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悦站在那摆满了新编写的历史文化书籍的展示台前,看着百姓们眼中闪烁的自豪光芒,心中满是欣慰。不过,她心里门儿清,文化传承光靠几本书可不够,得从根儿上抓起,那就是教育。只有让更多百姓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边境地区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繁荣。
“哼,这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下一站就是教育普及了,可不能掉链子!” 林悦攥紧了拳头,眼神中透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儿。
这时,淘淘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蹿了出来,嘴里叼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兴高采烈地跑到林悦身边,把布娃娃往她脚边一扔,然后欢快地摇着尾巴,似乎在邀功。“淘淘,你这调皮鬼,就知道玩。不过,看你这么有精神,我这干劲儿也更足了。” 林悦笑着摸了摸淘淘的脑袋,随后大步朝着议事厅走去。
林悦心里明白,要想在边境地区普及教育,首先得有足够的师资和资金。于是,她雷厉风行地召集了联盟的官员、当地的富商以及一些有识之士。众人陆续走进议事厅,脸上带着疑惑和期待。
“各位,如今咱们边境地区在文化传承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教育普及同样迫在眉睫。” 林悦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严肃地说道,“我打算加大对边境地区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孩子,甚至是成年人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提升咱们百姓的文化素质。大家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一位身形富态的富商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林大人,教育投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这得建学校、请先生,还得购置教材,咱们边境地区刚经历这么多事儿,财政能吃得消吗?”
林悦冷笑一声:“怎么?就因为这点困难,就放弃教育了?财政紧张,咱们可以想办法筹集资金。一方面,联盟财政拨出一部分专款;另一方面,我希望各位富商们也能慷慨解囊,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份力。这教育搞好了,对咱们边境地区的未来可是大有好处,你们的生意也能跟着更上一层楼!”
一位年轻的官员站起来,有些犹豫地说:“林大人,就算解决了资金问题,师资也是个大难题啊。咱们这儿地处边境,条件艰苦,恐怕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先生。”
林悦白了他一眼:“你这脑子就不能转转弯?吸引不来,咱们就自己培养!可以从现有的学者、文人里挑选有教学能力的,组织培训,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先生。另外,对于愿意来边境地区任教的先生,我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还怕没人来?”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加大教育投入、普及教育的计划正式敲定。林悦亲自牵头成立了教育筹备小组,负责各项具体事务。
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林悦亲自拜访了当地的富商。“张老板,您看这教育可是百年大计,您要是出资支持,那可是积了大德,以后您的生意肯定顺风顺水,说不定还能名垂青史呢!” 林悦笑着对一位富商说道。
富商有些为难地说:“林大人,我也想支持,可最近生意上确实有点周转不开……”
林悦眼睛一瞪:“张老板,您这话可就不对了。您生意再忙,能比教育还重要?您要是不支持,以后这边境地区发展起来了,您可别后悔没赶上这趟车!”
在林悦的软硬兼施下,富商终于松了口,答应出资。
师资培养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林悦亲自挑选了一批有学识、有耐心的学者和文人,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培训过程中,大家对教学方法产生了分歧。“林大人,我觉得应该以传统的诵读为主,让学生们先把经典背熟。” 一位老学究说道。
“我觉得还是要注重理解,光死记硬背有什么用?” 一位年轻的文人反驳道。
林悦皱着眉头,思考片刻后说:“你们俩别争了!两种方法都有道理,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起来,先让学生诵读经典,再慢慢讲解,帮助他们理解。教育可不能死板,得因材施教。”
就在大家为教育事业忙碌的时候,淘淘又开始捣乱了。有一次,林悦正在和几位先生商讨课程设置,淘淘突然冲了进来,嘴里叼着一只鞋子,在众人面前上蹿下跳,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淘淘,你这捣蛋鬼,快出去!没看到我们在谈正事吗?” 林悦又好气又好笑地喊道。
随着学校的建设和师资的到位,教育普及工作正式启动。学校里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有年幼的孩童,也有渴望学习的成年人。课堂上,先生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然而,教育普及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家长觉得读书无用,更希望孩子早早帮忙干活。“林大人,读书能当饭吃吗?我家孩子还不如早点去地里干活,还能多挣点钱。” 一位家长对林悦说道。
林悦耐心地解释道:“大哥,您这想法可就错了。孩子读了书,以后有了学问,能做的事儿可多了,说不定能挣大钱,改变一家人的命运。您可别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啊!”
在林悦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改变了想法,把孩子送进了学校。
随着教育的普及,边境地区的百姓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林悦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哼,我就说只要用心去做,没有什么办不成的!” 但她也清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还会面临各种挑战。比如,如何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如何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等。