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齐之君上传奇 > 第15章 义士远途初建功,君心筹谋防后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章 义士远途初建功,君心筹谋防后忧

“奴才在。”福安躬身应道,身体微微前倾,眼睛恭敬地看着地面,仿佛地面上有着某种指示他行动的密码。

“传朕旨意,密切关注西北方向的动静,尤其是凉州城。”李启心想,凉州城地处边陲,易攻难守,一直是大齐的心腹之患。

此时他微微皱起眉头,眉心形成一个浅浅的川字,目光中透着担忧,那目光像是被阴云遮住的天空,压抑而沉闷。

“遵旨。”福安领命而去,脚步沉稳而迅速,衣摆随着步伐轻轻摆动,每一步都像是带着使命的鼓点。

随着福安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视线中,李启的目光依然停留在福安离去的方向,仿佛他的视线能随着福安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凉州城。

周围的空气似乎也随着他的动作变得更加凝重,就像一块沉甸甸的铅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种压抑的氛围持续了数天,天空也变得越来越阴沉,像是在预示着边疆战事的严峻。

直到数日后,捷报传来,天空才似乎透出了一丝光亮。

刘勇率领的义士军在行军途中遭遇敌军突袭,刹那间,视野被一片汹涌的景象填满。

敌军如汹涌澎湃的黑色潮水般席卷而来,马蹄疯狂地践踏着大地,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像是一片黄褐色的幕布要将天空吞噬。

阳光透过尘雾,散射出一道道昏黄的光线,勉强勾勒出模糊的人影轮廓。

呼啸的风声像是敌军的助威呐喊,为这紧张的气氛又添上一笔。

刘勇站在阵前,身姿挺拔如松,他的目光冷静而锐利,犹如寒星穿透尘雾。

只见他双手迅速挥舞,手中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发出呼呼的声响,那声响像是战斗的号角。

随着他的指挥,义士军将士们迅速变换阵型。

左右两队好似雄鹰展翅,身姿矫健敏捷,马蹄下溅起一串串尘土,如两道迅猛的旋风迅速包抄敌军侧翼。

他们身上的盔甲在微弱的光线中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像是一片片游动的鱼鳞,又像是守护他们的坚硬鳞片。

中间一队则如同猛虎下山,气势汹汹。

将士们个个奋勇当先,他们高举着刀剑,那些刀剑在偶尔穿透尘雾的阳光闪烁着慑人的寒光,每一次挥舞,都带起一片刺目的血花,鲜血飞溅在尘土上,形成一朵朵触目惊心的暗红色花朵。

战士们口中喊着震天的杀敌口号,那声音如同滚滚雷鸣,在山谷间回荡,直震得人耳膜发颤。

他们的

每一次碰撞都伴随着金属的铿锵声,还有战士们的怒吼声、惨叫声,整个战场仿佛变成了一个喧嚣的炼狱。

而且在战斗过程中,有的士兵擅长以剑挡开敌人的攻击后迅速刺向对方咽喉,那动作快如闪电;有的则借助盾牌的掩护用刀猛砍敌人下盘,每一刀都带着力量与决心。

战场上破碎的旗帜散落一地,染血的石头横七竖八,义士军士兵们脸上满是坚毅和无畏,敌军则有惊恐和慌乱之色。

义士军初战告捷的消息传回朝堂,在这之前,朝堂上的气氛就略显沉闷,大臣们都在各自揣测着边疆战事。

消息传来后,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顿时引起一片哗然。

那捷报的纸张在传递者手中被挥舞着,仿佛带着战场上的硝烟气息,一路从殿外传递到殿内。

朝堂上的气氛像是被点燃的火药桶,瞬间变得热烈而嘈杂。

“这义士军果然名不虚传,竟然能够以少胜多,击退敌军突袭。”一位大臣微微抬起头,眼睛里带着惊讶,双手不自觉地在袖子里握紧,像是要抓住这突如其来的惊喜。

“是啊,看来陛下组建义士军的决策是英明的。”另一位大臣边说边微微点头,脸上带着钦佩的神情,同时眼睛不自觉地看向皇帝所在的方向,眼神中满是崇敬。

“哼,不过是些乌合之众,侥幸取胜罢了,不足为惧。”一位穿着深色朝服的大臣不屑地撇撇嘴,双手抱在胸前,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那姿势像是在与周围的兴奋氛围划清界限。

