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历史的参谋 > 第1章 贾诩 | 一言可乱国,一策可安邦的三国第一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章 贾诩 | 一言可乱国,一策可安邦的三国第一人

他被戏谑为三国第一毒士,也被称为魏晋八君子之首。他是三国最低调的谋士,也是三国算无遗策的奇才。他一生献计无数,却从未遭人嫉恨,一手自保之术无人能敌。他一生五易其主,却能洞悉人性,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得以善终。他一言可乱国,一策可安邦。

他就是三国第一人:贾诩。

贾诩是三国时期非常有特色和个性的一位谋士。他与其他谋士不同之处在于,此人天生不走寻常路,行事风格十分野。他不问天下是与非,也不讲究条条框框,一出手就注定有人要倒霉。毕竟长安乱不乱,我贾大爷说了算。

那么,贾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被戏谑为三国第一毒士?他又凭什么能位列魏晋八君子之首呢?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汉末三国时期着名谋士,在军事战略方面亦有卓越见解,为曹魏开国功臣。

公元 147 年,建和元年。彼时汉室衰颓,天下已然呈现动荡不安之态。外戚与宦官争斗不断,民不聊生。

贾诩就出生在这一年。

据说贾诩是西汉那位天纵奇才贾谊的后人,但这种说法是到了唐朝才有的,不排除是贾诩后人攀附的原因。不过,贾诩的确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贾秀玉为武威太守,祖父贾衍任兖州刺史,父亲贾龚曾任轻骑将军。

出生在这样的世家,贾诩不仅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的仕途发展也相当优渥。而且东汉流行名士评说,仅凭评语就可以做官。当时的名士阎忠就评价贾诩有张良和陈平之奇。但贾诩少年时十分低调,不喜欢搞交际,基本没啥名气,很少有人知道他。

后来贾诩举孝廉入仕,做了郎官(汉朝时,郎官主要指宫廷侍卫)。之后不久,因为当官当得不爽,贾诩就称病打了辞职报告。《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

在贾诩辞官回乡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贾诩遇上了叛乱的氐人,他与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氐人抓住。就在这危急时刻,贾诩心生一计,他谎称自己是太尉段颎的外孙,只要氐人不伤害他,他的家人一定会花重金来赎他。

段颎是当时的太尉,早年镇守西北边境,在西北少数民族之间很有威望。贾诩打出段颎的旗号就是为了震慑氐人,丢出重金酬谢是为了诱惑氐人。贾诩这一硬一软,把氐人忽悠得团团转。氐人不但没有杀他,还好酒好菜招待了他,然后恭恭敬敬地把他送走了。《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 此事虽只是贾诩早年经历中的一个小插曲,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诩不仅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能力很强,而且口才也十分了得。

回家后的贾诩,老老实实在家养病,十分低调。

公元 189 年,董卓进京,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董卓看似莽夫,实则粗中有细。他明白要治理天下,还是得仰仗那些知识分子。于是董卓恩威并施,四处邀请名士、能士出来做官。贾诩也被董卓搜罗出来,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为讨虏校尉,后来被编入了董卓女婿牛辅的军队中。这一阶段的贾诩依旧十分低调,没有什么作为。

公元 192 年,董卓的倒行逆施引发了天下诸侯的联合讨伐,即着名的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面对声势浩大的联军,董卓阵营内部人心惶惶,局势十分紧张。王允等人设计,利用吕布成功除掉了董卓。

董卓一死,他的女婿牛辅也被杀。西凉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乱成了一锅粥。司徒王允想要杀尽董卓所有部下。

董卓手下有两名哼哈二将,名叫李傕和郭汜。两人心里十分忐忑,正准备解散军队,各回各家。

这个时候,贾诩出手了。

贾诩深知,如果这些董卓的旧部就此散去,那么他们必然会被各路诸侯逐个击破,而自己作为董卓阵营的一员,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贾诩出面劝阻了李傕、郭汜等人。贾诩先是给李傕郭汜制造恐慌,说朝廷要杀光西凉军解恨,大家没地方跑,所以大家都别跑了。然后鼓励他们拿起武器,收拾残兵,反攻长安,为老董报仇。如果成功了,就顺势 “奉国家以征天下”,如果不成功,到时候再逃跑也不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贾诩的这一番话,让李傕和郭汜恍然大悟,也让东汉王朝残留的那点元气消失殆尽。李傕和郭汜听从了贾诩的意见,聚拢董卓的旧部,一路向西,攻下了长安,关中百姓陷入了新一轮的水深火热之中。

贾诩虽然凭借此计让自己暂时获得了安全,但其内心也对李傕、郭汜等人的暴行感到不满。

李傕和郭汜把持朝政后,干尽了缺德事,搞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估计这个时候贾诩也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面对李傕和郭汜的高官俸禄,贾诩坚决不受,还利用二人对他的敬重,做了一些好人好事。

这一时期,贾诩的谋略展现出了极大的影响力,他的一个建议改变了整个局势的走向,让本已趋于平息的董卓之乱又延续了下去,加剧了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同时也让各路诸侯看到了朝廷局势的变幻莫测,进一步刺激了各方势力的争夺之心。

