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我是正统我怕谁 > 第370章 学堂新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东阳行省的春日,暖阳轻柔地洒在大地上,驱散了些许残留的寒意,仿佛给这片新纳入大明版图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生长的希望。各地学堂里,传出阵阵朗朗读书声,似是奏响了一曲文化融合的乐章。

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学堂内,一位身着青衫、神情儒雅的大明教师站在讲台上,手中握着戒尺,目光温和地扫视着台下一众稚嫩的面庞。这些学生,皆是当地日本孩童,他们身着素色的和服,眼神中透着好奇与懵懂,坐姿却有些散漫,显然还未完全适应这学堂的规矩。

“来,同学们,跟着我念,‘人之初,性本善’。”教师微微提高音量,一字一顿地念道,声音清脆悦耳,仿若山间的清泉流淌。他一边念,一边用戒尺轻点着黑板上刚写下的苍劲有力的汉字,目光中满是期许,盼着学生们能尽快掌握这异国的语言与文化精髓。

台下,学生们张着小嘴,参差不齐地跟读着,那发音却似鹦鹉学舌,怪腔怪调。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使劲儿张大嘴巴,扯着嗓子喊:“银之初,姓本散!”念完,还自以为念得标准,得意地看向身旁的小伙伴,咧着嘴笑,露出两颗缺了一角的门牙。小伙伴们也跟着哄笑起来,课堂瞬间乱成一团。

教师见状,并未动怒,只是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噙着一抹无奈的笑意。他深知,对于这些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孩子而言,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谈何容易。“大家安静,不要笑,读音不准确没关系,咱们多练几遍就好。”说着,他又耐心地重复了几遍,还特意走到那个小男孩身边,弯下腰,轻轻捏了捏他的脸蛋,纠正道:“是‘人’,不是‘银’,舌尖轻轻抵住上颚,再试试。”小男孩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红着脸,跟着老师认真地念了起来。

然而,学习汉语的困难不止于发音。当进入书写环节,学生们更是抓耳挠腮,苦不堪言。毛笔在他们手中,仿若不听使唤的顽皮孩童,蘸了墨汁后,在宣纸上下笔,不是用力过猛,戳出一个个大黑窟窿,就是歪歪扭扭,写出来的字如同蚯蚓在爬。

“老师,这太难了,我写不好。”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眼眶泛红,委屈地举起手中那满是墨渍的宣纸,上面的字几乎辨不出模样。她嘟着小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似乎下一秒就要滚落下来,手中的毛笔也被她攥得紧紧的,指节都因用力而泛白。

教师赶忙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莫哭,莫哭,书法本就需长久练习。你瞧,这一撇一捺,就像做人,要稳稳当当,咱们慢慢来。”说着,他握住小女孩的手,手把手地教她起笔、行笔、收笔,一笔一划,耐心细致,眼中满是鼓励。

除了语言文字,经史子集里蕴含的儒家理念更是让这些日本学生如坠云雾。讲到“仁、义、礼、智、信”时,课堂上一片寂静,学生们眼神迷茫,显然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老师,什么是‘仁’呀?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呢?”一个机灵的小男孩眨着大眼睛,好奇地问道。他前倾着身子,双手撑在课桌上,一脸疑惑地望着老师,似乎在期待一个能让他瞬间明白的答案。

教师微微一愣,随即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笑着说道:“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的小伙伴不小心摔倒了,你会上前扶他起来,给他安慰,这就是‘仁’的一种体现。咱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彼此关爱、互助,大家都会过得更快乐。”他一边说,一边用生动的手势比划着,试图将这深奥的道理具象化,让孩子们能听懂、理解。

可尽管老师费尽心力,仍有部分学生难以集中精力。课堂上,时不时有学生打起瞌睡,脑袋一点一点,仿若小鸡啄米;还有的偷偷在桌下传递小纸条,互相嬉闹,纸条上画着些奇奇怪怪的图案,或是写着几句俏皮话。

教师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要让这些孩子真正接受大明的教育,融入这全新的文化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他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定能水滴石穿。

与此同时,学堂外却暗流涌动,一些家长对孩子接受大明教育忧心忡忡。在一间略显昏暗的屋子里,几位日本家长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议论纷纷。

“我听说,孩子们在学堂里学的都是大明的东西,这可怎么行?咱们的传统不能丢啊,万一他们学了大明的文化,忘了本,可咋整?”一位面容沧桑的老者,手抚着胡须,忧心忡忡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着焦虑,声音微微颤抖,似乎已经看到孩子们离经叛道的模样,心中满是不安。

“是啊,我家那小子,回来连句家乡话都说不利索了,整天念叨着什么‘之乎者也’,这哪还像个日本人!”一位中年妇人附和道,她边说边绞着手中的手帕,眼眶泛红,显然心疼又无奈。

为了解决家长们的疑虑,教师们决定展开家访。那位青衫教师来到了一个抵触情绪较大的学生家中。刚进门,就感受到了家长冷淡的态度。学生的父亲坐在屋内,闷头抽着烟袋,见老师来了,也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并未起身相迎。

教师并未在意,他微笑着走上前,微微躬身行礼,说道:“家长您好,我是孩子的老师,今日特来拜访,想与您聊聊孩子的教育问题。”他的声音温和有礼,眼神真诚,试图打破这略显尴尬的僵局。

家长冷哼一声,吐出一口浓烟,没好气地说:“有什么好聊的?我看你们就是想把咱孩子教成大明人,咱可不愿意。”

教师轻轻摇了摇头,不紧不慢地在一旁坐下,说道:“家长您误会了。您看,如今东阳行省已归属大明,孩子们学习汉语、了解儒家文化,并非是要忘却本根,而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日后,无论是经商、从政,掌握了大明的知识,他们都能走得更远。”他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一本画册,翻开,上面绘着一些成功融入大明社会、过上富足生活的日本人的故事,“您瞧,这些先辈们,正是因为懂得两种文化,才得以出人头地。咱们做父母的,不都盼着孩子有个好前程吗?”

家长接过画册,仔细翻看,脸上的神情渐渐缓和,眼中也有了一丝思索之色。

教师趁热打铁,继续说道:“而且,咱们所教的儒家理念,与您所珍视的一些传统美德,实则有许多共通之处。像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在咱们的课堂上都会着重教导,这只会让孩子们变得更好。”

家长听着听着,默默点了点头,终于开口道:“老师,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了些。之前是我心急,错怪您了。”

教师欣慰地笑了:“您能理解就好,咱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为了孩子的未来。”

随着家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消除了疑虑,开始支持孩子在学堂的学习。但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仍有诸多悬念萦绕。文化融合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成效?新设立的科举制度,对这些日本学子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能否凭借所学,在大明的仕途或其他领域崭露头角?这一连串的问题,仿若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每一个人心头。此时,东阳行省的学堂里,依旧书声琅琅,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探索,向着那充满未知的文化融合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而这场关乎民族融合与传承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后续的精彩与挑战,正等待着众人去见证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