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寒料峭、寒意尚未完全消散的时节,我们内心总会涌起一股对先人的追思之情。而这份慎终追远的情怀,奇妙地与《约书亚记》第24章“立约与抉择”的主题相互呼应。这一章所描绘的,是约书亚在生命走向尽头之时,于示剑这个充满神圣意义的地方,召集以色列众人,进行圣约更新的经典场景。
一、观察:洞悉文本基本要素
核心事件
历史回顾(24:1 - 13):这段经文宛如一部宏大的历史纪录片,从亚伯拉罕蒙神呼召的那一刻开始,徐徐展开。我们看到神在漫长岁月里始终如一地主动施恩,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奴役之地,跨越重重艰难险阻,最终进入迦南这片应许之地。神的声音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我救赎你们,赐你们地业。”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无尽的慈爱与信实,让以色列人清晰地认识到,他们今日的一切皆源于神的恩赐。
立约要求(24:14 - 24):约书亚站在众人面前,言辞恳切地呼吁以色列人做出生命中最为关键的抉择:“今日选择侍奉谁。”这一问题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每个人的心灵。而百姓们三次坚定地宣告“必侍奉耶和华”(24:18, 21, 24),每一次宣告都如同洪钟巨响,回荡在示剑的上空,展现出他们内心深处对神的忠诚与追随。
立石为证(24:25 - 28):约书亚带领众人立下石头,将其作为盟约的永恒记号。这块石头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石头,它象征着神人关系的坚不可摧与不可撤销性。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神与人之间的庄严约定,提醒着后世子孙这份约定的神圣与庄重。
约书亚之死(24:29 - 33):约书亚走完了他充满荣耀与使命的一生,最终与约瑟的骸骨一同葬于示剑。这一安葬之处意义非凡,它巧妙地连接起列祖的应许与未来的盼望,让以色列人明白,他们的信仰传承从未中断,未来的道路虽然充满未知,但神的应许必将引领他们继续前行。
关键词与重复结构
“侍奉”(?????):这个词在本章中如同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一共出现了15次。它的含义丰富而深刻,既涵盖了对神虔诚的敬拜(24:14),又包含了在日常生活中对神的事奉(24:19),更延伸到对神道德律的顺服(24:21)。每一次出现,都在提醒以色列人,侍奉神是他们生命的核心与全部。
“选择”(??????):这个词贯穿全章(24:15, 22),如同激昂的战鼓,突显了信仰的主动性与排他性。以色列人必须主动地在众多的神明与信仰中做出选择,一旦选择了耶和华,就必须全心全意地追随,不容许有丝毫的犹豫与动摇。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
示剑的象征意义
示剑这片土地,在以色列人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是亚伯拉罕初到迦南时筑坛之地(创12:6),亚伯拉罕在这里与神建立了更深的联系,开启了以色列民族信仰的先河;它也是雅各埋偶像之地(创35:4),雅各在这里彻底摒弃了外邦的偶像崇拜,归向真神。约书亚选择在这里立约,无疑是在强化“除偶像、归真神”的历史传承,让以色列人铭记他们的信仰根源与使命。
古代近东宗主条约模式:在古代近东地区,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常签订条约。神在与以色列人的立约中,就如同至高无上的“君王”,要求子民对他绝对效忠(24:14 - 24)。这种立约模式与赫人条约中的“祝福与诅咒”结构有着相似之处。如果以色列人忠诚地侍奉神,他们将蒙神赐福;反之,若违背盟约,必将遭受神的审判。这让以色列人深刻认识到盟约的严肃性与重要性。
三、文学结构与上下文
叙事框架
立约三幕剧:这一章的叙事宛如一部精彩绝伦的三幕剧。
- 神的历史作为(24:2 - 13):这是第一幕,神在历史中的伟大作为一一呈现。从呼召亚伯拉罕,到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再到赐予他们迦南地,神的每一个行动都彰显了立约的恩典根基。这让以色列人明白,他们之所以能站在这里,是因为神的慈爱与怜悯。
- 人的信仰抉择(24:14 - 24):第二幕中,人的信仰抉择成为焦点。约书亚的呼吁如同激昂的号角,促使以色列人在神的面前严肃地思考并做出选择。他们的回应“必侍奉耶和华”,体现了立约的责任回应,表明他们愿意承担起侍奉神的责任。
- 群体的立约仪式(24:25 - 28):第三幕是群体的立约仪式。立石为证,这个庄严的仪式确立了立约的可见记号,让这份盟约不再是无形的约定,而是有了具体的象征,成为以色列人共同遵守的神圣契约。
首尾呼应:本章以约瑟骸骨归葬(24:32)作为结尾,巧妙地呼应了《创世记》50:25的记载。这种首尾呼应的结构,如同一个完美的闭环,将救赎历史完整地串联起来。它让我们看到,从约瑟对未来的盼望,到如今以色列人的信仰传承,神的救赎计划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四、词汇与语法分析
“侍奉”的希伯来语义
“侍奉”在希伯来原文中是?????,这个词意义深远。它既生动地描绘了宗教敬拜中,信徒对神虔诚的姿态(如24:14),又形象地表达了奴隶对主人那种毫无保留、绝对的服从(出21:6)。这一语义暗示着,真正的信仰需要我们全人委身,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神,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行为。
“不能侍奉”的否定词(??? ????????)
