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年这一年社会上摆脱了十年浪潮的影响,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人与人之间的风气也好转起来。人们对以后的生活充满期待。
杨书记老两口本想着回牙林看看,全家人都不同意,不是害怕有啥危险,而是现在政策也没落实,回去也没啥用。
长海和姜喜军还有孙叔经常有书信往来,因此很多事情都有他俩帮忙盯着。
王尚友和孙书记成天东窜西找的为自己证明,还去乡下找过两次陈厂长。
两个妈还有小欠妈就说他俩证明自己是假,找由头出去撒欢儿是真,还去找陈厂长,纯纯的就是为了找酒友喝酒去的。一起生活好几十年,他们一撅腚要拉啥豆还能不知道。
几个在周老师那里复习功课的孩子现在算是彻底安心复习,瑶瑶不用督促,平时就文静,爱看书。
可是两对龙凤胎和大庆不一样,从小就恶名昭彰,能让他们安下心来很不容易。
长海下了几次狠手,把这几个小崽子治理的卑服滴。
他们五个看到没有一丁点希望后,也就放弃抵抗,安心复习。
其实他们这些年在岛子上有周老师和孙书记两口子教课,所学知识根本就没落下,最起码要比大部分可以参加高考适龄青年强的多得多。
两对龙凤胎性格也相近,但凡他们能安下心来干一件事儿那就不用任何人操心。
欠哥的儿子大庆继承了他们家学习好的基因,再加上亲爷爷奶奶看着,学习成绩仅次于瑶瑶。
长海和孙小欠聊天,就说“欠哥,你们家这个基因是不是隔辈传呀?你看你爹你妈都是大知识分子,可是你看看你和你哥,咱就不说你,就东哥没参加工作前那像个书香门第家的孩子,你就更不用说,三年初中你能逃课两年半”
孙小欠不愿意听,打断他“滚边拉去,我也是很喜欢看书的,市面上出的所有小人书你就说那本我没看过”
“闭嘴吧你!好意思吗?你看的哪本小人书不是我买的?对了!回头把那套西游记赶紧还给我”
二货三人组每天就这样互相损着对方找乐子,反正是各有损失,长海是损失钱,援朝是损失名声,孙小欠则是肉体上遭罪,经常的因为援朝说不过他被援朝揍一顿。
李老四变得更忙了,长海跟他深聊过两次,把他俩的产业进行了规划。
现在山上的食品厂是挂在部队名下的,不知道啥时候政策有变就不是你李老四能说的算的。
还有海上现在李老四已经有五艘三十多米的渔船,还有两艘是铁壳船。
这都是在海上跟“棒子”械斗抢过来的,至于说“棒子”为啥不过来找,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他们过来找就得通过正常外交途径,那他们这见不得光的那些生意就会大白天下,而他们背后的人就要付出的代价更大,所以他们只能是吃哑巴亏,即便是这样他们总有一种优越感,没事儿总想欺负欺负咱们的渔民,用二柱子的话说“真他妈又熊又不老实”
长海的意思是他俩这么大的资产,在现在这个时候要想全部抓在手里不现实,但是看以后的政策还是尽早作出安排。
李老四也是这么想的,海上生意不用说,那都是自己的,食品厂这一块现在体量很大,光员工就六百多人,很多势力都盯着他这块儿肥肉。
最开始在哪个动荡的年代就他这么一个二混子,还能给他升到正团级,还是疗养院副院长,那不就是准备要拿下这个食品厂吗,之所以没动,还不是碍于李老爷子的面子。
可是李老爷子年纪大了,虚岁八十,很多时候不去管这些事情,更不会为了这事去帮他,长海求也不好使。
于是这一年李老四就开始蚕食鲸吞的把食品厂的设备资产往外倒腾,其实都一样,换了别人等于都白给了别人。
李老四和长海还有孙小欠和援朝一起出资,费尽心力弄起来的产业,凭啥白白的拱手让人。
长海静下来算一算,这些年李老四给他的分红,杂七杂八加在一起能有三百多万,他的空间里还有上百箱的金条和金银珠宝,古董字画,这都是他在牡丹江本子的基地弄的,长海一直也没动过。
这些金银珠宝,金条的价值无法估量,单纯的就手里的现金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基本上可以算相当的有资本啦。
现如今离政策全面放开还得几年,到那个时候,长海算算自己也就四十六七岁,正好是心态稳定的时候,上一世自己就是一个社畜牛马,这次老天给我机会可要好好的折腾折腾。
即使改变不了世界,那也要改变命运,再说了凭着自己先知先觉的能力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还是可行的。
刚到夏天的时候,人们发现现在出现了一些小商小贩,走街串巷的兜售一些小商品,只不过都是偷偷摸摸的。
两个妈在家闲不住,跟供销社打招呼,在胡同口摆了一个卖冰棍的摊子,有人管就说是供销社的,去供销社问,供销社也说是这样的,于是渐渐的就没人管。
两个妈的冰棍儿每天都不够卖,不是说买的人多,而是家里的孩子多,两个老太太卖了一个月,算了算账,一分钱没赚还赔了七块多钱。
也就是说这一个月所有利润都进了家里孩子们的肚子,完事儿两个老太太还倒搭七块多。
两个妈说啥下个月也不干了,长海一个劲儿劝她俩接着卖,最后答应她俩,赔一块钱,长海给她俩十块钱。
其实两个妈也不差钱,退休工资不算,这些年光长海和李老四给他们的钱两个老太太兜里也有两三万。
平时家里吃穿用度说是儿女都往家交钱,可是更多的还是长海和李老四拿的多,援朝虽说抠门,可是白小白却是个好儿媳,背后没少给徐慧娟拿钱。
两个妈出来卖冰棍,就是闲的,现在有姨姥姥和小欠妈帮忙,她俩平时也不是那么忙,再一个孩子们都大了,也就剩一个栓柱需要照顾,一个孩子对于经验老道的两个妈来说驾轻就熟。
所以闲不下来的两人一商量,就决定干点啥,琢磨一遍只能卖冰棍,因为这玩意儿在供销社即使是夏天也不好卖,每天都能化半箱子冰棍儿水。
两个老太太凭着自己多年售货经验,每天卖一箱子冰棍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谁曾想最后毁在自己家孩子身上,自从长海答应给她俩补贴,两个老太太还增加了新品种,每天傍晚把提前做好的凉粉,炸萝卜丝丸子这样的小吃也端出来卖。
生意出奇的好,每天都有人排队买,就连抓投机倒把的街道工作人员都买,顺便帮着维持秩序。
又过了一个月,两个老太太一算账,冰棍依然亏损七块多钱,可是卖小吃却赚了一百五十多块钱。
两个老太太一齐跟长海伸手要七十多块钱,长海脸都不是色,干啥呀?砸明火呀?你们都赚钱了还跟我要钱。
两个老太太理由很充分,赚的钱是卖小吃赚的,卖冰棍儿依然赔钱,所以当时长海答应的,说到就的做到。长海一点脾气都没有,只能乖乖的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