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李卓又一次猜中了,随着东宫书府在大庆铺开。
各大门阀世家也坐不住了,他们也准备在各地建立书府。
特意提出此事,主要就一个目的,希望李卓可以帮忙代写一篇檄文。
一方面告知天下,世家所建立书府要归功于太子,另外就是合理的安排人去他们的书府。
太子不是找不到人写,纯粹是因为李卓的才学好,而且又是他提出的建议,更为合适。
“此事好办,明日我就让阿福将檄文送来。”
李卓一听立刻答应下来,对他来说并非什么难事。
第二件事,便是胡人使团已经过了辽北,往京城一路而来,按照路程,估计再有七天就可抵达京城。
一切的接待事宜,将由太子和礼部全权负责,太子有些拿不准,所以想请李卓指点一番。
“此番太子殿下主动要求,接待胡人来的使团,想来有不少人反对吧。”
赵泓枋放下茶杯,呵呵一笑。
“先生所言分毫不差,当日皇兄提出此事,第一个出言反对的便是礼部尚书陈大人。
按他所言,皇兄贵为太子,出面接待使团有违礼法,会让人觉的我大庆在讨好他们。
好在有先生告诉皇兄的那番说辞,最后才成功说服了父皇。”
赵泓枋一番话说的很简短,但李卓深知,定是没有这么容易的。
如果没有太子,吴王殿下背后的门阀世家,定然会利用这次机会,和使团达成什么勾结。
如今太子出面,就打乱了他们的全盘计划。
“王爷,请您转告殿下,让他一定要留个心眼,陈大人是吴王殿下的人。
他们已经知道太子这么做的目的,所以在下猜测,这些人大概率会从中作梗,制造一些麻烦,然后将所有过错推到太子头上。”
赵泓枋一惊。
“先生,你所言皇兄也考虑到了,可本王觉的,他们应当没这么大的胆子吧。
事关两国大事,万一被父皇查出真相龙颜大怒,可都是要遭殃的。”
此话在李卓听来十分幼稚,而今双方可是在夺嫡,是你生我死的较量,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的。
“王爷,你还是如实转告殿下吧,多留个心眼总归是没错的。”
“先生未雨绸缪,好,本王会告知的。”
“耶律齐天野心极大,这一次派出高规格使团来大庆,看似为了求和。
实则是因为他刚刚统一三大部,内部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休养生息,暗中积蓄力量。
对了,使者是谁?”
“耶律齐天的弟弟耶律洪天,此人今年26,是胡人的左善尔王,身份极为尊崇。
据说耶律齐天能统一三大部,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个聪明绝顶之人,左善尔王在胡人中,只有大汗最信任的人才能担任。”
使团的人员资料,早就到了宫里,赵泓枋自然是无比清楚的。
“如此说来,这位耶律洪天倒也不是简单人物,耶律齐天派他作为使者来访,就是要表明其诚心。
使团来访,太子无需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需要遵循我大庆礼法接待便是,否则反倒是引人怀疑。
不过以我的猜测,这位耶律洪天应当会主动接触太子,借机了解一番大庆的动向。”
赵泓枋身子瞬间靠近了些。
“先生的意思是,他们欲从皇兄口中,得知我大庆的条件?”
李卓轻轻点头。
“使团出使他国,定然是抱着某种目的,更直白而言就是谈判,既如此,便是一个利益交换的过程。
殿下身为大庆太子,许多时候就可以代表大庆的意思,所以此事一定要小心应付,绝不可答应他们任何条件。”
李卓看的书很多,尤其是和历史相关的,类似的使团来访自然也不少,深知这里面的套路有多深。
太子这些年久居东宫,对这方面并不熟悉。
更重要的是,他外部要面对耶律洪天,内部更是要防着陈达等人找事,被包夹在了中间。
如果一不小心,很可能会被他们阴一把大的,对他而言是个很大的考验。
李卓还真有些担心太子中招,到时他也难则其咎。
“先生,依你所言,该如何是好?”
李卓既然提出此事,当然早想好了策略。
“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先生,可否说的详细一些?”
“说来其实很简单,王爷,我大庆建立至今八十多年,和胡人是第一次通使往来。
但在王朝之中,互通使团常常有之,礼部这次应当是遵循古法,有哪些程序王爷可知道?”
赵泓枋虽然不明白李卓这话什么意思,依旧老老实实回答道。
“按照礼法,皇兄要率领礼部众人在城外郊迎,根据《周礼》记载,同时升起十二面赤旗。
迎到之后,使队从南偏门入城,门洞顶部悬“九门镜鉴”,让来使之人正衣冠,明得失。
旋即安排在建有观星台的馆舍入住,由皇兄出面设宴招待他们。
之后,使团入宫觐见父皇,商谈两国事宜,完毕之后再由皇兄将他们送出城去。”
总结来说就是郊迎,入城,觐见,宴饮,馈赠,送别几个环节。
此并非大庆的规矩,而是遵循传下来的古法,赵泓枋身为皇子,这是他的必修课程。
“嗯,所以当晚设宴,就是耶律洪天向殿下打探消息的过程。
在下所言主动出击的意思,就是让他闭嘴,从国家层面而言,博弈交手从见面那一刻就开始了。
故而这些步骤要做出一些改变。
第一,采用虚实相生的礼仪威慑。
郊迎之时,必须要彰显出我庆朝大国风范,故而仪仗队要更换,原先定下的改成最精锐的御林军。
必须要身穿玄甲,手握刻有“龙雀”的宝剑,这便是所谓的披甲执锐!”
“先生,此举会不会让使团心生芥蒂?”
赵泓枋依旧没有明白李卓的用意。
李卓笑了笑,他提出的第一点,乃是当初齐恒公发明的,历史证明很有用。
大庆的仪仗队是文人,在李卓看来这有个屁用,当然,话肯定不能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