在24:19 - 20中,约书亚发出警告:“你们不能侍奉耶和华。”这里的否定词“??? ????????”并非是在否定以色列人的能力,而是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罪性(参耶13:23)。它如同镜子,让以色列人清楚地看到自己内心的软弱与悖逆,迫使他们严肃地反思自己与神的关系,认识到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真正侍奉神,唯有依靠神的恩典与救赎。
五、神学与伦理意义
神的信实与人的责任
在这一章中,神以“我”为主语,展开了一段充满荣耀与慈爱的历史叙事(24:3 - 13)。这清晰地彰显了神的主权恩典,神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出于他对以色列人的爱与怜悯。而以色列人则以“我们”回应(24:16 - 18),这种回应体现了盟约的双向性。神主动施恩,以色列人则有责任以忠诚和侍奉来回应神的爱,这是一种神圣的契约关系,双方都承担着各自的责任。
信仰的排他性
“现在你们要敬畏耶和华,诚心实意地侍奉他”(24:14),这句话如同响亮的警钟,排除了一切信仰上的混杂(参太6:24)。信仰耶和华就必须全心全意,不容许有丝毫的三心二意。在众多的神明与信仰面前,以色列人必须做出唯一的选择,对耶和华保持绝对的忠诚,这是信仰的核心要求。
六、应用与反思
当代信徒的“示剑时刻”
文化抉择:在当今这个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时代,世俗主义、物质崇拜等思潮如汹涌的浪潮般冲击着我们的信仰。当代信徒就如同站在示剑的以色列人一样,面临着无数的“示剑时刻”。我们需要定期进行内心的“立约”,通过家庭敬拜、十一奉献等具体行动,重申信仰在我们生命中的优先性。家庭敬拜让我们在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中,与家人一起亲近神,感受神的爱;十一奉献则是我们对神的感恩与忠诚的表达,表明我们愿意将自己的财富奉献给神的国度。
群体责任:教会作为信徒的共同体,应当效法以色列“众民”集体立约(24:21)。我们需要建立彼此监督的机制(加6:1 - 2),在信仰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当有信徒陷入困境或迷失方向时,其他信徒应当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与引导,共同成长,共同践行神的旨意。
清明时节的属灵隐喻
纪念与传承:清明时节,我们怀着崇敬与思念之情扫墓追思先人。这一传统与以色列人纪念列祖(24:2 - 4)以及约瑟骸骨归葬(24:3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提醒着信徒要传承“纯正话语的规模”(提后1:13),将先辈们的信仰传承下去。我们从先辈们的信仰经历中汲取力量,明白信仰的传承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除旧布新:正如雅各在示剑埋藏偶像(创35:4)一样,信徒在生命中也需要不断地“脱去旧人,穿上新人”(弗4:22 - 24)。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生命,摒弃那些阻碍我们与神亲近的旧习与罪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神的同在,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符合神的旨意。
结论
《约书亚记》第24章以“立约更新”为核心,为我们揭示了三重深刻的真理:历史是神的恩典叙事,从亚伯拉罕到约书亚,神的救赎计划始终坚定不移,从未偏离既定的轨道;信仰是人的终极抉择,在“巴力与耶和华”之间,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我们必须做出明确且坚定的选择;群体是约的承载者,个体的委身需要在圣约共同体中实践,我们需要在教会这个大家庭中,共同成长,共同践行神的旨意。
在慎终追远的时刻,我们应当深刻地思考“我们今日所侍奉的”是谁。示剑的立约之石,就如同清明墓碑一般,既是我们记忆的锚点,让我们铭记先辈们的信仰与神的恩典,也是我们未来的誓言。愿我们这世代如同以色列民般,坚定而有力地宣告:“耶和华我们神,我们必侍奉他!”(24:24)让这份信仰的宣告,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