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曹操这道‘招贤令’圣旨,从许昌送出,直至传遍大汉十三州。
建安二年的夏天,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众多儒生、士子、寒门子弟、游侠、隐士们,均被这道圣旨所搅动了心思。
有些人,自然是弹冠相庆,立刻呼朋唤友,结伴启程前往许都,为自己的人生搏上一搏。
有些人,则为之不屑,觉得曹操是在沽名钓誉,故意在蛊惑人心。
更有人辱骂曹操,说他这个宦官之后,如同搅屎棍一般,破坏了大汉四百年的普世道德,打破了士族精英凌驾于草民蝼蚁的社会规则。
对于这些狗屁言论,曹操连搭理都不屑。
曹操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找邹凤、冯玉斗了几把地主后,就想出了一个妙招。
你们世家大族骂我是吧?
你们儒家骂我是吧?
既然你们想这样玩,那咱们就索性玩一把大的。
曹操憋着一肚子气,找到汉帝刘协。
他问刘协:“你想不想超过汉高祖、想不想超过光武帝?”
刘协懵了。
曹操这是又发什么疯啊?
我特么现在连老窝都没有了,跑到鸟不拉屎的许昌来建都。
你居然问我这种高大上的问题。
这是我这种窝囊皇帝敢想的事吗?
你特么挖苦人也不带这么玩的吧?
刘协:“宝宝心里苦啊!”
不过,刘协心里还是抱着一丝丝希望,对曹操问道:“司空大人,怎么做才能振兴大汉,您说,我来做。”
曹操乐了:“这孩子不错,没白养,有前途。”
然后,曹操搂着刘协肩膀,语重心长跟他说:“协啊,大汉为什么会自汉武帝后逐渐衰落,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世家为什么会坐大,也是因为儒家,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至于秦皇嬴政为什么能成千古一帝,因为他提倡百家争鸣,百家制衡。”
“所以,协啊,你懂了吗?”
刘协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司空大人,您的意思是说,咱们不能只靠儒家来治理天下,是这个意思吗?”
曹操摸了摸刘协的脑袋,欣慰道:“协啊,你终于长大了,也懂事了。”
“这次事后,你距离成为一位合格的皇帝,十成还差一成二了,等你到了十成,老臣也就放心把江山托付给你了。”
“老臣老了,将来的天下,是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天下,好好干。”
刘协闻言,差点就感动哭了:“不容易啊,终于距离曹操的信任,更近了一步,快要把江山还给朕了。”
然后,曹操掏出了一张圣旨,让刘协盖章。
刘协二话不说,掏出曹操帮他新刻的萝卜章,在圣旨上摁了下去。
没办法,真的大印被袁术那个贰臣贼子给占为己有了。
刘协写了好多封信让这个家伙归还,这家伙就是不承认自己拿了。
“哼,不道德的家伙,祝你全家今年就死翘翘。”刘协一想到这事就来气,一来气就忍不住要诅咒袁术几句。
曹操心满意足地拿着第二道圣旨走出了皇宫。
然后,在第一道圣旨发出的半个月后,第二道圣旨紧跟着发了出去。
随着曹操第二道圣旨的发出。
数日后,所有反对的声音便全部消失了。
甚至,就此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汉末文化改革。
曹操以汉帝的名义,发出的第二道圣旨是《崇学纳贤诏》:
【朕承天命,御宇大汉,值此风云变幻、九州待兴之际,思贤若渴,甚于旱苗盼霖。
今欲兴大汉书院,非独崇儒术,乃倡百家争鸣、诸学并耀之光景。
诸般学术,无论儒之仁德礼仪、法之规矩典章、兵之谋略战策、墨之工巧兼爱、道之无为自然,皆有其精妙奥义,于国之兴衰、民之教化、世之治乱各有裨益。
故诏告天下:各州郡之贤才雅士、饱学鸿儒、奇技异能者,无论所擅何学、所精何艺,皆速赴朝堂应召。入书院司教传业,启智于四方学子,使诸般学术汇于一堂,相融相生,共铸大汉文化之昌盛,同塑社稷兴盛之根基。
