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许训的一番话,朱宇以及其他士族中人,也不禁齐齐变了脸色。
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王潜早在他们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将无数把无形的利刃,横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如今的他们,但有任何异动,恐怕都会立马招来灭亡的下场。
“难道,我等真就只能慢慢等待消亡了吗?”朱宇不甘心的问道。
“朱公也莫要太过悲观!”
许训看了朱宇一眼,沉声道:“其实王师并无意消亡任何人,只是他想要的太多,其所带起的波澜也太大了一些,我等只是恰好被卷入其中而已。
在此滔滔波澜当中,有顺势而起者,自然也有逆势而亡者。
至于是起、还是亡,全在诸位如何选择了!”
听到这话,众人不禁面面相觑,朱宇皱眉问道:“依许公之意,是要我等向荀家、袁家、曹家那样……?”
许训沉默片刻,而后点了点头,“就眼下而言,确实如此。
再者,诸位也都是累世经学之人,也应该明白,一个家族若想长盛不衰,其首要准则,便是不能独战一处,倘若此处崩塌的话,那岂不是让整个家族,都跟着一同灭亡?”
听到这话,众人不禁神色一动,立马明白了许训话里的深意。
一人忍不住开口道:“许公说的是,有些事情,既然无法抗衡,那还是顺势而为的好。”
“不错,只要家族尚在,我等又何愁没有机会呢?”
“是啊,既然王潜要设学天下,那我等自然可以顺从其中谋些好处,何必要与其争的两败俱伤呢?”
经过许训的一番开导,原本还一脸颓靡的众人,其心思也顿时通透了许多。
结果,经过众人的一番商议,最终还是将目光放在了编书、印书上面。
在他们看来,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家中藏书以及历代先贤的注释。
倘若自己能够将这些“家学”编修成书,并传遍天下,定然也能名垂青史,被后人所念。
如此一来,也相当于名声永续了,只要族中后辈不是太过差劲的话,靠着这份殊荣,终究还是有出头之日的。
就好比孔家,不就是靠着出了一个孔子,方才绵延至今的吗?
这等好处,可不是些许利益所能比拟的。
有了这一目标,诸多士族中人,也纷纷开始调配各自族中子弟,将大多心思,放在了编书、印书上面。
而洛阳的印刷业,也在这些家族的推动下,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对于诸多士族中人的举动,王潜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就像许训说的那样,他其实并无意消亡任何人。
其实不管是世家大族也好,还是地主豪强也罢,这些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这些阶层,无论如何去打压,都是无法彻底消灭的。
毕竟,只要有人的存在,那么阶层的差距,就永远都不会消失。
潺潺溪水,终究会汇聚成江河湖海;数代人的积累,也终究会造就出一个又一个的庞然大物。
你今日灭了这一家,明日就会生出新的另一家,至于所谓世家消亡,无非就是换了个名称和存在形式罢了。
因此,对于王潜来说,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尽可能的,为底层民众争取更多的活路,和一个机会而已。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很快便来到了七月下旬。
经过半个多月的讲学,王潜的追随者,已经多达两万五千余人,而他的诸多思想,也广为人知,深受世人所追捧。
结束讲学之后,王潜也随即找到刘宏,将那些愿意投身教化之道的学子,一齐编入了教谕部当中,并给了他们一个教谕官的身份。
至于官学制度的话,王潜还是采用了后世的小、初、高的教育制度。
小学主要负责启蒙以及思想引导,初学则负责一些简单的杂学知识,高学则是水利、管理等学识。
这套制度,在后世一直被人诟病为刻板的填鸭式教育,认为这种体制之下,所教育出来的学生,都是一群只会刷分的流水线产品,失去了应有的活跃性。
但放在眼下来说,这个制度,无疑又是最为合适的。
如今的大汉,经过王潜的干预,已经开始朝着飞速发展的道路前行,用不了多久,各行各业,都会出现人才短缺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王潜所能做的,也只有通过填鸭式教育,将自己知道的一些技术知识,强行塞进人们的脑海之中,以弥补可能出现的人才短缺等问题。
至于后世人们推崇精英教育,其实也不是不行,而是无法推广出去。
毕竟,这种精英教育,讲究的是引导学生靠自己的思考,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就像王潜当初教导刘宏时一样,老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而已,至于学生最后能够学到什么,全靠学生自身的悟性。
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很大,教育出来的学生,成材率极高,未来的成就也有无限可能,当之无愧的精英阶层。
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这种精英教育就相当于后世的一对一辅导,普通家庭根本就出不起高昂的辅导费。
而古代的世家大族,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正是这种所谓的“精英教育”。
在这种情况之下,读书之事,自然也就成为了权贵、富人的游戏,普通人根本就参与不进去。
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王潜最终还是决定大力推行填鸭式教育。
至于精英教育,也只能通过自己的书院,来慢慢的搞了。
将诸多后续事宜安排妥当之后,王潜也将何休、荀爽、卢植、蔡邕、郑玄等名士大儒,纠集到了一起,开始编修起了各个学级所需要的教材和书籍。
对于编修教材一事,诸多名士大儒,也是极为上心。
毕竟没有谁能拒绝这种宣扬学说,名传天下的大好事。
对于设学天下一事,万千百姓,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毕竟,此事一成,那他们的孩子,也就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日后说不定也能出仕做官、光宗耀祖,他们自然欣喜至极。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八月中旬,就在人们全都忙于设学一事的时候,段颎的又一封急报,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羌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