群臣议论纷纷,态度各异。

有人惊讶于义士军的战斗力,有人赞叹李启的英明决策,也有人对义士军的胜利不屑一顾。

金銮殿上,李启听着群臣的议论,脸上看不出喜怒,但他心中闪过一丝欣慰,那欣慰像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

可他随即想起曾经因军队失利而导致的朝堂动荡,眼神中又多了几分忧虑,那忧虑如同缠绕的藤蔓,紧紧地束缚着他的思绪。

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如同当年自己刚登基时,面对重重困难,也未曾退缩一步。

他缓缓开口道:“众爱卿,义士军初战告捷,朕心甚慰。此战不仅鼓舞了士气,也震慑了宵小之辈。”当他开口时,一只麻雀飞进了金銮殿,在众人头顶盘旋。

那麻雀像是被外面的喧嚣声惊扰,慌不择路地飞进殿内。

有人惊慌失措,眼睛瞪大,身体微微颤抖,仿佛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有人却镇定自若,只是眼神随着麻雀移动,脸上带着淡淡的从容。

而李启则微微抬手,那麻雀仿佛受到了某种力量的驱使,落在了他的指尖。

李启看着麻雀,缓缓说道:“此鸟如同朕之朝堂,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义士军的胜利,是朕治理朝堂的一步棋,朕希望诸位爱卿能如这鸟儿般,明白朕的心意。”

张肃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此战功有利于……”他的声音在金銮殿上回荡,如同清晨的钟声,既响亮又带着几分庄重。

李启听着,嘴角微微上扬,目光扫过殿内众臣。

有些人面露喜色,显然是真心为义士军的胜利感到高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淡淡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像是得到了珍贵的宝物;有些人则眼神闪烁,似乎在盘算着什么,眼睛不停地转动,还时不时地看看周围的大臣,眼神交汇间仿佛有看不见的火花在闪烁。

他心中清楚,朝堂之上,永远不缺少各怀鬼胎之人,眼前的赞扬声中,恐怕也隐藏着不少虚情假意。

退朝后,大臣们鱼贯而出,他们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响,像是一场短暂的乐章的尾音。

李启则带着一丝若有所思的神情,缓缓走向御书房。

在去往御书房的路上,他经过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的烛火在微风中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仿佛在诉说着朝堂上刚刚发生的故事。

那闪烁的烛火像是不安的灵魂,跳跃着,映射出朝堂的波谲云诡。

他的身影在烛光的映照下,时而拉长,时而缩短,直到他走进御书房,那扇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将外面的喧嚣隔绝开来。

御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混合着陈旧纸张的气味,这气味像是历史的沉淀,凝重而深远。

他躬身禀报道:“陛下,奴才已将今日朝堂之上众臣的反应都记下了,呈给陛下过目。”

李启接过福安递来的奏报,仔细翻阅起来。

奏报上详细记录了每一位大臣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义士军的态度。

有些人表面上附和,背地里却暗自嘲讽,他们在朝堂上虽然跟着点头,但眼神里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那眼神像是隐藏在草丛中的毒蛇,随时准备出击;有些人则保持中立,静观其变,他们的表情平静,眼神淡定,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如同平静的湖水;还有一些人则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义士军的不屑,说话时声音很大,表情带着明显的不屑,那神情像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者。

李启看着这些记录,心中更加警惕。

朝堂之上,波谲云诡,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感觉就像是行走在布满尖刺的钢丝上,一步走错就会被刺得遍体鳞伤。

“福安,”李启放下奏报,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义士军此战虽胜,但前方战事仍不可掉以轻心。刘勇此人,虽有勇有谋,但毕竟是初次领兵,经验尚浅,朕还是有些担忧啊。”他说话时,声音低沉,带着一丝疲惫,仿佛能让听众感受到他的压力,同时伴随着轻微的叹息声,那叹息声像是沉重的雨滴,落在寂静的御书房里。

福安闻言,心中一凛,他跟随李启多年,深知这位年轻帝王的谨慎之处。

他连忙说道:“陛下英明,奴才这就传令下去,让边境的将士们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李启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深邃如夜空。

远方,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暗中窥视着,等待着时机。

他深吸一口气,能闻到窗外花园里传来的若有若无的花香,那花香像是远处传来的轻柔的歌声,试图舒缓他紧绷的神经。

心中暗自盘算着,他的思绪如同乱麻,需要慢慢梳理。

义士军的胜利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巩固朝堂,避免重蹈覆辙。

毕竟,攘外必先安内,只有稳住后方,才能更好地应对外敌。

李启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在寂静的御书房中显得格外清晰,如同倒计时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寂静的空气中,那声音像是在催促着他做出决策。