咸使闻知,钦此!】
这道圣旨翻译一下的大概意思就是:
【朕顺应上天的旨意,统治这大汉江山,时值风云变幻、整个天下等待振兴的时刻,朕对贤才的渴望,就如同干旱的禾苗盼望甘霖一样急切。
如今朕打算兴办大汉书院,但不是只尊崇儒家学说,而是倡导百家争鸣、让各类学说都能闪耀出各自的光彩。
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想,不管是儒家的仁爱、品德、礼仪,法家的规章、制度,兵家的谋略、作战策略,
墨家的工艺技巧、兼爱思想,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等,都有它们精妙且深刻的内涵,对于国家的兴衰、民众的教育感化、世间的安定与混乱,各自都有着长处。
所以朕向天下宣告:各州郡那些有才能的雅士、学识渊博的大儒、身怀奇特技艺的人,不管擅长哪一种学说,精通哪一项技艺,都赶快到朝堂来接受征召吧。
希望众贤能进入书院去传授知识、传承技艺,开启四方学子的智慧,让各类学术思想汇聚在一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铸就大汉文化的繁荣昌盛,一起塑造国家兴盛的根基。
现命使者传告天下,钦此!】
设立【大汉书院】,招聘天下大儒、诸子百家有识之士前来教学,这就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主意。
就问你绝不绝吧。
众人皆知,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明珠蒙尘,渐趋式微。
于当下,世家子弟大多醉心于儒家之学,奉为圭臬。
儒家好不好,曹操不想去过多评价。
但曹操知道,若社会要蓬勃发展,仅靠儒家这一脉学术,无疑是跛足而行,难以致远。
曹操心想,既然你们这些所谓的大儒,请你们上桌吃饭都不来。
那好,老子就把桌子掀了,都别吃了。
老子现在昭告天下,各方学派,无论道、墨、兵、法,皆可汇聚许都,入大汉书院讲学授业。
此令一出,曹操麾下荀彧、郭嘉、陈群、程昱等人闻之,皆对曹操这一高瞻远瞩的堂堂阳谋钦佩有加。
荀彧虽以儒学为根基,兼修法学,然其本质乃是务实之人。
在他眼中,各家学术但凡是有益处的,便潜心钻研,反之则弃之如敝履。
郭嘉则全然是法家的忠实拥趸,其理念与法家主张丝丝入扣。
陈群整天满嘴的儒家仁义道德,但其实这家伙从小修的却是法家学派。
至于程昱,这家伙就是个混子,什么都学。
曹操见众人皆无异议,便更加笃定了决心。
如此这般,前后两道旨意相辅相成,不论年老年少,但凡身负才学之士,曹操都要将其招揽至麾下,一个也不放过。
用贾诩的话来说,不怕那些大儒不来应昭。
你儒家不来是吧?
那咱们就让大汉书院只教学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文化。
就问你儒家慌不慌。
如果你还不慌?
没问题。
待三年之后,大汉书院首届学子学成毕业,将他们安置于各个关键岗位。
同时宣布,此后但凡有意入仕为官者,书院出身者优先录用。
而那些非书院出身之人,若想踏入仕途,便需参加考试,且考试内容皆是书院所教授的学问。
这般一来,天下儒学之士还能不乖乖就范?
有道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如今帝王家将儒家拒之门外,看还有多少人愿意在这一棵树上吊死。
至于军队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曹操心中亦有一番筹划。
先凭借当下的招贤令广纳贤才,加以考核筛选,优中选优。
待几年之后,大汉书院运转步入了正轨,便再筹建一所专门的军事学院。
遥想后世,黄埔军校的赫赫威名与辉煌成就。
曹操便心向往之,恨不得早日将其付诸实践。
……
ps:求五星好评,求免费小礼物,谢谢各位大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