贾诩虽字文和,然其所为在一定程度上确有 “乱武” 之嫌。东晋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就为这事儿把贾诩骂了个狗血淋头,认为就是贾诩造成了后来的乱世,这也是贾诩被戏谑为 “三国第一毒士” 的重要原因。

后来贾诩的母亲去世,他就辞官回乡守孝去了。贾诩这一走,李傕和郭汜斗得更是不可开交。贾诩看到这两人难成大器,再不和他们划清界限,自己恐怕就要引火烧身了。

贾诩在跟随献帝东归的过程中,跑路去投奔了自己的老乡段煨。

段煨这个人,尊重人才,但是不大气。他一方面对贾诩极其礼遇,另一面又担心贾诩的风头盖过自己,所以并不信任贾诩。《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于是,贾诩又去投奔了张绣。

张绣当时占据宛城一带,算是一股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势力。贾诩之所以选择张绣,一方面是看中张绣为人还算礼贤下士,对谋士比较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借助张绣的势力,在这乱世中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且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在张绣帐下,贾诩很快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谋士,张绣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而贾诩也不负所望,多次为张绣出谋划策,帮助张绣抵御外敌,扩充势力。

其中最着名的当属 “宛城之战”。

公元 197 年,曹操率军征讨张绣。当时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气势如日中天。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顺势投靠了曹操。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曹操,得意忘形干了两件欠抽的事,一是强行让张绣的婶婶侍寝,二是和张绣的爱将胡车儿私下来往密切。张绣咽不下这口气,想要反叛诛杀曹操,作为谋士的贾诩也倍感侮辱。于是贾诩立刻为张绣出谋划策,先是设计让曹操放松警惕,然后趁夜突然袭击曹操的营帐。

这一战曹操大败,曹操牺牲了自己的爱将典韦和他最中意的接班人长子曹昂,顺搭进去了自己的侄儿曹安民,曹操自己也险些丧命。张绣还按照贾诩的计策,追着逃出城的曹操打了一圈。

宛城之战的失利对曹操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不仅折损了诸多亲人和猛将,也让他的南征计划暂时受阻。而在张绣麾下的这段时间,贾诩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流谋士的军事谋略和政治远见,帮助张绣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得以生存并发展,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更高的声誉,让更多人认识到了他的非凡才能。

公元 198 年,之前浪过头的曹操痛定思痛,前来找张绣报仇。但曹操率大军刚到宛城城下,就听到袁绍要南下进攻许都的消息,吓得曹操赶紧撤军回防。张绣不听贾诩的阻拦,率军追击曹操,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当张绣灰头土脸回到营帐时,贾诩又让张绣赶紧召集军队去打曹操,张绣听之,果然大胜而归。从此张绣对贾诩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公元 199 年,爆发了历史上着名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人招揽张绣,张绣准备归顺袁绍。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随后贾诩劝张绣归顺曹操,并为张绣准确地指出了归顺曹操的优势。

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

第二,曹操兵力比袁绍弱,我们归顺曹操,曹操更加看重我们;

第三,曹操有称王称霸志向,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记载:“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了贾诩,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与张绣结为了儿女亲家。可以说,贾诩为张绣做出归顺曹操的谋划,那是相当的靠谱。

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打得极为胶着的时候,曹军军粮用尽,曹操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泄气了。曹操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向曹操提出了 “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的建议,让曹操采用速攻的作战方式,最终打败了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公元 208 年,曹操占领荆州,此时的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要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天下。贾诩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他劝阻曹操说,此时应该先安抚百姓,稳固占领的荆州等地,等待时机,不宜急于出兵江东。然而曹操并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执意进军,导致自己在赤壁之战中大败。

公元 211 年,韩遂、马超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对抗曹操。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求和条件,被曹操拒绝。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上积极准备,伺机歼敌。随后曹操采用贾诩的离间计,写信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见时机成熟,主动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马超和韩遂。

公元 217 年,当时曹操已经加封魏王,但未立世子。

曹丕求计于贾诩,贾诩一针见血地告诉曹丕,做你爹喜欢的那种人,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

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却说他想到了刘表和袁绍。贾诩看似什么都没说,实际上什么都说了。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内部纷争不断,最终势力瓦解。曹操听后,顿时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于是当年就立了曹丕为世子。

贾诩虽然指点了曹丕,但他不站队,不参与党争,而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独来独往。

在曹操麾下的多年里,贾诩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参与了诸多重大决策,虽然他的建议有时不被采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谋略对曹操势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他在曹魏阵营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了报答贾诩,曹丕拜贾诩为太尉。同年冬,曹丕称帝,封贾诩为寿乡侯。

公元223年,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多年后,贾诩配享魏文帝庙,唐朝的苏冕在《唐会要》中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纵观贾诩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稳健。

他在军事方面稳健,在政治方面也稳健,甚至在他的性格上也十分稳健。

他的一生贯穿了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形成前的重要阶段,他的每一次谋划都如同在历史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对整个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贾诩既不是什么忠臣志士,也不是什么毒士,他没有那么多的襟抱情怀,不指望名垂青史,他也没有那么多的民族大义,不指望光耀千秋。

他只是一个在乱世之中,洞悉人性,将谋身之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