他心中思绪翻涌,一个又一个计划在脑海中盘旋。

“传张肃入宫见朕。”他缓缓开口道,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如同冬日寒风般凛冽,那声音像是能穿透一切阻挡,直达人心。

他决定从嘉奖义士军开始,逐步稳固朝局,扫清障碍。

他必须让朝堂之上,真正忠于自己的人,变得更多。

李启轻轻点头,目光仍然凝视着远方的地平线。

安静的书房里,渐渐消失的微弱脚步声回响着,空气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期待和紧张感,还夹杂着淡淡的墨香。

李启目送张肃离去,心中依旧翻涌着各种思绪。

他缓缓走出御书房,当他推开御书房的门时,门外的光线一下子涌了进来,与室内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那光线像是希望的曙光冲破黑暗。

他站在门口停顿了一下,仿佛在适应这光线的变化,也像是在给自己的思绪一个短暂的停顿。

然后他才缓缓走向御花园。

他来到御花园中。

正值初夏时节,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就像一幅天然的拼图。

微风轻轻拂过,如同母亲的手抚摸着脸庞,带来阵阵花香,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那气息像是大地的馈赠,清新而自然,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沉重。

那沉重像是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轻松起来。

不远处,一棵老槐树下,福安正躬身等候。

那老槐树像是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静静地站在那里,见证着宫廷里的一切。

李启轻声吩咐道:“福安,你立即暗中调查,朝堂上是否还有潜在的阴谋者。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福安闻言,立即跪下,膝盖与地面接触发出轻微的声响,声音中带着坚定:“陛下放心,奴才定不负所托。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一个也逃不过奴才的眼睛。”

李启点了点头,目送福安离去。

他转身继续在御花园中踱步,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心中的焦虑一扫而空,同时也吸入了更多花朵和草木的香气,那香气像是暂时的安慰,却难以消除根源的忧虑。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御花园的宁静,那脚步声沉重而慌乱,像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发生,每一步都伴随着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声,那摩擦声像是在紧张地呼喊。

李启抬头望去,只见张肃匆匆而来,神情显得有些紧张,额头上有细微的汗珠,那汗珠像是焦虑的结晶。

李启立刻意识到,可能有了新的情况。

“张先生,何事如此急切?”李启沉声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像是被这突然的情况惊扰的平静湖水泛起的涟漪。

“陛下,”张肃喘了口气,压低声音道,“宫内刚刚传来消息,右相赵云宇私下会见过一名来自边疆的密使,形迹十分可疑。此人自称来自敌国,带来了重要的消息。”

李启脸色一变,他迅速沉思片刻,那沉思的表情像是一座雕像,严肃而凝重。

然后吩咐道:“张先生,你立即派忠诚的亲信前往赵云宇府邸,暗中监视。万不可打草惊蛇,务必弄清楚赵云宇的真实意图。”

“臣遵旨。”张肃躬身应道,心中既紧张又充满了决心。

他明白,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关系到朝局的稳定和大齐的安危。

李启目送张肃离开,眼神中透出一股坚定的决绝,那决绝像是燃烧的火焰,炽热而不可阻挡。

他转身继续在御花园中漫步,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暗流涌动,他都要一一破除,保护大齐的安宁。

那决心像是扎根在心底的大树,稳固而坚定。

突然,一阵急促的奏报声从远处传来,那奏报声尖锐而急切,如同警报一般,声音划破空气,在御花园里回荡,那声音像是死神的召唤,预示着新的危机。

李启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如鹰,仿佛已经预见到了新的挑战。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向御书房走去,当他转身时,他的衣摆随风摆动了一下,像是在响应着内心的转变。

他的脚步带着一种坚定的韵律,仿佛每一步都在和自己的心跳相呼应。

他走向御书房的路上,周围的花草似乎也感受到了他的紧迫感,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为他的前行助威。

“福安!”李启的声音在御花园中回荡,“传令下去,准备密会一心腹大臣。”

福安立刻应声,迅速离去,脚步带起一阵轻微的风声,那风声像是他急切心情的外化。

李启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长长的,显得格外坚定,那背影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承载着整个大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