尊重他。

公元57年,刘秀病逝,他的儿子刘庄即位后,拜邓禹为太傅,朝见时令他东向站立,尊如宾客。后来邓禹卧病不起,刘庄几次亲临问候,甚见尊宠。

公元58年,邓禹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元侯”。

邓禹一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走马定乾坤。他少年老成,有韬略识人之明,遇到了一个贤明君主。他运筹帷幄,推荐贤能,辅佐刘秀终成帝业。他统帅千军,身经百战,奠定东汉基业。更可贵的是他品质高尚,内心光明,虽为功臣之首,却不居功自傲。他以明智的姿态使皇帝不猜疑,让同僚不妒忌,邓禹的这种风格福祉也绵延至后代,家族荣耀整个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